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悲歌——李恪

前幾日不眠不休的追了82集歷史劇《貞觀長歌》。但我從頭到尾心心念唸的只有吳王李恪,彷彿這一曲長歌是為他而唱。他失意時我落寞,他得意時我欣喜。

大唐悲歌——李恪

我對李恪愛得如此深沉,與劇中李恪的扮演者聶遠有著莫大的關係。他堅毅的眼神,矯健的身姿,俊朗的外表,無一不與李恪完美貼合。可以說是聶遠讓我瞭解了這位悲情王子,瞭解了這段歷史,我想這就是演員成功之處吧!

他母親是隋煬帝之女,父親是大唐天子,集兩朝高貴血統於一身。而恰恰是這高貴的出身讓他與皇位失之交臂,鑄造了他悲劇的一生。

史書上對於李恪的記載是這樣的:“善騎射,有文武才,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也就是說李恪文韜武略,民心所向。唐太宗也說李恪“英果類我”,可見李恪在眾皇子中是很出類拔萃的。

當李恪從歷史中走出來,出現在電視劇中,他便變的更立體,更豐滿,更讓人疼惜。

劇中有兩件事將李恪經天緯地的才能體現的淋漓盡致。

大唐悲歌——李恪

第一件事是隻身前往突厥,智鬥頡利。馬背上他搭箭拉弓百步穿楊,英姿颯爽。可汗帳前他機智果敢英勇無畏,遊刃有餘。當他安心定志地說出“一千石糧食,五百匹絹”的時候,我已被他卓爾不群的氣質深深折服。

和談成功之後他返回長安,文武百官迎他到長安城外,太宗賞他五百封戶。有人說那是李恪最輝煌的時刻,我深表贊同。他踏馬歸來,是意氣風發少年郎。那時大唐在他眼裡依舊是所有美好的代名詞。

第二件事是為大旱開渠徵糧。說是徵糧,其實就是在達官貴人、皇室貴胄頭上動土。李恪自己也知道,這件事即使辦成了也把王公貴族得罪遍了。但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去做了,因為他是李恪。

大唐悲歌——李恪

他先拿自己的七叔李元昌開刀,先禮後兵,殺伐決斷。那句“爺就是定襄郡王,”大快人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有著非同常人的魄力與氣場,終飲的百姓一缽清水。

劇中他與阿史那雲那無疾而終的愛情雖然是虛構的,但是足夠蕩氣迴腸。李恪說他擁有鷹一樣的雄心壯志,卻也像鷹一樣孤寂。這世上懂他的人寥寥無幾,阿史那雲是其中之一。

大唐悲歌——李恪

她知道他心懷天下,不願他有後顧之憂,便甘願捨棄情愛遠走突厥。劇中阿史那雲最後一次出現的畫面是她對著無邊的荒漠一遍遍的呼喊著李恪的名字,身後亦是無盡蒼涼的大漠。他們此生不會再見了。

李恪與恩師岑文本的師生情也是感人至深。岑文本忍辱負重潛入魏王門下為李恪苦心佈局十三載,扳倒了廢太子與魏王。太子之位卻被碌碌無為,懦弱無能的李治捷足先登。心灰意冷的岑文本一病不起,臨終前苦苦哀求李恪不要再存有天下之志,但求自保。

只是他不知道,李恪就算不爭不搶,也難得善終。因為他才華太出眾,威脅到李治及其舅舅長孫無忌,當權者容不下他。

隋朝血統註定他與皇位無緣,太宗曾想立他為太子的意圖註定他的人生只能悲劇收場。長孫無忌為鞏固自己在朝野中的勢力,於永徽四年,將李恪牽連到房遺愛謀反案件中,誣陷致死。終年34歲。

聶遠先生曾說,他演某個角色,會讓觀眾心酸,那種難過不是流幾滴眼淚就會過去的,而是一種長時間的心裡壓抑。目前本人就是這種狀況,難以走出這段悲傷的歷史,所以作此文獻給大唐最悲情的王子——李恪。

大唐悲歌——李恪

他出生高貴名揚天下,運籌帷幄橫刀立馬,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若做了帝王,便一定能匡扶社稷平定天下。

可他終究沒有登上帝王之位,他的離去,是整個大唐史上的一曲悲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