台灣電影關鍵詞──城鄉、密室、紀錄

在華語電影的系譜中,臺灣電影早已獨成一系,在國際影展上也常綻異彩,以下是我建議切入閱讀臺灣電影的三個角度。

臺灣電影關鍵詞──城鄉、密室、紀錄

侯孝賢及楊德昌等一代名導撐起臺灣新電影的光環

1>城鄉

香港電影的死穴是沒有城鄉對照,此所以事急馬行田自有離島想象的濫竽充數,由《玻璃少女》、《一碌蔗》、《17歲的夏天》至《非常青春期》莫不如是。 反過來南生圍就成為人所共知的避難天堂,《朱麗葉與梁山伯》的偏鋒與《鐵三角》的正色均不斷上演。 然而一切始終不過是代替性的消耗品,一旦面對侯導《童年往事》的嘉義、《戀戀風塵》的九份金門、《南國再見,南國》的平溪左營,登時便被一蹴即倒。

臺灣電影關鍵詞──城鄉、密室、紀錄

《戀戀風塵》的九份金門

我承認《練習曲》路上的明媚風光,又或是《海角七號》結合地土的宣傳包裝誘人入局,但城鄉的存在確實為臺灣電影的浪漫感傷乃至成長哀歌,提供了絕佳的背景音色。 沒有彰化就肯定令《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日劇青春穿幫露饀。 更重要的,正因為香港的城鄉對照闕如,於是對臺灣電影出入城鄉的留白,自會不斷自我想象修正填補--早在《父後七日》我們已認識彰化,然後才得以讓「那些年」打破六千萬的華語票房紀錄。 因有城鄉,菲林裡的青春迷走,鏡頭下的哭笑人生,精神上的徜徉古今才得沁人心脾--就算是掩眼魔法,也樂得心甘命抵安享已失去甚或不曾擁有的純情想象。

臺灣電影關鍵詞──城鄉、密室、紀錄

《海角七號》結合地土的宣傳包裝誘人入局

2>密室

早在臺灣新電影時期,我們已經體察到臺灣本土在地意識的堅韌清晰。 因為香港從來都是移民城市,一有風吹草動就拿起行李動身,此所以才會出現《甜蜜蜜》中黎小軍及李翹同志的愛情人生錯位,以及直接響應九七移民潮的《我愛航天員》。 是楊德昌提醒海外觀眾如我們臺灣如何作為密室而存在--無論是由歷史的構成出發(《牯嶺街殺人事件》)、青春的折騰窮巷(《麻將》)、成人世界的荒謬無助(《青梅竹馬》、《海灘的一天》及《恐怖份子》),最後以《一一》 作綜覽匯聚全方位不分年齡人人有份以煩惱滿身心作結,他提醒無論在寶島的何地何方均走不出困局。

臺灣電影關鍵詞──城鄉、密室、紀錄

《牯嶺街殺人事件》把臺灣視為密室處理

以形而上的方法表達自然就是疾走偏鋒的蔡明亮,而我不覺得臺灣新一浪的導演有放棄密室思維的打算:《囧男孩》好,《艋舺》好,《九降風》好,《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好,大抵都在鑽進密室內的某一房間以作喘息。 愈緊張這片土地,就益發難以呼吸調息,這正是與香港面對現實處境的迥異進路。

臺灣電影關鍵詞──城鄉、密室、紀錄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鑽進密室內的某一房間以作喘息

3>紀錄

那當然是與臺灣電影的紀錄片風潮有關--寶島積極嘗試把紀錄片文化,融匯進商業運作的市場機制,香港獨困愁城坐井觀天,自然不太明白也不能理解為何臺灣紀錄片得以火紅起來,說到底那正屬香港自身的悲哀。 臺灣的紀錄片文化大盛,我認為與民眾對直視自身所處的社會,有莫大的熱情及動力有關。 那當然不是指臺灣的紀錄片己成為觀眾眼中的寵兒,事實上紀錄片要爭取機會上檔,仍然屬千辛萬苦的事情。 每一次成功的經驗如《翻滾吧!! 男孩》又或是《無米樂》等,都一次又一次成為鼓動人心的正面例子。

臺灣電影關鍵詞──城鄉、密室、紀錄

《翻滾吧!! 男孩》是成功的紀錄片例子

而臺灣整體上的大氣候,恰好提供了適當的土壤,為紀錄片工作者建構織夢的可能──直視現實南投九二一災情的有《寶島曼波》、從地域出發深化探索的有《金高粱》、而私人跨文化體驗的電影情書亦有《雲的那端》, 何況還有以各式尋夢體驗為骨幹的紛繁作品如《星光傳奇》、《野球孩子》及《唱歌吧!》等等,無論對主客雙方都有一重漩渦式的牽引力,催使大家可以不同角度及範疇去揭視主流媒體以外的臺灣真象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