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八年年饉,大荔老輩人的夢魘

大荔地肥水美,平疇沃野糧棉豐,不僅是關中富足之地,更是中國最早譽稱“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在這片片良田、漫漫黃沙、萬畝魚塘、百里長堤盛世美景背後,也曾天怒人怨、遇旱遭飢108次,“民國十八年年饉”最是慘絕塵寰。

民謠:民國十八年,餓得狗吃狗,餓得雀兒吃石頭,餓得老鼠沒法走……

民國十八年年饉,大荔老輩人的夢魘

民國十八年年饉,大荔老輩人的夢魘

民國十八年年饉,大荔老輩人的夢魘

民國十八年年饉是指民國十七年(1928)至民國十九年(1930)持續三年的北方八省大饑荒,這場大饑荒導致1300多萬人死亡,其中又以陝西關中旱災最為嚴重,其規模之大、災難之慘烈在中國乃至世界自然災害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實際從民國十七年開始便有災情,西府寶雞一帶連續三年未落一滴雨,碌碡三年沒翻身,路上的塵土厚得能埋人,三年六料顆粒未收。東府大荔一帶大旱無收,樹皮剝食無存,草根搜掘殆盡,逃亡的餓死的比比皆是。進入十八年(1929),關中旱災加劇,除渭濱灘地稍有夏季收穫外,秋未收、麥未種,75%的田地拋荒盡是蓬蒿野草。冬日落雪厚兩寸,野無青苗,饑民凍死者日益增加。渭河兩岸橫屍遍野,野狗成隊,野狼成群,村村無雞鳴,戶戶少炊煙,到處一片死寂破敗的末日景象。入村十室九空,餓死者相繼多至絕戶,村人埋不勝埋只好用泥封堵門窗。20多萬婦女被人販賤賣,淪為娼妓者不在少數。陝西92縣盡成災區,八百里秦川赤野千里、屍骨遍地,“賣妻鬻子”、“人相食”的慘劇輪番上演。全省活活餓死200多萬人,200多萬人流離失所逃亡他鄉,800多萬人以樹皮、草根、觀音土苟延生命。在旱災發生的同時,又有風災、雹災、蟲災、瘟災、水災、火災、兵匪之災一齊襲來,陝西面臨絕人之患。

民國十八年年饉,大荔老輩人的夢魘

民國十八年年饉,大荔老輩人的夢魘

民國十八年年饉,大荔老輩人的夢魘

大荔(含朝邑)本是田肥美、民殷富之地,但自民國十七年閏二月起,麥子未長好,種一葫蘆打兩瓢,收成很差,麥收後一直旱,秋莊稼勉強種上。到了七月,天氣持續高溫,田裡莊稼幾半枯焦。秋季收成甚微,一直到種麥時節,也未降透雨,人們勉強種上小麥,誰知旱象一直接續到十八年。十八年夏、秋、冬大旱,秋糧歉收,麥未種好,連續兩季遭災。二月二十二,暴風驟起,天地一片混沌,咫尺之間不辯東西,天色忽明忽暗,從早晨起一直刮到傍晚,沙苑人家門窗幾乎都被黃沙掩埋,棗樹連根拔出,渭洛河沿岸地皮全揭起,村中、路上沙土積有一二尺深,人們辛辛苦苦種下的莊稼全被風吹起來了。七月十四,氣溫創歷史地高達44 ℃。秋,又遭蟲害,種麥時,因籽種、畜力缺乏,未種的田地佔十之七八。沿河灘、沙苑和鐮山地帶最為乾旱,饑民遍野拔草斬木為食,糠、玉米芯子、棉籽、刺根、榆樹皮、柿子樹葉、杏樹葉子,以至於樹無完皮,草無完葉。十一月十七晚氣候驟變,鵝毛大雪厚達二三尺,雪早、雪大,時斷時續幾個月不見太陽。後又下龍霜十八天,樹木房屋到處皆白,兩月不見地面,春節雪下得有半人深,哈氣成霧、滴水成冰,家家房簷上都吊著幾尺長的“滴溜”。災害到十九年更為嚴重,糧價暴漲,每石小麥由10元漲至35元,且只有少許公開供應。朝邑縣212個村因缺糧少食餓死9479人,大荔縣災民6萬多人湧入縣城由乞食轉為搶食,死亡達十分之四。

民國十八年年饉,大荔老輩人的夢魘

民國十八年年饉,大荔老輩人的夢魘

民國十八年年饉,大荔老輩人的夢魘

面對災情,從民間到政府紛紛成立賑災組織,大荔縣亦成立了“陝西省救災委員會大荔縣救災分會”。在“全國賑濟委員會西北災情視察團”呼籲下,至民國十九年1月,全省共收到各界賑災款將近150萬元,糧食萬包、麵粉十萬袋、棉衣萬件以及大量的棉被、棉鞋、棺木和救災藥品。當時旅居上海的著名書畫家蒙壽芝(許莊西漢人),一改平生不以賣藝籌財獲利之信條,慨然將義賣所得一文不留地用於賑濟災民。全省還以賑災公債20O萬元設立婦孺收容所、施粥廠若干,切實解決了一部分災民的困難。沒有辦法的災民靠吞食“觀音土”充飢,食後不久即腹瀉而死,至於耕牛騾馬已宰殺無存,貓、狗甚至老鼠都成了災民捕捉吞嚥的對象。大荔人吃得苦中苦,十九年初春人們就鏟開積雪遍地尋找蔓菁菜,或蒸或煮,救活了不少人。當時羌白街上一塊大洋可買二百斤蔓菁,一斗麥子值五塊現洋。至今,苦出身的老母親還習慣於做飯時下幾塊蔓菁,說外是好東西、小人參。三河沿岸長有不少苦苣,饑民紛紛挖苦菜充飢,“苦苣疙瘩,野菜味最宜人,生在黃河灘,長在洛渭濱,己巳年大年謹,救活了不少窮饑民。”(李自反)如實地記載了災荒情況。兩年之後,大荔以及陝西的混亂局面才基本得到控制。

民國十八年年饉,大荔老輩人的夢魘

民國十八年年饉,大荔老輩人的夢魘

民國十八年年饉,大荔老輩人的夢魘

大荔人把一年中一料未收叫饑年,兩料未收叫荒年,連續三料未收叫年饉。關中富庶之地“三年六料基本未有收成”三百年難遇,這既有天災的成分:陝西土厚而泉深,水利建設、農田建設多年失修,大荔縣182萬畝耕地僅有水地4萬畝。旱荒嚴重延續達四年之久無從以豐補歉,全省性的災荒造成調劑無從的局面。當時鐵路運力極低,公路建設剛剛起步,運輸工具主要靠船和馬車,河道乾涸使船無法行駛,馬車運輸消耗大效率低,而且兵荒馬亂抓夫派差使民間運輸幾乎斷絕,在運輸極度困難之時途艱價巨,運回1石米要花費10石米的代價。又有人禍的成分:連年內戰政局動盪,刀兵四起,鑄犁為劍。政府機構脆弱不堪,從國家到地方官員走馬燈般頻繁調換。國家社會彈盡糧絕瀕臨崩潰,民間富戶豪強又囤積居奇,大發國難財。軍閥麻振武(外號麻老九)盤踞大荔後,畫地為王不擇手段殘酷壓迫百姓,整日敲骨吸髓,逐漸民不聊生、田園荒蕪,加之戰事頻發,人民的悲慘命運早已註定在劫難逃。

民國十八年年饉,大荔老輩人的夢魘

民國十八年年饉,大荔老輩人的夢魘

民國十八年年饉,大荔老輩人的夢魘

89年前的“民國十八年年饉”,是大荔老一輩人的夢魘!大荔是傳統農業縣、90%以上人口是農民,在即使用盡高科技也無法完勝“老天爺”的今天,堅韌不拔勤儉持家的大荔人把過往的“血淚史”書寫成為“奮鬥史”。苦難磨鍊了奮發圖強的精神意志,苦難培養了不哀嘆不屈服的個性,苦難更促使睿智勤勞的大荔人從傳統農業“餬口經濟”闊步邁向現代農業“振興經濟”新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