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味儿|美玉岂止万人迷,匠人张玉成讲述萧太后河“春水玉”的传奇

古人认为,玉是天地间的至宝,只有皇族权贵才有资格佩带在腰上。不同地域、民族对玉文化都有代表性的理解和阐释,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历史时期的玉器。

通州味儿|美玉岂止万人迷,匠人张玉成讲述萧太后河“春水玉”的传奇

金代“春水玉”,故宫博物院藏

萧太后河是通州文化旅游区的文脉,生活在萧太后河边的玉雕匠人张玉成,正在雕琢着一件代表辽代契丹文化的“春水玉”,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千年萧太后河的历史。

通州味儿|美玉岂止万人迷,匠人张玉成讲述萧太后河“春水玉”的传奇

萧太后河不止是“铜梆铁底运粮河”,她还是“古韵延芳淀,泽国任鸟飞”诗句中描写的北京最早期的皇家苑囿区。张玉成介绍,辽代契丹游牧民族有个传统习惯,每年不同季节要进行巡游和狩猎,称为四时捺钵,延芳淀就是辽代皇族权贵举行春捺钵的地点。

通州味儿|美玉岂止万人迷,匠人张玉成讲述萧太后河“春水玉”的传奇

《辽史·地理志》记载:“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国主春猎,卫士皆衣墨绿,各持连锤、鹰食、刺鹅锥,列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风击鼓,惊鹅稍离水面。国主亲放海东青鹘擒之。”这是描写辽后主率领后妃、文武百官以及侍卫军到此打猎时的情景。

张玉成介绍,辽代,契丹人狩猎,必须经过萧太后河。辽代延芳淀的范围,北至通州的张家湾、台湖一带,西至马驹桥,西南达大兴区的采育,东南至廊坊界,曾汇聚成浩淼的淀泊,因其风景秀丽,莲菱飘香,得名延芳淀。

通州味儿|美玉岂止万人迷,匠人张玉成讲述萧太后河“春水玉”的传奇

金代“春水玉”,首都博物馆藏

说到他正在雕琢的“春水玉”,张玉成介绍,“春水玉”并非某种石料,而是人们将表现辽代契丹人在春季,用鹘(海东青)捕鹅雁的狩猎活动的玉雕作品统称为“春水玉”。

通州味儿|美玉岂止万人迷,匠人张玉成讲述萧太后河“春水玉”的传奇

张玉成雕琢“春水玉”使用的岫玉原石

张玉成介绍,“春水玉”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带饰为主,通体镂空浮雕,图案为一只天鹅躲藏于茂密的水草、芦苇或荷花丛中,上方有一只鹘(海东青)向鹅俯冲而下,作追逐状。或雕刻为一只鹘(海东青)的双爪已经按住天鹅头,欲食鹅脑,天鹅惊恐长鸣。鹘(海东青)的凶悍,鹅的惊恐哀鸣,表现生动,整个打斗场面惊心动魄。

通州味儿|美玉岂止万人迷,匠人张玉成讲述萧太后河“春水玉”的传奇

张玉成伸展双臂表现鹘(海东青)捕猎时的展翅的姿态

鹘,也叫海东青,是一种善捕水禽凶猛的小型鹰隼。《契丹国志》载:“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邻大海,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小而俊健,能擒鹅鹜,爪白者尤为异,辽人酷爱之,岁岁求之女真,女真至五国,战斗而后得,女真不胜其扰。”辽逼迫女真年年进贡海东青鹘,这甚至造成日后女真反辽的原因之一。至金代,女真人沿袭辽代狩猎习俗,通过借鹘(海东青)捕鹅雁,来展现女真人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勇猛精神。

通州味儿|美玉岂止万人迷,匠人张玉成讲述萧太后河“春水玉”的传奇

张玉成介绍,“春水玉”的艺术特色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场景激烈生动,气氛惊心动魄,让人感受到春天顽强搏击的生命活力。

通州味儿|美玉岂止万人迷,匠人张玉成讲述萧太后河“春水玉”的传奇

张玉成介绍,自古黄金有价玉无价,玉在过去是皇家权贵身份的象征,王字加一点,就成为了“玉”。对于匠人来说,琢玉要求精益求精,毕生为之。玉字的一点写在上面,读做玊,就是有瑕疵点的玉,是一个不合格的匠人。

这件“春水玉”雕琢完成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张玉成介绍,一块普通的原料,只有通过精湛的手法雕琢才能唤醒玉石的灵魂,呈现出作品的生命力,这是玉雕匠人的一个使命。我要通过雕琢“春水玉”,留下萧太后河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将通州的运河文化传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