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由伊東豐雄談起——建築與結構的對話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本文來源:iStructure(id:iStructure2017)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本文分別從建築和結構方面聊自己的一些感想,以談話記錄的方式,為大家介紹一下伊東豐雄。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伊東豐雄Toyo Ito(1941~ )

2016年9月,臺中歌劇院建成。這座耗時11年的項目從開始施工就引來業界對它的關注,所有人都在議論如此建築上幻妙的空間,如何用混凝土結構實現,模型上的輕盈是否真的可以變為現實。縱使最後建成的效果褒貶不一,但人們依然欽佩於伊東豐雄不斷探索如何把自然引入建築的那份堅守。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也許大家開始瞭解伊東豐雄是通過他的仙台媒體中心,這個項目由於其特異的結構體系,中途經歷了很多坎坷,最後花費10年時光才得以竣工。而那時的伊東已經60歲了,反觀現在的日本建築師,早在35歲或40歲的時候就已經擁有被公眾認可的作品,伊東的確算有些“晚熟”。仙台媒體中心之後,伊東才有更多機會參與公共建築項目,來實現自己的建築理念。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但當我們回溯伊東豐雄的設計生涯時,就會發現:伊東在30歲的時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非公司),起了一個非常具有反抗精神的名字為URBOT(urban robot)。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70年代的日本遍地都還是踏踏實實的坡屋頂混凝土小房子,而43歲的伊東才完成了他的銀色小屋,用一座輕構架的金屬小屋作為自宅。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45歲的伊東完成了風之塔,其實僅僅是一個地鐵出風口,他如同一個30歲的年輕人,不斷追求著建築中去物質化的、稀薄化的漂浮感。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到今天,我們會從伊東近些年來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似乎是一個不會變老的人,對各種事物保持著好奇心,並反映在他的建築之中。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這樣的伊東豐雄很難被定義成什麼樣的建築師,因為他讓自己保持著一種年輕化的心態,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也一直在轉變——從“輕構築”到“漂浮感”,從“衍生形態學”到“會呼吸的建築”,甚至3.11地震之後他開始重新反思自己一直以來對建築的認識。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接受整個空間、整個城市、整個社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並不是因為他的信仰多變,而是“時刻變化”就是他的信仰。所以,當你打開伊東事務所的官方主頁時,不同於其他建築師會以建築類型或建築所在國家來分類自己的作品,伊東豐雄則用他自己不同階段對建築的思考來劃分自己的作品。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然而伊東的建築始終貫穿著“城市遊牧”的感覺,但一直以來他對於結構形式的表現卻非常強烈。

Architect & Structure的對話

Round 1

Huski:伊東豐雄的臺中歌劇院在方案階段有過這樣一張概念模型的圖片,我很感興趣。從模型來看,由於兩片紙板的拉扯,中間帶有彈性的布呈現出一種結構的穩定性。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但如果仔細思考,實際工程時混凝土的受力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你是如何理解概念模型與實際情況的差異的,兩者之間在受力體系上是否真的有密切的聯繫,或伊東只是為了追求空間和形式而犧牲了結構的合理性?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小i:實際設計中有很多時候建築師會以一個來自於自然界的概念為奇點,認為由這個奇點推演出的建築也是合理的,但很多情況可能並非如此。

首先,構件尺度並不是隨著建築尺度的增大線性增大的。物理界的開山鼻祖伽利略就在其著名的《關於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中提到了這一事例。如果一個動物的體型長度被放大兩倍,那麼其骨頭的粗細程度必須和原來不成比例。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伊東的仙台媒體中心,其柱子的概念來自於海草,輕盈飄逸隨著水流飄蕩。可是將其概念用於結構承重結構後,一根根鋼管交織在一起,畫面可能就不是最初設想的那樣了,儘管通過將鋼管刷成白色,遮擋笨重節點等方式,呈現的效果並不讓人感覺粗壯,但也聯想不到這些柱子都是草。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其次,建築材料特性也有可能與建築概念相悖。比如伊東的臺中歌劇院,如你所說其概念模型是用布之間的拉力實現的,似乎體現了形與力的融合。可是實際建造時這些異形曲面都是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來實現的,澆築混凝土時還需要模板。這些建築材料都比布要硬得多,布可以輕鬆實現的,對於實際工程則是成幾何級數增加了施工難度。這從臺中歌劇院數次招標又數次流標的坎坷經歷中可見一般,伊東也在其而後的著作中反思過,數次擔心這個項目無法實現。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但也不是說結構概念完全無法從自然界得到啟發。比如小i曾經發過的推文中就有一些例子確實體現了自然界微觀規律與結構體系的相容性。因此,建築師在方案階段應與結構工程師有更多的交流,讓建築方案在結構層面有更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Round 2

Huski:就我個人而言會更喜歡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這樣的項目,在很好的展現空間概念的同時又充分滿足了結構的合理性,或者說正因為結構的創新思考才獲得了這麼有趣的空間。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小i:巧了!我也喜歡這個建築。在這個建築用到的是擁有悠久歷史的十字拱。拱結構的合理性無需多言,因為我發現很多建築師都認為拱是受力最合理的形式。而其巧妙之處在於拱會在拱腳產生很大的推力,本結構中採用連續拱,相鄰的兩個拱正好可以抵消其拱腳的推力。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我喜歡它另一個原因是結構完全暴露,在整個建築中可以感受到結構帶來的力與美,但又不顯得結構突兀。結構採用清水混凝土,沒有過多的修飾和矯揉造作的小心機,樸實無華的結構表現非常適合圖書館這種需要靜心的環境。

在設計中結構表現的度就很難把握,用力過猛顯得太突兀,太普通又沒有建築美感。怎樣能像多摩一樣呈現出結構含蓄的美,正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標。

Round 3

Huski:不過有的時候建築師的確會為了追求空間的極致而去犧牲結構的合理性,嗯,不如我們換個說法,去尋找結構新形式的可能性。我們平時做設計時其實是比較害怕被結構工程師說我們沒有“結構基本常識”,但反過來講,什麼是結構的基本常識,這個常識是根據什麼得來的,我們能否突破它,又如何突破它?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小i:這個問題分幾種情況,一種是違背自然法則的要求。房子柱間距9m,這屬於有概念;房子柱間距30m,這屬於有結構難度;房子沒有柱子是氣球吊起來的,這就屬於沒有結構基本常識。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另一種是“既要馬兒跑得快,又不給馬兒吃草”的要求。結構設計其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通常說“調電算”。梁如果小了,柱就會大;構件高度小了,構件寬度就會大;柱如果少了,牆就會厚。但如果建築要求所有都要小,那就屬於沒有結構基本常識。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還有一種是建築“管的太多”的要求。比如寫作文,結構體系就像是文體,所用結構材料就像是用中文還是英文,結構構件就像是詞彙,結構造價就相當於字數。你讓我只能用“你、我、他”三個字寫個不少於800字,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這就屬於沒有結構基本常識。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因此我認為,切實可行的方法還是建築與結構多溝通,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就會避免各種誤會。

Round 4

Huski:這也是我今天邀請你來高円寺劇院的目的。當我第一次來參觀的時候,從老遠就看到前面有一個漆黑的異形體量,有別於周邊的建築,給人一種神秘感,而進到室內便被滿眼的波點元素所吸引,圓形的發光體從屋頂延伸至立面再隨著旋轉樓梯直至地下劇場,但我突然意識到整個空間一根柱子都沒有!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小i:這可能就是結構工程師和建築師看建築角度的不同。我從老遠就感覺這個建築有別於周圍的建築,很特別。走進裡面一看,這建築一根柱子都沒有,全是牆!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這也正是我最為佩服伊東的一點。他的建築無處不是結構,可是又感受不到結構。在這個建築中,採用了牆作為承重構件和抗側構件,旋轉樓梯同樣利用扶手作為曲梁,而不出現一根柱子。所以在這個空間中,你所能看到的所有實體都是結構構件。在這裡絲毫感受不到建築結構是“兩張皮”,伊東真正做到了建築和結構大到結構體系,小到構件佈置上的融合。伊東的蛇形畫廊和臺大社科院圖書館也是這樣,可見其融合手法已經相當純熟。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Huski: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伊東最在意的就是他作品中的結構,而最不希望別人在意的也是他作品中的結構。那是因為他想做到的就是把結構還原成自然界最本真的樣子——最純粹的幾何構型,讓置身其中的人們理所應當的接受它並忽視它;而如果沒有結構的支持,伊東的建築理念通常都難以實現。

小i:漂浮、遊牧這樣彷彿要掙脫地心引力一般的感覺,本身就需要結構科學的支撐。

Huski:在看到伊東豐雄的訪談錄時,我恍然大悟原來伊東想要創造出一個像馬戲團帳篷一樣的空間。可惜我沒去看過馬戲團,沒辦法立刻理解空間背後的寓意(笑)。今天再次來到這裡,就能體會到高円寺劇院確實從外表到內部都有對帳篷空間的映射。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不過一般的馬戲團其實中間會有一顆或四顆大柱子撐起整個帳篷,而平面也是中心對稱的,那是因為馬戲團帳篷是一個很強調向心型的空間,畢竟中間就是舞臺,而伊東的帳篷尋求的是一種曖昧的漂浮感,屋頂的形狀也更難以規定邊界。這樣的空間如果真的有一顆柱子就會立刻打破原有的平衡吧。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小i:你不說我還不覺得,你一介紹,確實是這樣的。很難想想中間如果有根桅杆,會變成什麼樣。可能建築師追求的就是這種精神上像,但又不是一模一樣的“抽象”感覺吧。如果真像那個火遍全網的“大閘蟹”建築一樣,建築也就失去了美感。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Round 5

Huski:說到結構對空間的影響,在伊東的雜文中他不只一次的談到,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領悟。在做仙台媒體中心的時候,他希望“鋼網的樹”是不讓人感受到其重量及特質性的柱。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但當施工開始時,他幾乎被現場的凌亂狀態嚇到,開始緊張,他原本強調的去物質感是否存在。轉而意識到蓋一棟建築不像畫一張圖或做一個輕飄飄的模型那樣乾淨利落。對比草圖上畫的一根根細細的海草和實際比人還粗的鋼管,他不得不對這個建築本身的思考邏輯徹底改變;幸好,當結構柱漆上白色,玻璃幕牆按照好以後,他才感覺到他想要的那種感覺又回來了。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小i:正如前面所說的,再怎麼修飾,也不會讓人聯想到這些柱子是草了。

Huski:說實話,如果遇到像伊東這樣的建築師你會頭痛嗎?他作品的結構一般都比較突破常理吧?

小i:只能說既頭疼又興奮,因為結構工程師要想自己的作品做得好,沒有依託一個好的建築師,那麼完全是不可能的。因此,我本人還是非常喜歡和有想法的建築師合作,做一些既突破常理,又有道理的建築。

Huski:嗯,想要尋求新的形式對於建築和結構來說都需要更向彼此邁一步甚至幾步才行。反觀中國建築業,兩個工種配合起來就並沒有那麼樂觀了。

小i:是的。我認為首先要增加對對方的認同感,只有認同了對方工作的價值,才更容易走在一起。這方面,我們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 END /

「AT」由伊東豐雄談起——建築與結構的對話/ 《建築技藝》近期活動 /


「AT」由伊東豐雄談起——建築與結構的對話

/ 《建築技藝》代理產品 /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由建築師曹曉昕7年前設計的時尚便捷工具包“函包”現重出江湖,全真皮材質、大廠定製五金、手作皮具,售價僅599

/個。《建築技藝》傾情代售,詳情請點擊下方圖片。

「AT」由伊東豐雄談起——建築與結構的對話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楊曉燕設計、曹曉昕監製的全球首款座包2.0版全新上線,和COACH、GUCCI同一代工廠優選頂級生產商,售價299元/個。《建築技藝》傾情代售,詳情請點擊下方圖片。

「AT」由伊東豐雄談起——建築與結構的對話
「AT」由伊东丰雄谈起——建筑与结构的对话
「AT」由伊東豐雄談起——建築與結構的對話

/關於《建築技藝》/

《建築技藝》(AT)前身為《建築技術及設計》,創刊於1994年,國內外公開發行。隸屬於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編委會主任。

《建築技藝》微信現有微信粉絲

300000+。微信和雜誌推廣合作電話:010-57368773,[email protected]


歡 迎 訂 閱 《 建 築 技 藝 》 雜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贈送四本《建築幕牆》雜誌。可在郵局訂閱,郵發代號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請認準唯一官網)通過支付寶、銀行電匯等訂閱。諮詢電話:010-57368780。

(雜誌近期主題包括:“在地建築、木建築、綠設計、BIM、裝配式建築、醫療養老建築、舊建築改造、室內外一體化設計、互聯網影響下的建築”等,歡迎訂閱)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直接微信訂閱《建築技藝》雜誌


/重要啟事/

《建築技藝》2015年推出

《建築幕牆》雜誌和微信,關注幕牆技術的小夥伴可以添加關注微信號BCWjourna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