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至名歸!文小剛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5月1日,中國科大校友、MIT教授文小剛獲選2018屆美國科學院院士。繼駱利群(81少)、莊小威(87少)與楊培東(8812)之後,他也成為第四位美國科學院院士的科大校友。值得一提的是:文小剛比前述三位院士出道更早:最早進入中國科大求學;最早以CUSPEA全國狀元身份留美;早在2000年即晉升為MIT正教授。他被認為是凝聚態物理領域的大師,比部分該領域的美國科學院華裔院士的工作更為艱深。他的當選可謂實至名歸。

當地時間2018年5月1日,美國科學院在其網站上公佈了2018年院士增選結果,共有84位知名學者當選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21位學者當選2016年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在其新聞中認為這些當選人的卓越的原創性研究得到廣泛認可。至此,美國科學院院士總人數達到2,382人,外籍院士人數達到484人。

以下是一篇2016年文小剛榮獲凝聚態物理最高榮譽Buckley獎的新聞(簡歷未更新,但你能可瞭解文小剛教授的成就。

無冕之王文小剛摘凝聚態物理最高榮譽Buckley獎

2016年10月,美國物理學會宣佈,中國科大畢業生文小剛教授榮獲2017年Oliver E. Buckley獎。

美國物理學會(APS)宣佈文小剛因“拓撲序理論及其在廣闊領域內物理系統中的影響(For theories of topological order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a broad range of physical systems)而獲獎。

實至名歸!文小剛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數天之前,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施鬱剛發表博文稱讚“國際上拓撲物態研究方興未艾。一個領頭人是文小剛(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在與牛謙合作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拓撲序的概念。拓撲序後來成為拓撲量子計算的基礎。拓撲物態的研究對於量子計算的實現也是很有意義的。”話音剛落,文小剛即獲獎,施鬱又發表博文祝賀,並笑稱自己“英明”。

文小剛2000年即升任麻省理工學院正教授,但他的工作太抽象,因此較少被媒體關注。哪怕在科學家雲集的科學網,文小剛開通博客時,吃瓜群眾仍一臉懵逼問“文小剛,他是Who?”有人調侃新生代華人物理學家兩位傑出代表是張首晟與文小剛。“如果這兩位相當於籃球界的姚明,饒毅、施一公在國際生物學界的地位則相當於籃球界的易建聯”。

無冕之王:唯一不是院士的獲獎華人

實至名歸!文小剛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拿Buckley獎的華人比拿諾貝爾獎的華人要少很多(如果不是難很多)。Oliver E.Buckley獎被一些人認為是國際凝聚態物理的最高獎。1952年設立至今,華人物理學家中,僅有沈志勳(2011,美國科學院院士)、張首晟(2012,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李雅達(1991,祖籍廣東,香港人,美國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崔章琪(1998,中央研究院院士)、方復(1988,美國工程院、中央研究院院士)、崔琦(1984,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曾獲得該獎。華人獲獎者要麼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或一度呼聲很高的候選人,例如張首晟),要麼是美國或中央研究院院士。文小剛是唯一的無冕之王,他至今不是美國、中國科學院(或臺灣地區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只是人數較多的APS Fellow(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文小剛未來是否獲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令人好奇。

誰是文小剛?

1977年文小剛從陝西西安市48中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學習。文小剛是1981年度CUSPEA(李政道先生倡導的中-美聯合招考赴美物理研究生招生考試)全國狀元。1981年9月,文小剛領銜的中國科大22名考生通過1981年度CUSPEA,斬獲全國第一、二、三、五名。

文小剛1987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現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曾任加拿大滑鐵盧圓周物理研究所牛頓講席教授。曾榮獲海外華人物理學協會1994年優秀青年科學家獎和1992至1997年的斯洛恩獎。

以下是文小剛的主要學術貢獻(摘自百度百科) 建立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拓撲序理論和邊緣態理論,預言了雙層量子霍爾體系中的超流/超導現象; 提出了研究高溫超導機理的SU(2)規範場理論、量子序理論和自旋口袋(Spinbag)模型,這方面的研究對全面認識高溫超導體的相圖,尤其是在欠摻雜區所出現的大量反常物理性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他提出並論證了分數量子霍耳效應基態的拓撲有序性,建立了描述分數量子霍耳效應低能元激發的邊緣態手徵Luttinger液體理論。 為了推廣朗道關於相和相變的對稱破缺理論,建立了拓撲序理論和量子序理論,並預言了新的物質態。揭示了拓撲序和量子序的弦網凝聚的本質,並用弦網凝聚提出了統一光和電子的理論。

實至名歸!文小剛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文小剛(772)是CUSPEA全國第一名,。

實至名歸!文小剛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文小剛(772)是CUSPEA全國第一名,現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關於Oliver E.Buckley獎

Oliver E.Buckley獎被一些人認為是國際凝聚態物理的最高獎。1952年AT&T 貝爾實驗室創立該獎,用於紀念貝爾實驗室主席Oliver E.Buckley先生。

Buckley獎用於表彰凝聚態物理的理論或實驗成就,獎金為兩萬美元。獎金評選的標準強調必須是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貢獻,通常每年授予一位獲獎者,但有時也允許分享。2017年度,文小剛就將和 加州理工學院Alexei Kitaev教授分享該獎。

截止2018年,文革之後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中國大陸高校校友中,中國科大為四人:文小剛、莊小威、駱利群、楊培東等全部在中國科大完成了完整的本科教育,駱利群、楊培東還榮獲中國科大本科生畢業的最高榮譽獎學金——郭沫若獎。 (注:以上統計不考慮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外籍院士英文為Foreign Associate,不具投票權。一部分在中國當選的美國外籍院士考慮科學成就,其餘帶酬庸性質,例如中國科教部門領導人,純系職務酬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