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貧富、貴賤、窮通等都是因爲有分別心在

所謂貧富、貴賤、窮通等,都是人的分別心起了之後,人為加上去的觀念。

了凡四訓:貧富、貴賤、窮通等都是因為有分別心在

原文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 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譯文

孟子講立命的學問時說:“短命和長壽沒有分別。”其實短命和長壽是有很大區別的。但當一個妄念都沒有時,什麼是短命?什麼是長壽? 仔細分析的話,豐收和歉收沒有區別,然後就不會被貧窮與富有這個境界所轉;困窘與通達沒有區別,然後就不會被尊貴與貧賤這個境界所轉;短命與長壽沒有區別,然後就不會被生與死這個境界所轉。一個人生在世間,只有生與死是最重要的,這裡說的夭折與長壽,就把一切順境和逆境都包括了。

解讀

首先,這一段仍然在講立命之學。雲谷禪師想讓了凡先生徹底明白,改變命運的根本點究竟在哪裡。真正的改變命運必須出六道,但這個道理還是有點深,不能一下子讓了凡先生接受,於是雲谷禪師開始從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入手。人們關心長壽和短命吧?關心豐歉吧?關心貧富、窮通、貴賤吧?

先說儒家。孟子說“夭壽不貳”,長壽短命一樣,沒有區別。按儒家的思想推下去,貧富、貴賤、窮通、豐歉都是不貳。儒家講究知性知天。性, 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孟子看來是善的,只要把本性擴張開來,就會知道天命。所謂貧富、貴賤、窮通,是人的分別心起了之後,人為加上去的觀念。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就是因為他沒有了分別的想法,都挺好的。嬰兒剛生下來,保有人的本性,他知道貧富、貴賤、窮通嗎?不知道,這就是不貳。

道家呢?道家是從另一個角度,用辯證的方法。比如“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認為小草莖與大屋柱、醜人與美人以及各種怪異乖戾的現象都是同一的。這種辯證思想《莊子》裡有很多。比如死亡是好事壞事?平常人認為是壞事,但道家認為未必是壞事。長壽、短命哪個好?辯證地看,沒有好壞。總之,道家是用辯證的方法告訴我們,沒有絕對的事情。一切對立,根源還是人的分別心,還是人的心念在作怪。

佛家是從緣起性空的角度講。萬事萬物,都是緣起的,本性是空的。我們這個群,有還是無?表面看是有,我們在這兒討論,我在這兒打字,有人在看,這不是有嗎?但細細分下去,各位老師都是緣,緣就是條件,這個群是一個個條件湊起來的,條件沒了,這個群就沒有了,本性是空的。萬法皆空,長壽、短命有什麼區別?不過都是緣起的假象而已。你分別妄想執著它就有,你看本性就是空。貧富貴賤也這樣,都是緣起的,所以世間的一切有什麼差別呢?所以也是不貳。

儒家的不貳是擴張人的善心,不再分別;道家用辯證的方法告訴我們, 一切的對立源自內心;佛家是說緣起性空,各種緣之所以起,就是因為人的一念心。人的心念是根本,消除世間現象的對立,達到不貳的根本就是不動念。

當我們立住貧富之命、貴賤之命之後,也就達到了不動念的境界,命也就立住了。所以後文說,“修身以俟之”。改變命運,修身修心就好了,不用刻意向外追逐。修到不動念的境界,命運就改變了。

摘自《了凡四訓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