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脫貧攻堅:幹部苦幫 羣衆苦幹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必須真抓實幹、埋頭苦幹。延安作為革命老區,脫貧攻堅更是幹在實處、走在前列。

延安脫貧攻堅:幹部苦幫 群眾苦幹

真抓實幹 領導帶頭包村包戶

延安脫貧攻堅:幹部苦幫 群眾苦幹

“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切實轉變工作作風,認真落實領導幹部住村工作制度,帶頭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確保各項脫貧舉措落到實處,使脫貧成效得到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6月11日,在市委常委會議上,聽取全市脫貧攻堅工作情況彙報後,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徐新榮再次強調。

在此之前召開的全市脫貧攻堅誓師動員視頻會議上,11個市直重點責任部門負責人公開立下軍令狀,各縣區委書記、縣區長也分別立下軍令狀,向全市人民做出莊嚴承諾:緊盯1.18萬戶、3.7萬貧困人口脫貧,338個貧困村退出,延川和宜川兩個貧困縣摘帽,實現全市整體脫貧目標任務。

立軍令狀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不僅要“真抓”,更要“實幹”。

年初,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徐新榮先後深入延川縣、吳起縣、志丹縣住村調研,走進貧困戶梁紅林、高治斌、呂東東、匡志武、匡志忠等貧困戶家中,同他們拉家常、話增收,瞭解致貧原因、脫貧產業、幫扶措施,詢問對縣鄉幹部幫扶工作是否滿意,鼓勵他們堅定信心、克服困難,依靠自己勤勞奮鬥脫貧致富。徐新榮帶頭住村調研,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查實情、出實招,拉開了全市領導幹部紮實有效地駐村蹲點調研督導脫貧攻堅工作的序幕。

延安脫貧攻堅:幹部苦幫 群眾苦幹

市委副書記、市長薛佔海到子長縣楊家園則鎮、熱寺灣便民服務中心和瓦窯堡街道辦的七個村實地查看村容村貌、基礎設施條件和產業發展情況,走進貧困戶薛作高、劉志強、賀文德、白平家中,仔細翻閱信息檔案資料,詳細瞭解他們家庭狀況、致貧原因、收入來源、脫貧措施落實等情況。

自上而下、以上率下,主要領導率先垂範,其他市級領導積極響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姚靖江先後兩次到宜川縣英旺鄉、集義鎮、丹州街道等7個村,市政協主席薛海濤深入安塞區坪橋鎮馬家源村及沿河灣鎮劉黨村,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嚴漢平深入黃陵縣橋山街道聶窪村,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馬宏玉赴富縣茶坊鎮羌村,市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會主任曹遠勃在洛川縣老廟鎮太夫塬村,市委常委、寶塔區委書記劉景堂深入青化砭鎮方橋村、趙家溝村,市委常委、副市長孫礦玲赴延長縣張家灘鎮董家河村,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李春鴿前往吳起縣吳起街道馬灣村、白豹鎮李橋村……

不但市級領導對所包抓的縣區鄉鎮(街道辦)走訪全覆蓋,縣區黨政和部門主要負責人也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走進尋常百姓家講政策、算細賬、察民情、訪民意,和包扶單位、幫扶幹部、村幹部、村民代表及貧困戶代表座談交流。據統計,僅5月,市縣區共有1962名各級領導幹部深入基層一線開展駐村蹲點調研督導工作,走訪貧困村577個、非貧困村568個、貧困戶28270戶、非貧困戶34104戶。

延安脫貧攻堅:幹部苦幫 群眾苦幹

埋頭苦幹 基層幹部真幫實幫

延安脫貧攻堅:幹部苦幫 群眾苦幹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硬仗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紮根在最貧困的地方,誓要啃下最硬的骨頭。

走進延川縣段家圪塔行政村,新建的226個拱棚內,黃瓜、辣子、茄子……長得正盛,一條條嶄新的水泥路延伸到每個自然村,文化廣場、休閒器材、公共廁所、太陽能路燈分佈有序,村民們到處忙碌著。

“沒有這些駐村幹部,村上就是一塌糊塗。”村支部書記段愛國告訴記者,段家圪塔村能有這麼大變化,全靠駐村工作幹部的幫扶。

“他們有知識有想法,不僅給我們拓寬了思路,還積極協調項目,給村上帶來了希望。”在段愛國看來,這幫“外人”心裡裝的都是老百姓的事。“在村上住的時間比家裡都多,實實在在給我們辦了不少事,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以前村上就通了電,現在水入戶、路通村,村容村貌變了,產業也發展起來了。”

第一書記張大龍更是住到了村上,白天走入戶、看產業,晚上開會、做資料……想的乾的都是村上的事。

延安脫貧攻堅:幹部苦幫 群眾苦幹

初中畢業的張東東原本一直在外打工,2015年,父親被查出患有癌症,高額的治療費用讓這個家庭一時陷入了貧困。為了照顧家人,他便回到村上,一邊打工一邊養殖,從2頭豬開始做起。去年,父親醫治無效去世了,可生活還要繼續。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他通過村裡的互助資金貸了2萬元,修建了豬舍,成立了合作社,把豬的規模發展到了8頭。“連著我和我哥打工的錢,算下來大概有5萬多。”今年,已經脫貧的張東東再次把豬的規模擴大到了30多頭。他說:“有人幫,咱更應該努力,這樣才能把日子過好。”

真扶貧,扶真貧,可不是給貧困戶發錢那麼簡單。貧有百種,困有千樣,每一項政策要落實、惠及貧困戶,都離不開實實在在的工作。

“大家吃糖,吃瓜子啊!謝謝!謝謝!……”2017年12月27日,富縣民政局婚姻登記大廳裡一對在辦理結婚證的新人備受關注。倆人的“紅娘”正是包扶幹部武軍民。

2016年3月,富縣教學研究室幹部武軍民因工作需要,被調整到鉗二便民服務中心鉗二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在入戶走訪過程中,武軍民瞭解到李小利的家庭剛剛經歷了一連串的意外變故——先是父親重度腦梗,緊接著丈夫因食道癌離世。42歲的她要獨自挑起照顧年邁雙親、撫養3個年幼女兒的重擔,還有那近30萬元的外債,使她失去了往日裡的笑聲、過早添上白髮。

武軍民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上門詢問需求,送農資,幫務農,聯繫縣殘聯給她74歲的父親辦了三級殘疾證、用上免費輪椅,可貧困的局面還是沒辦法解決。“扶貧先扶志。李小利家貧困的主要原因還是缺人,只要家裡有了主心骨,她家的光景很快就會好起來!”武軍民找到了幫扶方向。

恰好這時,李小利認識了張家灣鎮張家灣村39歲的單身貧困戶李義軍。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武軍民便馬上當起了他們的“紅娘”。

李小利擔心自己結過婚,上有老,下有小,債務重;李義軍又覺得自己還有個80多歲的老母親要照顧,人家願不願意跟她過……雙方各種各樣的顧慮,使得武軍民的“說媒”一度陷入僵局。

為了打破局面,武軍民就苦口婆心地做雙方思想工作,他專程去家裡說,找人說,到地裡說,甚至是晚上打電話說,17次的耐心開導使兩人願意先交往看看。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相處磨合,李義軍用他的憨厚、孝心和勤快,得到了李小利一家人的認可;李小利對他的關心、愛護,也使他感到了家的溫馨。

一場包扶造就了一世姻緣,也讓兩個貧困家庭有了出路。結婚後的倆人信心十足,李義軍說:“家裡頭有13畝果園,我還有磚瓦工的手藝,只要好好幹,用不了幾年,我倆就能把賬還上!”

全市上下一心,脫貧攻堅出實招見實效。如今,嶄新的硬化路通向鄉村,乾淨的自來水進入尋常人家,敞亮的住房裡傳出歡聲笑語,果樹下、大棚裡、養殖場內……到處閃現著忙碌的身影,老百姓脫貧的日子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