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目驚心!氣候變化對我國產生了這些影響

觸目驚心!氣候變化對我國產生了這些影響

譚顯春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

過去130年,對於中國,氣候變化幅度更加劇烈:中國陸地區域平均增溫0.9℃—1.5℃,幅度高於全球水平;冰川、凍土和海冰面積減少;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概率增加;近30年的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我國的地緣格局與全球戰略將受到影響

氣候變暖導致北極冰川逐漸消融,出現的夏季新航道可能使世界貿易重心發生改變。

這將深刻影響著我國未來海上運輸,尤其是對中國與北美洲、歐洲國家的海上運輸影響巨大。加上北極地區大量未被開採的礦物燃料資源,全球幾大國爭奪北極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北極資源的爭奪將成為新的焦點

。(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觸目驚心!氣候變化對我國產生了這些影響

氣候變化對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增加了不確定性和難度。

據國際災害數據庫顯示,“一帶一路”沿線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著自然災害的重大威脅,其高山區大多地質構造活躍,地形高低懸殊,氣候分異明顯,是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冰雪、乾旱等災害的活躍區。其面臨的災害損失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以上。(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1995—2015年,全球因氣象災害受災排名前10位的國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佔了其中的7個;

1980—2015年,全球自然災害很多發生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其中,2000年該區域總共發生了235例嚴重自然災害(至少大於10人死亡,或經濟損失超千萬元)。

觸目驚心!氣候變化對我國產生了這些影響

氣候風險的增加可能帶來糧食安全、能源安全、水安全等問題,進而加劇地區局勢緊張,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氣候變化導致的周邊國家人口遷入,加重國家經濟負擔,影響區域經濟發展;食物缺乏會引發衝突、地區暴動以及來自鄰國的入侵等,這都對國家的安全和政局穩定提出了挑戰

陸地區域增溫加速 極端天氣頻繁發生

近百年我國陸地平均增溫和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結果顯示,1909—2011年,這100年來,中國陸地區域平均增溫0.9℃—1.5℃。增溫幅度高於全球水平。到21世紀末,可能增溫1.3℃—5.0℃。

中國沿海海平面1980—2012年期間上升速率為每年2.9毫米,高於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2012年海平面達到了1980年以來的最高位。(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觸目驚心!氣候變化對我國產生了這些影響

中國區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

中國區域持續性高溫時間發生頻次、強度和影響面積

在20世紀90年代後由之前的略呈減少趨勢變為顯著增加趨勢

2013年,全國43個市縣的日最高氣溫超過40℃,53個市縣出現極端高溫天氣;中國極端強降水日數、極端降水平均強度和極端降水值都有增強趨勢,極端降水事件趨多,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極端降水量比例趨於增大。2016年,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0.6℃,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55%。(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冰川、凍土和海冰面積進一步減少

從20世紀60—70年代至21世紀初,中國冰川面積退縮了10.1%,其中退縮程度較高的區域多集中在天山的伊犁河流域、準噶爾內流水系、阿爾泰山的鄂畢河流域、祁連山的河西內流水系等。約92%的冰川作用區存在不同程度的脆弱性,而且強度脆弱區和極強度脆弱區面積佔研究區總面積的41%。

從20世紀70年代到2006年,中國凍土面積大約減少18.6%,即面積由215萬平方公里減少到175萬平方公里

;2012年凍土面積可能僅為159萬平方公里。(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觸目驚心!氣候變化對我國產生了這些影響

社會面臨嚴重威脅 氣候安全風險增加

氣候變暖導致部分作物單產和品質降低,耕地質量下降、肥料和用水成本增加、農業災害加重,糧食生產安全面臨挑戰

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氣候變化導致了小麥、玉米和大豆的產量下降,單產分別降低1.27%、1.73%和0.14%。與氣候基準期1961— 1990年相比,如果不考慮二氧化碳的肥效作用,平均溫度升高2℃,小麥,玉米和水稻單產降低10%左右。(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觸目驚心!氣候變化對我國產生了這些影響

氣候變暖加快病蟲的發育歷程,提高其繁殖能力

據估計,年平均溫度增加1℃,中國農作物受蟲害影響的面積將增加9600萬公頃;氣候變暖使得中國糧食自給率95%的目標下降了0.4%,然而如果考慮到農業技術進步的適應能力,則中國糧食自給率可達99.2%,基本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但是適應氣候變化的農業生產成本會大幅增加,保障糧食安全的難度增大。(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觸目驚心!氣候變化對我國產生了這些影響

水域面積進一步萎縮,各流域年均蒸發量增大,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調水量較規劃期減少,凍土區的青藏鐵路路基退化,“三北”防護林的造林早衰現象加重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調水量較規劃期減少,未來漢江流域和海河流域豐枯同頻的概率在2010—2039年、2040—2069年和2070—2099年相比1960—2000年都略微升高3%—5%左右。21世紀三峽庫區降水量變化趨勢為每100年增加6.1%—9.7%;

20世紀70—90年代,隨著氣候變暖,青藏鐵路沿線的凍土地溫升高,年平均升高了0.1℃—0.3℃。若未來50年內氣溫升高1℃—2℃,年均地溫高於_0.51℃,青藏鐵路多年凍土區的路基將因此產生高達30 cm沉降變形,這將對青藏鐵路工程安全產生重大影響。(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觸目驚心!氣候變化對我國產生了這些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加劇了自然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問題。

如河(湖)封凍期縮短,中高緯生長季節延長,動植物分佈範圍向南北極區和高海拔區延伸,某些動植物數量減少,一些植物開花期提前,等等。(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海岸帶發生侵蝕現象:1986—1996年黃河三角洲面積每年平均減少26 平方公里;2005—2010年上海崇明島東灘潮間帶溼地面積損失速率為每年0.09—0.13平方公里;1980年以來廣東沿海溼地損失超過50%。

觸目驚心!氣候變化對我國產生了這些影響

海平面上升進一步導致部分沿海國土損失,城市內澇災害等現象進一步加劇。

近年來,中國大中城市不斷髮生嚴重的城市內澇,災情呈現出複雜性、多樣性和放大性的特點。

2008—2010年,全國62%的城市發生過城市內澇災害,遭受內澇災害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個,其中57個城市的最大積水時間超過12小時。

2016年夏季的洪澇災害波及全國29個省,8000萬人受災並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1440億元。

觸目驚心!氣候變化對我國產生了這些影響

氣候變暖帶來的熱浪和高溫,能使病菌、寄生蟲更加活躍,損害人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同時導致與熱浪相關的心臟、呼吸道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儘管心腦血管的發病率可能會因冬季的氣溫升高而降低,但夏季的高溫熱浪會提高心腦血管的併發趨勢。據醫學研究文獻表明,呼吸系統是受氣候變暖影響最嚴重的,其中影響最明顯的就是哮喘、過敏性疾病、傳染病等方面。

相關學者對氣候變暖與死亡率變化做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熱閾”的概念——當氣溫升高超過“熱閾”時,死亡率顯著增加。對上海的研究表明,高溫是夏季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影響因素。僅1998年,上海就經歷了4次嚴重的熱浪,而熱浪期間的總死亡人數可達非熱浪期間的2—3倍。(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觸目驚心!氣候變化對我國產生了這些影響

因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有明顯的上升趨勢。21世紀以來,我國由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1990—2013年,年均氣象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相比1965—1989年翻了2.6倍。(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重大契機

儘管應對氣候變化首先出於我國客觀需求,減碳與治汙具有協同效應,但《巴黎協定》也對我國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形成了外部約束,有利於利用國內外兩方面資源探索創新綠色低碳發展和能源轉型之路

我國還可將綠色低碳發展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一個重要環節,以促進亞洲、非洲發展中國家的低碳轉型。發揮我國的氣候領導力並利用好這一機遇,有可能使我國在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改革、能源安全的同時,內外互動,更好發揮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重要而獨特作用,並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發達國家行列。(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譚顯春 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院研究員、博導。主要從事氣候變化與綠色低碳發展戰略、政策研究。開展了綠色低碳發展規劃、技術評估和政策相關理論、方法等研究, 開發了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政策規劃分析系統", 為改革方案提供第三方評估等, 成為中央深改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文件的支撐性文件, 如《"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 開展中國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戰略、中國"一帶一路"氣候變化戰略相關研究。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國家發改委氣候專項等重大決策諮詢項目等30餘項課題; 發表論文近40篇; 出版專著2部; 獲批示及成果應用證明11份; 獲省部級獎3項。

文章節選改編自:

譚顯春, 顧佰和, 王毅. 氣候變化對我國中長期發展的影響分析及對策建議.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7, 32(9): 1029-103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