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努力做自己外,導演也該學會控制預算

去年《岡仁波齊》大火,讓從業幾十年的張楊一下子名聲大噪,不僅行業人士熟悉他,就連普通的觀影群眾也開始關注這個名字。

《首席娛樂官》(yuleguan001)在採訪《岡仁波齊》製片人、和力辰光董事長李力時瞭解到,張楊拿著3000萬總投資在西藏拍了兩部電影:《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

張楊:努力做自己外,導演也該學會控制預算

6月中旬上海電影節期間,在烹小鮮聯盟舉辦的“問道先師——青年導演的引路者”論壇現場,再次見到了張楊,採訪時得知,他最近在雲南大理拍的三部電影已經完成拍攝。

一般到了張楊這個資歷都開始做監製了,但三十年如他,除了偶爾幾次幫助新人導演外,張楊是很少做監製的。

張楊:努力做自己外,導演也該學會控制預算

導演生涯30年,張楊都在做什麼?

當下觀眾知道張楊,或許從《岡仁波齊》開始,也有身邊朋友反饋過,早一點看過他的《飛越老人院》,但把電影與張楊名字真正“對號入座”卻是從《岡仁波齊》開始。

張楊,1967年出生於北京,1987年入讀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1992年畢業分配到北京電影製片廠擔任導演。

1997年,張楊執導了第一部電影《愛情麻辣燙》,主演是高圓圓、徐靜蕾,張楊憑藉這部作品獲得第1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第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第一部作品就得到諸多回饋,對當時的張楊來說,是一種認可也是一種幸運。

張楊:努力做自己外,導演也該學會控制預算

張楊:努力做自己外,導演也該學會控制預算

《愛情麻辣燙》時還比較青澀的高圓圓和徐靜蕾

1999年,張楊以自己熟悉的北京澡堂故事為背景,拍攝了劇情電影《澡堂》,主演是姜武、濮存昕,這些當下觀眾熟悉的老戲骨們,在當時應該跟張楊一樣還是市場上的新人,這部電影獲得第47屆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金貝殼獎,也入圍了鹿特丹國際影展、西雅圖國際影展等多個影展。

此後,張楊也嘗試了多種類型電影,比如2001年的劇情片《昨天》、2005年親情片《向日葵》、2007年公路電影《落葉歸根》、2010年商業類型電影《無人駕駛》、2012年青春勵志電影《飛越老人院》、2017年偽紀錄片《岡仁波齊》和文藝電影《皮繩上的魂》等。

期間(2002年),張楊還與徐靜蕾、耿樂合作,聯合主演了劇情電影《開往春天的地鐵》,這部電影是張一白執導的,張楊在片子裡飾演咖啡廳老闆“老虎”這個角色,當時的演員陣容裡還有柯藍、範偉、高圓圓等,這應該是張楊導演生涯裡唯一一次有重要角色出演的表演。

張楊:努力做自己外,導演也該學會控制預算

張楊:努力做自己外,導演也該學會控制預算

看《開往春天的地鐵》時,你們注意到這是張楊導演了麼?

電影生涯30多年,可以看出張楊不僅僅是觀眾給他定下的“文藝片導演”代表類型,他也嘗試過不同類型電影,合作過的也多是徐靜蕾、高圓圓、陳沖、孫海英、姜武、濮存昕、趙本山、宋丹丹、王珞丹、張譯、吳天明等業內知名的導演和演員。

業內知名編劇譚飛曾打趣張楊,“

做監製對中年男導演來說是一種時尚,你居然一直沒趕上時尚?”小官也曾就這個問過張楊,“2015年《愛情麻辣燙之情定終身》您做製片人,算是一次轉型麼?”

“談不上轉型,那次是因為朋友。”張楊談到,因為有朋友找到他,想把《愛情麻辣燙》的概念再用一次,“那會兒我在西藏拍戲,也沒顧上,把這個概念給了他們。”

張楊回想起20多年前,自己拿著劇本到處送,基本都是“石沉大海”,“我算比較幸運,很快遇到了一個美國朋友,開始第一部電影。”張楊談到,那會兒新導演進入這個領域門檻很高,不像現在有這麼多創投項目和平臺。

張楊:努力做自己外,導演也該學會控制預算

如何用3000萬拍兩部電影?

《岡仁波齊》製片人李力告訴小官,當時他投了3000萬,張楊拿著這筆資金在西藏拍戲期間,完成了《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兩部電影。

3000萬資金不多不少,但在西藏拍攝一部電影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小官採訪《金珠瑪米》導演楊蕊時也瞭解到,西藏拍攝有太多的“意外”超支和生命危險。張楊和劇組在這個地方呆了一年多,拍攝期間張楊因為高原缺氧被緊急送到山下。

張楊:努力做自己外,導演也該學會控制預算

電影《岡仁波齊》劇照

“這是在西藏拍戲都會遇到的問題,尤其是長時間拍攝,高原病這些都是比較正常的。工作人員發生這件事,可以撤下去換人,但是導演沒法換,必須解決問題,好在我們身體還行,能適應這個環境,但保不齊什麼時候還是會遇到。”

同階段操作兩部電影,張楊表示在前期就要把預算儘量做到精確。拍《岡仁波齊》的時候,另外一些工作人員已經在籌備《皮繩上的魂》的美術、副導演等工作。

張楊把西藏拍攝的工作分成兩塊,《皮繩上的魂》按照正常的電影操作方式進行,在130多人劇組的情況下,儘量壓縮到兩個月左右時間拍完,《岡仁波齊》花費要9到10個月時間,張楊採用壓縮劇組方式,“變成30多人小劇組形式,才能滿足長時間拍攝。”兩部電影做不同規劃,來統一用這筆3000萬資金。

張楊:努力做自己外,導演也該學會控制預算

電影《皮繩上的魂》劇照

記得上海電影節時,博納影業於冬曾“抱怨”,“現在中國導演是全世界最會享受的導演,預算超支越來越嚴重。”他提倡,還是要以製片人中心為主。對此,小官詢問了張楊,他表示,“從工業化角度,製片人對控制電影的方式、預算都會好一些,但得分不同的類型,作者型電影,導演還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認為導演也要學會這種製片體系,學會怎麼控制預算,才能達到相對完美可能性。”

張楊認為,拍電影從一開始要求上就要降低預算可能性,“得先給投資者少一點風險,既滿足你的創作願望,也要考慮投資者利益回報。”但光做預算不行,在現實執行中,很多年輕導演並不瞭解這些東西。張楊拍攝《岡仁波齊》之前,也已經有了七八部電影的拍攝經驗了。

出於這種對旅遊拍攝的喜愛,張楊最近在雲南大理完成了三部電影拍攝,“還是個人喜好,真的喜歡這片土地,我年輕的時候喜歡這種出行玩的方式,拍電影也可以這樣拍,只要拍攝時籌劃嚴密,基本不會出什麼問題,你可以把這個旅程變得非常野外、探險。”

張楊:努力做自己外,導演也該學會控制預算

張楊:努力做自己外,導演也該學會控制預算

不拒絕商業化,但必須是內心想拍的作品

“《岡仁波齊》大火後,是不是有更多人找您拍電影了?”

沒有,其實以前也有很多人找我拍戲,但我基本不拍別人找來的電影。”從業30年以來,張楊拍攝的電影基本都是自己在創作,也是自己想表達的東西,一般外邊找來或者已經成型的項目,他都會拒絕掉。

不一定是拒絕商業化的東西,而是這個東西必須是從你內心發出來,是你真正想拍的作品。”這些年,張楊也嘗試了愛情、劇情、公路、商業等多種類型電影,但這都是從他內心長出來的東西,對於外界給他的“文藝片導演”標籤,張楊對這些並沒有什麼概念,不管有著怎樣的標籤,都不會影響自身的創作,“還是要做自己喜歡的。”

張楊:努力做自己外,導演也該學會控制預算

電影《落葉歸根》劇照

對於今後是否考慮做監製,張楊認為自己可能會更多以個人的形式去幫助一些新人做監製,“把我的經驗分享給他們,幫一部電影從無到有,從不行到行,還是會起到作用的。”張楊認為,當下的機會很多,對年輕導演來說是一個黃金時代,但導演還是要對自己有一個定位。

不是所有資金都適合你,要找到願意跟你一起做的資金或者懂你的老闆,配合起來才比較好。”對導演來說,不僅是投資人找他們,也是他們在選擇投資人。張楊坦言,自己遇到李力是一種幸運,當時《飛越老人院》口碑不錯,但是票房不太理想,儘管兩個人曾一起失落地坐在河邊聊天訴苦,但沒有影響他們繼續合作,《岡仁波齊》的成功也再次見證了他們之間的合作與默契。

談到李力,張楊感慨,“我們是很好的哥們,包括很多藝術上的想法,他很尊重我的選擇,甚至放任我去拍攝,不會干預你的拍攝內容,有這種信任才有這種可能性。”

張楊:努力做自己外,導演也該學會控制預算

張楊(左)和李力(右)

在“問道先師——青年導演的引路者”論壇上,當譚飛問起在座所有行業前輩對青年導演的忠告時:

1.資深監製文雋說,先弄好劇本;

2.知名演員顏丙燕說,要努力拍一部能夠留得住的作品;

3.FIRST青年影展創始人宋文說,年輕作者一定要問自己是否真的有社會洞見力;

4.阿里大優酷事業群副總裁劉開珞說,要把你的特色展現出來;

5.青年導演李睿珺說,要問自己為什麼要拍這個東西;

6.張楊導演說,努力做自己。

誰都能當導演,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當好,最終還是看專業水平。”如今,張楊導演也在腳踏實地地提攜與幫助年輕導演。作為2017華時代全球短片節的輪值主席,他認為短片是鍛鍊導演的一個很重要的過程,是新人導演進行實踐的好手段,也能最完滿的表達自己。

對於華時代全球短片節的評審制度,張楊也十分認同:“去年我和各位評審用非常專業的精神去做評審,大家各抒己見,這樣一個公平公正的評獎狀態,我覺得對於一個電影節來說,非常有價值。”

張楊:努力做自己外,導演也該學會控制預算

今年張楊導演也將繼續擔任華時代全球短片節的輪值主席,持續幫助挖掘和推廣優秀的華人新人導演。

在4月11日到13日,張楊導演出席了在華盛頓、波士頓和紐約三地的2018華時代全球短片節徵片啟動儀式,他對今年短片節的作品充滿了期待:“各種年輕作者都會有機會,隨著第一屆這個電影節的影響力和信任度的建立,希望今年能看到更多優秀的作品。”號召全球華人導演為HISFF投片。

歡迎訂閱“首席娛樂官”,點關注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