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前置:網劇「打頭陣」後如何填補受衆期待?

平臺多元化,受眾分散化、劇集多樣化……這些尖銳特點都指向現如今的網絡影視市場,也不可避免地將其推向營銷之路。在劇作枯竭的過去,沒有競爭的市場憂慮,營銷顯然不足以提上議事日程,但在影視劇急速發展的當下,大量劇作鋪天蓋地而來,營銷就成為了奪目而出的必備手段。

互聯網推動影視發展的同時也改變著整個行業的生態,其中的渠道和宣發所受影響最大。一方面,互聯網更加貼合用戶的新觀劇習慣,新媒體平臺成為觀劇新場所;另一方面,互聯網更是催生了各種各樣的營銷方法論,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一些劣質劇有了“翻身”的機會。

營銷前置:網劇“打頭陣”後如何填補受眾期待?

儘管網劇營銷佔據著很大一片市場,但相比於“內容匹配”下的營銷方法論則有些力不從心,對比過去的電視劇,真正優質的不屑於宣發造勢,而“半壺響叮噹”的中下層作品在宣發上下的力氣堪比大神級。

相比起電影漸漸成熟的營銷策略而言,影視劇營銷之路則稍顯遲緩,對於略顯稚嫩的國內影視營銷市場,電視劇亦或網劇的營銷方法恐怕仍處在“聲張造勢”的1.0時代,營銷比內容更豐富,各種花式營銷撐起影視一片天。

網劇營銷的終究目標在於吸引受眾眼球,因此,各種話題的狂轟亂炸也成為了營銷的重要手段,一些儘管“畫風不良”但仍然樂此不彼。就如近期微博話題熱的“巍瀾CP”,儘管打擦邊球的“低級趣味”營銷有些冒險,但鑑於觀眾的炒作追捧也就“隨勢而為”。

網劇營銷方法論

在網絡劇百花齊放的市場環境下,營銷成為網劇至始至終不可迴避的終極話題,從籌備開拍到播放完畢,整個過程都被營銷宣發層層滲透。

面對日益豐盛的網劇市場,各種作品齊上陣的發展態勢的確可觀,但真正踏實做內容的良心劇不多,在營銷上紛紛發力的卻不少。演員前期炒作,平臺大勢宣發、後期瘋狂製造“火爆”話題,眼球效應與打擦邊球的低俗熱點佔據著營銷的各個端口。

營銷前置:網劇“打頭陣”後如何填補受眾期待?

通常在網絡劇的營銷鏈中都有幾個凸顯的環節。一部網絡劇從被接拍開始,製作方已經開始蓄意宣傳,前期籌備拍攝,各種花絮、海報的大勢宣發,演員細枝末節等的透露等手段最為常見。

正式進入拍攝期,平臺方、製作方、演員等齊上陣,各種花式營銷提前打入熒幕。通常我們熟悉的營銷方法就有,某某流量明星將出演某劇,某方集巨資打造某片,更有甚者則是瘋狂製造演員緋聞,營銷永遠走在劇作最前方。

拍攝完畢後的營銷才進入真正的營銷黃金期,演員上陣宣傳、製片方大勢推廣、平臺方強力助陣,每一個環節都不容放過。網劇播放期間的營銷也繼續跟進,各種製造話題,將劇作推向討論的最高峰。前前後後,營銷幾乎已經承載了整個影視劇的傳聲筒。

營銷前置:網劇“打頭陣”後如何填補受眾期待?

營銷並不僅限於前中後期的宣發推廣,對於一部劇而言,在挑劇本、選演員上也不亞於一場營銷。當營銷成為推動劇作熱捧的必備手段以後,越來越多的製片方及平臺也深諳其道理,各種花樣營銷手法集聚一堂。

影視劇在創作初期通常會進行受眾調研,通過受眾的喜好挑選最有賣相的題材,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於影視的後期宣發大有裨益。此外,受眾的喜好也將間接的決定了影視劇的演員陣容,對於當下的網絡劇而言,流量陣容無疑撐起收視的半邊天,而演員的挑選也間接得被納入營銷的策劃之中。

營銷前置:網劇“打頭陣”後如何填補受眾期待?

近幾年,由於平臺方的賣力,營銷的方法也趨於多樣化,諸如優騰愛的前期內容宣發“預佈局”,在劇作創作前期就已形成陣勢,先佈局再勇推的新手段儘管帶給劇作更多的挑戰,但更多的是“先入為主”的營銷前置方法論。

網劇在營銷上有著不同於電視劇的天然優勢,精準的受眾細分直擊目標群體,創意的多屏聯動效應推廣更是將宣發做到極致。

“營銷前置”優與愁

傳統電視劇營銷通常從電視劇製作開始,圍繞著先前定下的主線與劇情意識進行組織營銷行為,然後將這種意識理念貫穿於電視劇的拍攝、宣傳、放映、收益等過程之中。儘管這種手段能夠很好地規避電視劇市場風險,將自身利益放到最大化,但卻越來越難以適應互聯網業態下的網劇營銷推廣。

營銷前置:網劇“打頭陣”後如何填補受眾期待?

相較於傳統的電視劇營銷,互聯網發展下的網劇新營銷方式更優化也更具有效益性。不管是製作前期還是收視後期,黑科技、大數據等新興的互聯網技術都被用在網劇營銷版略上,這無疑更有利於將網劇推向公眾視野。拍攝前期的用戶調研,播放過程中的收視採集,播放後期的內容反饋,互聯網技術的發達也推動著營銷的發達。

從目前的營銷形勢來看,不管是網劇還是電視劇,營銷戰線相比以往顯然是越拉越長,且越來越精細化;旨在創造話題,吸引受眾眼球的營銷,瞄準內容生產的各個缺縫,大勢發力。受眾定位、演員流量、平臺助推等環環相扣的營銷矩陣,已然不亞於一場“視覺盛宴”。劇作還未發酵就火爆於熒幕的“營銷前置”方法,成為當下網劇的營銷潮流。

營銷前置:網劇“打頭陣”後如何填補受眾期待?

然而,營銷戰線的拉長也直接導致了整個劇作的成本上漲,同時,營銷的聲張造勢也不可避免地將網劇推向觀眾期待的陣營,這對於一部內容強大的網絡劇來講,無疑將會錦上添花,吸引更多觀眾,但過分的抬高期望值也將難以避免“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的不良後果。

當營銷拉開影視劇的前置效應,越來越多的劇作都追尋著“未播先火”的議程設置,營銷幾乎擔起整個製作中流砥柱的作用。但當話題與曝光紛紛引發作品關注後,剩下的“饕餮盛宴”能否填滿受眾食慾大開的眼球舒張就不得不引人深思。

營銷比內容創新

受眾期待如何填補?

網劇的創意營銷一直“深入人心”,不僅形式多樣,也渠道超前。對於一部網劇而言,營銷所關注的並非劇作內容本身,“好的營銷是不管作品如何,願意花力氣打造出的效果,能將一部爛劇說得天花爛墜”,成功營銷能夠就著某個議題瘋狂製造“頭腦風暴”,最終出來的效果當然也驚人。

營銷前置:網劇“打頭陣”後如何填補受眾期待?

對於網劇而言,內容與品質是根基,而對於營銷而言,“內容”更重要,而兩者所對應的內容顯然已經變質。營銷的“內容”是精心打造的,從營銷端口推出的內容,花式封屏的炒作、各種病毒視頻,窮盡創意的海報設計,各種終端的互動呈現等,這是營銷所謂的內容,但這樣的內容與真正的劇作內容顯然已經不對位。

站在獨角樓上的“精品營銷”已經脫離了真正的劇作品質,營銷不關注劇作本身,也並非基於劇作內容品質的深耕,真正的營銷不關心劇作是否具備優良的品質,“只有肯花重金推廣的營銷,沒有無法引爆的關注點”。

然而,打頭陣的“營銷”如果沒有品質支撐與內容創新的實力匹配,花哨的營銷手法不亞於空於吸精卻留不住用戶的“標題黨”,而最後也只是一場彌不合的期待與失望。

營銷前置:網劇“打頭陣”後如何填補受眾期待?

觀眾不會因為營銷手段的高明而給不合格的作品打高分,也不會因為營銷的花式創意而給劣質劇買單。當走在內容前面的營銷撐起一片新天地後,如果拿不出優質的內容,恐怕也很難填補受眾的期待,最後換來的也只是受眾“半路轉粉”的一晃而過。

“方法靠創新,營銷靠內容”,儘管“創新”與“內容”已經成為無所不談的話題,渠道推廣的專業程度也越來越高,然而“內容為王”的時代,渠道與營銷永遠都得站在內容之上,“內容才是營銷的基石”這是打不破的鐵律。

—The End—

主編 | 韓英楠

校對 | 栗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