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中國古代「垂簾聽政」的太后們,足足有二十四位之多!

“垂簾聽政”是中國古代女性在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里脫穎而出的一種具體表現,為貌似乏味的歷史添加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聽政就免不了要與臣下交談、聽取宣奏,向大臣下旨等,而隔著窗、幔、屏或由伺女傳遞對話很不方便,所以便有了垂簾,史家稱為“臨朝稱制”,民間則說成“垂簾聽政”,簡稱“垂簾”。歷史上的“垂簾聽政”多因嗣君年幼。

中國歷史上,共有24位女中翹楚“垂簾聽政”。 中國最早垂簾聽政的是戰國時期秦國昭王的母親宣太后。公元前306年,十七歲的秦昭王繼位,其母宣太后以兒子年幼為名,開始了長達41年的攝政生涯,並由此揭開了後宮參政的先河。

第二位垂簾聽政的是戰國時期趙國的趙太后。公元前266年,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孝成王繼承了王位,因年紀太輕,故由太后執政。趙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趙威後,她在回答齊國的使者是曾經說下了“苟無歲,何有民?苟無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是個能力極強的老太太,我們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名篇《觸龍說趙太后》,就是說她的故事。

其後,西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又成了一位臨朝稱制的皇太后。惠帝去世後,呂雉就正式臨朝代行天子之權,成為西漢真正的掌權者。為此,《史記》《漢書》等正史為她專門立了帝王資格的“本紀”。呂后的執政生涯也算成功,她雖然扶植諸呂,對待朝臣心狠手辣,但政治局面基本穩定,社會經濟得到恢復,為”文景之治”打下基礎。

簡述中國古代“垂簾聽政”的太后們,足足有二十四位之多!

呂雉

據《後漢書·皇后本紀》載,東漢時期,章帝竇後、和帝鄧後、安帝閻後、順帝梁後、桓帝竇後、靈帝何後六位女性,先後垂簾聽政,史稱“六後臨朝。” 290年,晉武帝司馬炎的白痴兒子司馬衷繼位,老婆賈皇后臨朝攝政,由於她荒淫無度,在宮中蓄養“面首”,公元300年,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強迫她飲下金屑酒而死。

465年,北魏文成帝皇后馮太后在兒子獻文帝繼位時開始臨朝,至孫子繼位時再度執政,並幫助其孫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國內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馮太后見識卓遠,鐵腕強權,在位期間使北魏達到了空前的強盛。

515年,北魏宣武帝皇后胡太后效法先人,臨朝稱制,但她迷信佛教,生活糜爛,很快就把拓跋氏的基業拖入到風雨飄搖之中。

664年,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則天臨朝稱制,26年後(690年),武則天成功突破這道簾幕,登臨大寶,改唐為“周”,自號“聖神皇帝” 。從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惟一的一個女皇帝。

簡述中國古代“垂簾聽政”的太后們,足足有二十四位之多!

武則天

982年,北宋時期遼國年僅12歲的遼聖宗即位。母親蕭太后垂簾聽政。蕭太后蕭燕燕是遼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軍事家,在攝政期間,勸農桑,薄賦徭,勵精圖治,選用漢人,開科取士,內政修明,使遼朝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1023年,宋仁宗趙禎的母親章獻太后劉娥垂簾聽政,民間曾把“狸貓換太子”的傳說嫁禍於她的頭上。其實她是一個和武則天相媲美的傑出女主!

1085年,年僅九歲的宋哲宗趙煦即位,因哲宗年幼,高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聽政。廢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啟用司馬光等守舊派,推行程朱理學。高太后廉潔自奉,處事公正,所以在垂簾聽政期間,朝政比較清明,她因此也被稱為女中堯舜。

兩宋時期,還有六位女性臨朝稱制。她們分別是:徽宗向後、寧宗吳後、寧宗理宗楊後(垂簾兩朝)、恭帝時謝太皇太后和全太后、端宗楊後。

1861年,清朝的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在年僅6歲的同治帝載淳嗣位時共同垂簾聽政。1873年撤簾歸政。同治帝親政不及兩年,就因病而死。1874年,年僅4歲光緒皇帝為帝。兩宮皇太后於是二次垂簾。1881年慈安皇太后暴死,只剩慈禧一人垂簾聽政。後來“戊戌變法”失敗,光緒被囚,老慈禧第三次臨朝稱制,前後共掌握清代朝政達47年之久。

簡述中國古代“垂簾聽政”的太后們,足足有二十四位之多!

慈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