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40萬租118畝林「種植」金蟬,5年零收入遭人笑,如今年入30萬


“油炸知了猴”因風味獨特、營養豐富成了不少市民的餐桌美味。不過,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和市民逐年大肆捕捉的原因,野生知了猴的數量越來越少,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人工養殖知了猴便應運而生,且越來越多。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農民張樹彪,經過13年的數據收集和研究,終於成就了夜產兩萬餘隻知了猴的景象。

張樹彪,今年53歲,是地地道道的陽信本地人。回憶起自己的創業經歷,張樹彪說,那是充滿了酸甜苦辣的味道。2003年,從糧所下崗的張樹彪暗決心養殖知了猴。他把想法和父母、妻子一說,遭到了強烈反對。家裡人一致認為知了猴就是地裡生地裡長,哪有人工養殖的,都說他是異想天開。

張樹彪並沒有放棄,他固執地開始了自己“事業”。他查閱相關資料書籍,研究知了猴的生長過程。經過他近六年的實踐,發現從卵變成金蟬需要三年多的時間,他根據金蟬的生活習性琢磨出一套養殖技術。2012年,張樹彪投資40萬元,在勞店鎮承包了118畝林地,開始“種植”知了猴。


“從2003年到2008年,五年的時間,沒有成功破土一個知了猴,那時候投資雖然不多,但是一直沒有收入,也讓我很吃不消。這時還遭到了周圍很多人的嘲笑,說我是想發財想瘋了。”張樹彪介紹,雖然沒有成功,但是都找到了原因,2009年至2015年,他才漸漸的研究出“門道”。直到2016年,我們才剛剛實現盈利,整個研究歷程用了13年。

張樹彪說:“從2017年6月15日開始,我最多的一晚捉了160斤左右,近兩萬只。不但數量‘豐產’,通過親朋好友的口碑相傳,供不應求。”張樹彪打開微信,展示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這個是廣東的一個客戶,要了1100元的知了猴,一會我就去發物流,內蒙古的客戶不光要我們的知了猴,我們的枝條也想購買。”

預定張樹彪家知了猴的不乏有深圳、廣東、北京、新疆、內蒙古、河北、山東各地的客戶。張樹彪說,“外地的客戶通過微信下單,付款,我們再冷鏈郵寄給對方,根據距離遠近,對方一般在1-3天就能收到貨。”陽信縣目前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金蟬產業市場。張樹彪現在一年有30多萬元的利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