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第一章讀書筆記

今天看書最明顯的感覺是“容易了!看懂了!”這一章以敘述事件開始,讓我一下子進入閱讀愉悅狀態。也很快理解了作者那些超長句子的意義。

從訓練史蒂夫超長記憶力開始,延伸到各領域的傑出人物都是靠大量練習達到所在行業的精英水平。接著作者舉例解讀普通人如何學習一項新技能,以學習打網球為例。我們都在有意無意地遵循著這樣的規律:購買新器械,找老師教授基礎課程,自己大量練習,出去打比賽,可以贏也會輸,但是作為 一項特長技能好像也夠了。大多數人,不,應該是絕大多數人進步到此就算完成了。不會再有什麼突破。

但,這不是我們刻意練習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要達到各行業和領域的最高水平。這就是有目的練習和天真練習的區別。天真練習基本上只是反覆做某件事情,並指望只靠那種反覆,就能提高表現和水平。

有目的的練習具備四個特點:一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以史蒂夫為例,雖然沒有設定長遠的記憶目標,但每次訓練都有短期要達到的目標,那就是每次記憶都要比上次記憶多一位數字。

二、練習必須專注。史蒂夫每週訓練三次,每次一個小時,在這一個小時內只專注做這一件事情,完成任務OK。

三,必須有反饋。這點非常重要。對於一個處於練習狀態的人來說,及時反饋就像一盞燈一樣,一直能給他照亮前方的路。這就是導師和陪練者的重要性。

四,必須走出舒適區。作者這樣舉例:業餘鋼琴愛好者從十幾歲開始練琴,30年過去了,一直以相同的方式練琴,累計練習時間超過了十萬小時了,但他的演奏水平並沒有大幅度提高。還有醫學者,並不是從醫時間越長,他的水平就越高。這是研究界對許多專家研究後的結果。所以在2015年一個共識大會上,出現了一些醫學繼續教育類型,目的就是給醫生出難題,幫助他們保持和精進他們的技能。這裡作者埋下伏筆,指明到第五章時才會細講。

要走出舒適區,也就是遇到瓶頸,遇到瓶頸如何對待?

首先是嘗試做不同的事情,而不是更難的事情。史蒂夫在訓練過程中,當他記憶到20幾位數字時,難以突破,他開始調整自己的記憶方法,再次突破前進。這個時候有個導師或者教練就非常重要。因為他比較熟悉你遇到的障礙,會幫忙你克服並超越。

這就是自學和有老師帶領的不同。自學者永遠都是需要自己去不斷調整,找解決方案。有老師帶領就會輕而易舉。例如有位學生想要提高自己演奏的水平,找老師幫忙。老師明確了她要達到什麼的速度後,錄下來標準速度,然後設定分階段的練習目標,每次練習都加快一個節奏點。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達到了自己想要的水平。

其次要有多方面的動機刺激練習者走出舒適區。史蒂夫參加訓練是有報酬的,但隨著他水平的提高,一些媒體報道,他成為了大眾心目中英雄般的人物。這刺激他更加努力地參加訓練,以達到更高的水平。

敘述到此,文章好像已經完成。讀者很清楚地領會到:要想達到行業的最高水平就要通過有目的的大量練習。這個有目的的練習和單純的重複性練習並不相同。有目的練習具備四個特點:目標明確;練習專注;及時反饋;克服舒適。要克服舒適就要從不同的方向找方法,而不能鑽牛角尖,硬碰硬去嘗試解決更難的問題。當然還要物質和名譽的上刺激,才能保證有目的練習持續下去。

但是,作者突然加重語氣,說單純有目的練習還不夠!讓人放鬆下來的心情再次緊張起來。要不說科學家就不是一般人,腦回路就是多呢。

史蒂夫達到記憶80位數字後結束訓練。作者再次尋找下一位訓練者。一位女士雷妮。用同樣的方式訓練,雷妮卻只達到記憶50位數字,再也進行不下去,不得不放棄。第三位訓練者達里奧,訓練達到記憶100位數字,遠遠超過史蒂夫20位數字。

為什麼同樣的訓練方法,同樣的導師,出現不一樣的結果?

史蒂夫在記憶之前先決定用什麼模式來記憶,這種預先固定的模式稱為:檢索結構。

雷妮的記憶方式是聽完數字之後再決定用什麼方法來記憶,因此她無法突破更高的極限。

史蒂夫的方法用在短時間內超長記憶是有效的,但是其他行業和領域呢,用什麼方法來練習呢?作者就此拋出的一個大大的問題。也是本書要講的重點,這就是“刻意練習”。並且學術界已經對這種方法進行了研究證明,這個方法是提高人們在各個行業和領域中能力的最強大最有效的方法。

預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備註:今天預計讀書四十分鐘,讀完第一章節四十多頁,但是超時到一小時完成。原因是中間總是不自覺地做些小事情,比如看一眼電視,上趟廁所,跟老公說兩句。這些小事反應自己做事情專注力不夠。需要克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