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後、90 後,孩子們拿什麼贍養你們

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對一個家庭是如此,對一個社會,乃至對全世界,也都是如此。從下個月起,中國將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這個制度,簡單的說,中央要對各省的養老金,統一調劑,劫富濟貧。

2017 年,全國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 3.3 萬億元,總支出 2.9 萬億元,年末累計結餘 4.1 萬億元,總體收支平衡、收大於支。但是,由於人口流動產生的人口撫養比差異等原因,省際之間養老金不平衡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廣東、北京等東部地區養老金有結餘,而遼寧、黑龍江等省份已經出現收不抵支的情況。所以,國家要建立調劑制度,讓養老金有結餘,負擔輕的省份去支援養老金支付有困難的省份。

或許要多年之後,中國人再回過頭來看,才會發現,某種程度上,這個制度,預示著 80 後、90 後們晦暗的未來,正在逐漸揭開第一幕。歷史長河驚心動魄卻又靜水深流。

中國的生育率在 1990 年後就低於更替水平,2000 年以來,生育率比歐盟、日本還低。根據婦聯在 2016 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一孩家庭中只有 20.5% 願意生二孩,有 53.3% 明確不想生二孩。

與此同時,中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2014 年年底,中國的老人達 2.12 億人,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老人破 2 億的國家。

兩種趨勢之下,按照專家預測,大約再過 20 年左右,中國老人將突破 3.5 億,此後一直到 2100 年都不會再低於這個數字。中國 65 歲及以上老人佔總人口的比例在 2015 年達到 10%,並將繼續提高到 2030 年的 18%,2050 年的 33%。就意味著 2 個年輕人就要撫養一個老人。

那麼,那時的老人們,也即現在的 80 後與 90 後,將面臨什麼樣的狀況呢 ? 遺憾的是,未來是晦暗而悲涼的。撫養比面前,資產不堪一擊所以,本質上,養老是一個 " 勞動儲蓄、再次轉換為勞動 " 的過程:人年輕的時候,把勞動變為錢儲蓄起來,或變為資產放在那裡,然後,在年老的時候,把現金取出來,或把資產出租、變賣換成現金。

注意,這個過程還沒完,還有通常被忽略的一步,那就是把現金換為勞動。畢竟,所有的商品、老人所需要的醫療、護理種種服務,以現有的技術來看,30 年後的人工智能、機器人,還不能完全提供,仍然需要人的勞動才能實現。

這個轉化過程是有損耗的,比如通脹,但通脹可以通過投資、理財、資產升值進行彌補。唯一不能彌補的是,勞動相對於資產的價格變化——年輕人與老年人的比例,可以影響資產、勞動力的相對價格,從而影響老人的相對支付能力。

當下,中國的勞動力很便宜,假設需要花一個人 30 年的勞動才能換一套房,再過 30 年,隨著年輕人、老年人的比例,也即撫養比的變化,勞動相對升值了,只需要 10 年的勞動就能換一套房。這就意味著,在這個過程中,當下的 80 後、90 後為未來儲蓄的勞動就會遭到一個很大的損耗。

簡單的說,隨著老人越來越多,年輕人越來越少,隨著居住需求的下降,房租會下降,房子也會變得越來越便宜。另一方面,由於勞動人口的減少,年輕人、或者說勞動力的工資會不斷上漲。

此消彼長之下,老人的養老金,還有年輕時準備的資產性收入,比如房租收入等等,在飛速上漲的工資面前,其有效購買力都會大打折扣,這個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出去勞動。

這一點,正是當下韓國與日本的事實。

隨著平均壽命的提高,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日本陷入了嚴重的老齡化。據相關預測,2025 年,1.8 個 20 歲至 64 歲的勞動人口就要供養一位 65 歲以上的老人,到 2060 年將減少到 1.2 個勞動力供養一位老人。老齡化使日本的養老金制度面臨巨大困難,領取的人越來越多,繳納的人越來越少,入不敷出,難以為繼。面對這種情況,日本把成年年齡從 20 歲降低到 18 歲,增加就業人口。另一方面,2006 年日本修改法律,強制性要求企業無條件地確保僱用年齡至 65 歲。目前,日本老年人就業的行業很多,尤其是服務行業,比如保安、門衛、清潔工、廚師、飯館服務員中,老年人隨處可見。

再來看韓國的情況,目前,65 歲以上老人佔韓國總人口的 13%,到 2060 年比例將變成 40%。看起來,這個數字和中國差不多,但即便是這樣,韓國老人的境況並不好。

韓國的法定退休年齡是 60 歲,而實際上,人們平均工作到 71 歲才會真正休息。在韓國,有 420 萬老人在工作,而韓國總人口也才 5000 萬。由於知識落後、體力下降,老人能找到的工作也是諸如快遞員、保安、清潔工、加油員等低端崗位。

顯然,日本曾經能夠買下美國的房地產價格,也未能拯救當下的日本老人。在撫養比的面前,資產不堪一擊。那麼,如今 80 後的高價房產,能讓他們安心養老嗎 ?

當下很多國人反對延遲退休,從國家與公民的契約來說,這理所當然。但實際情況卻可能是一種悲慘的諷刺:當現在的 80 後老了的時候,會悲哀的發現,沒有延遲退休,並不意味著 60 歲的他們可以不工作,反而意味著那時的他們需要費力的去找新工作 !

不過,且慢認為這是悲慘的,相對而言,相對年輕的老人,能通過勞動來滿足自己的生活所需,在那時看來,或許是一件幸運的事。隨著年齡繼續增大,變老了的 80 後們,會發現自己繼續陷入一個更加悲慘的境地。

韓國法定退休年齡是 60 歲,實際工作到 70 歲,韓國人預期壽命達到 81 歲,所以,有樂觀的韓國老人說:" 還有 10 年時間留給我們自由支配。" 悲哀的是,這不會是事實。

80 後、90 後,孩子們拿什麼贍養你們

棄老如果耐心的去看歷史的那些角落,不難發現,對於老人,人類的那些殘酷的遺蹟。

在中國湖北鄖縣等地,廣為流傳棄老傳說。當地也發現過大量棄老洞的存在。人在洞中,只能像蝦米一樣躬著身,洞外是一望到底的絕壁,在洞底部內側,有一個石孔,邊緣鋒利,剛好容得下一個成人的頭顱。據說,這個石孔是供老人自殺用的。在遙遠的古時,被人送到洞中等死的老人,飢寒交迫無法忍耐之時,便仰身躺下,將頭伸進這個石孔中,再朝上一頂,鋒利的石稜便能幫老人結束生命。

日本人把棄老傳說拍成了電影,這就是著名《楢山節考》。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小山村中,有個習俗,凡是到了 70 歲的老人必須去參拜楢山,所謂的參拜,其實就是把老人捨棄在山裡。69 歲的阿鈴,和兒子孫兒住在一起。雖然 69 了,阿鈴仍有一口好牙,在這個糧食匱乏的村子,這對年紀大的人來說是一個羞恥,於是,阿鈴自己用石臼砸殘了牙。不久後,阿鈴參拜楢山的日子來臨了,兒子揹著母親,默默走上險山。臨近山頂後,周圍不時可見屍體和骸骨。阿鈴在一塊岩石下落腳,催促兒子回家,兒子含淚下山。影片到此截然而止,留下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

某種程度上,這部在 1958 年獲得最佳影片獎與最佳導演獎的電影,是 60 年前的日本年輕人,對 60 年後自身命運的預判。

這種棄老傳統,據說當年達爾文在非洲考察一個原始部落時也遇到過。生存資源極為缺乏的環境中,人類奉行的生存策略就是如此殘酷。當然,現在文明的物質財富與古時不可同日而語。可是,棄老就真的不存在了嗎 ?

2016 年,日本 26 歲男子植松聖 26 日凌晨闖入神奈川一間殘障人士中心,持刀瘋狂濫殺,至少造成 15 人死亡、45 人受傷,其中以中老年人為主。植松聖犯案後到警局自首,供稱 " 如果殘障人士全消失就好了 "。他還曾經寄信給眾議院,表示老人、殘疾人都該死,他們制約了日本的發展。這些舉動當然偏激,不過,這也是日本社會上正在慢慢形成 " 嫌老 "、" 厭老 " 的風潮的一種極端體現。日本作家五木寬之在《新老人的思想》中說 " 日本 65 歲以上的老年階級的養老金和社會保障等,都要靠年輕人階級來負擔。為此,年輕人階級容易將老年階級看成是對自己進行壓迫的集團 "。

韓國的情況也類似,過去 15 年,認為應該贍養父母的孩子的比例從 90% 暴跌到 37%。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對一個家庭是如此,對一個社會,乃至對全世界,也都是如此。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網上流傳一個新聞。世界經濟論壇專家指出,到 2050 年前世界養老金儲蓄的總赤字將達到天文數字,400 萬億美元。這是全球經濟總額的 3 倍。拯救已被破壞的經濟危機的唯一辦法就是減少對老年人的國家義務。

80 後、90 後,孩子們拿什麼贍養你們

如果說這種行為與思潮都是一種顯現的極端的話,那麼,現代社會的棄老,是文明的,不動聲色的。

實際上,現在中國老人的問題,正在這樣被解決。

棄老與養老:現代社會的勞動力分配中國從 2009 年開始試點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即 " 新農保 ",為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廣大農村老人,提供其基本生活保障的主渠道。

不過,新農保的覆蓋率仍然很低,根據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發佈的調研報告,2010 年,農村能夠依靠養老金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老年人,僅為 4.6%,而這一比例在城鄉老人間的平均值為 24%。

新農合的另一個問題是保障水平低。

目前,新農合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60 歲後,一次性補繳 9 萬元養老保險之後,農民能夠領取到每月 1200 元左如果考慮到中國人均壽命的結構化差異,不難發現,中國農民仍然是在自己養老。中國的平均壽命 73 歲,但有城鄉差別,城市的平均壽命是 76 歲,而農民的平均壽命只有 69 歲。也就是說,60 歲時一次補繳之後,農民平均能拿 9 年的養老金,總計 12.9 萬元,那麼,養老金的大部分,實際就是一次性繳納的那 9 萬元,這還是沒有計入利息的情況。當然,有錢一次性補繳的老人,家庭條件更好,所有,會有更長的壽命,領取養老金的年限會更長。而對於那些沒有錢補繳的農村老人,他們就只有依靠自己的兒女,如果兒女不孝,就等於被社會與親人雙重拋棄。

80 後、90 後,孩子們拿什麼贍養你們

拋棄的結果是明確的。武漢大學劉燕舞老師在湖北、山東、山西、河南等 11 個省份的 40 多個村莊調研之後,發現農村老人的自殺現象 " 已經嚴重到觸目驚心的地步 "。一些村民小組近 10 年來老年人自殺死亡人數,佔所有死亡人數的 30% 以上。出來嚴肅調研,農村老人自殺現象,近年來也不是見諸媒體與社交媒體。

當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這就使得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進程快於城市老齡化,他們提前呈現出了更高程度老齡化時,中國社會將要出現的狀況。

從另一個角度看,農村老人的悲慘遭遇,還有這中國特色,那就是中國農村老人承擔了更多的老齡化成本。回顧前文提到的韓國目前的老齡化率在 13%,中國現在和韓國的老年化率差不多,但卻沒有出現韓國老人上班的情況,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農村老人,承擔了這個成本。農村老人與城市老人的平均壽命高達 7 歲的差別,也是觸目驚心的。這背後,很大程度就是新農保、新農合與城鎮人員的養老金、醫保的區別。

所以,如果把全國的農村現在的 80 後、90 後城市中產以為自己不會遇到這種情況嗎 ? 答案是否定的,一定會遇到。

首先,隨著中國城市化率的提高,這種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會成為一個趨勢。此次,中國整體撫養比會逐漸上升,達到當下農村的實際撫養比。那麼,某種程度上,當下的農村,就是未來 80、90 後們所面對的晚年生活。

對於當下的城市中產而言,不聲不響之中影響他們晚年生存質量的,更可能是醫療開支。

按照人的生理演變,人的一生 80% 的醫療費用在 60 歲以後,從這個意義上看,醫療費用的多少,直接決定了老人的壽命。

曾經在醫院看到相鄰床位的兩個老人,具體什麼保險制度我已經忘記了,其中一個的報銷範圍大一些,可以報銷 CT,而另一位,只能報銷 B 超,最終這位老人也只做了 B 超檢查。顯然,醫保政策會通過,檢查、藥物、治療等環節,影響人們的治療策略。

當下中國城市人群對醫保系統是高度依賴的,醫療開支預算佔 GDP 的比例,上下浮動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某種新的特效藥、某種檢查、某種新型療法能被納入或者不能被納入醫保。這會影響人們的治療策略,最終影響無數老人的壽命與生存質量。

現代社會可以在不動聲色之中,文明地完成棄老。

不妨想象一下,你住進醫院,醫生說,有一種國產中成藥,價格便宜,醫保報銷 ; 另有一種西藥,醫保只保 30%; 還有一種療效明確的進口藥,但醫保不保。另外,手術現在做不了,因為醫保控費。這個時候,你兒子過來說,爸,醫生建議我們保守治療。

這個時候,公共政策就和每一個人的壽命息息相關。養老問題的本質,不管是養老金、還是老人的醫療開支,本質上都是一國某階段的時間斷面上,勞動如何分配的問題。更直白的說,對於國家整體而言,資產無法養老,能夠提高養老水平的,只能是通過公共政策改變一國勞動的分配比例。打個比方,一個小島上,有 100 個人,其中 80 個人是老人,都有房子,卻無法生活自理,無論如何,他們的養老,必須依靠剩下的 20 個年輕人來完成。如果這 20 個人要去造軍艦,那麼就無法養老,如果分出 10 個人來養老,軍艦就得少造一艘。這就是勞動分配與養老的關係。

從這個意義上,個體的、原子化的努力的確有用,但根本上,養老這件事,有著巨大的、潛在的公共性。

某種程度上,勞動分配在養老上的比例,可以通過一國的養老金政策,醫療開支佔 GDP 的百分比反映出來。

日本的醫療保健支出 2015 年為 55 萬 9354 億日元,在 GDP 中佔比為 11.2%。美國的這一比例為 16.9%,相比之下,中國的醫療開支僅僅佔 GDP 的 6.9%。隨著中國老齡化上升,醫療開支必然會增加,但是,升到什麼程度,是 10%、12%、還是 15%,或者更高 ? 每一個點,都是那時候老人的壽命與生存質量。

這是一個把年輕人的勞動在養老與飛船、與城市煙火之間分配的問題,這也是各個國家都面臨的政治倫理問題。

相比日本、韓國這樣的國家,其政策受到各方面制約,必須花大力氣解決養老問題,中國顯然在養老政策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就在去年年底,醫保曾出現過一次控費,一時之間,很多手術都停了。但即便如此,這在輿論上並沒有太大反響。

這種政策自由度之下,80 後、90 後,看著日本、韓國的無法退休的老人,再看看中國農村的老人自殺率,就會知道,你們這代人將會如何老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