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物三元融合,未來社會將是怎樣?

人機物三元融合,未來社會將是怎樣?

潘教峰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 院長

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理事長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來源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什麼是人機物三元融合社會?

人機物三元融合,未來社會將是怎樣?

人機物智能技術

就是綜合應用

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通信、大數據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

使物與物之間、物與人之間實現互聯

將智能融入萬物

實現無縫對接、協同計算

人機物三元融合,未來社會將是怎樣?

在人機物智能技術的推動下

我們可以想象,

將出現通過信息資源

使人類社會、虛擬空間、自然空間、機器物理空間

聯通互動、數字雙生、虛實交融的景象

形成以人為中心的

人機物三元融合的新社會形態

人機物三元融合,未來社會將是怎樣?

(來源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在這個新的社會形態中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有可能真正實現

每個人將成為一箇中心信息節點

圍繞個人興趣組織

利用信息資源

進行生產、生活和創造

在終身教育、創新創業、社交休閒、購物娛樂、健康保健等方面

享受更精準、更舒適、更高質量的服務

(來源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人機物三元融合,未來社會將是怎樣?

人與自然、機器智慧將成為夥伴

人機物三元融合,未來社會將是怎樣?

過去數百年對自然的掠奪式開發利用

讓人類和自然付出了慘痛代價

促使人類反思與自然的關係

人類不應以損害自然來換取一時的發展

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共生共榮、水乳交融

應是一種夥伴關係

(來源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人機物三元融合,未來社會將是怎樣?

科技創新

使人的機械力、智慧力、繁殖力不斷外化

使獨立於自然人而自主存在的“機器智慧”漸成可能

從長週期看

人工智能、腦科學等新科技的發展

將改變人與機器的關係

機器將逐步具備特定智慧功能

並從人類的工具和從屬,逐步上升成為夥伴

(來源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人機物三元融合,未來社會將是怎樣?

人類正在向未來社會邁進

人機物三元融合,未來社會將是怎樣?

數字經濟、智慧國家、智慧城市、超智能社會

都是人類社會正向人機物三元融合社會邁進這一歷史進程的階段性表現

世界各國紛紛出臺戰略、規劃、政策

希望抓住這一歷史機遇

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

我國也因此大力推動“互聯網+”和智慧城市建設

(來源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新加坡——智慧國家

人機物三元融合,未來社會將是怎樣?

2014年新加坡提出“智慧國家2025”的10年計劃,其核心理念是3C:連接(Connect)、收集(Collect)、理解(Comprehend)。

該計劃將構建“智慧國家平臺”,建設覆蓋新加坡全國數據收集、連接和分析的基礎設施與操作系統,將收集到的各種感應數據反映到公共交通、能源供應、醫療保健等系統中,並根據所獲數據預測公民需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來源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歐洲——智慧城市

人機物三元融合,未來社會將是怎樣?

歐洲建設智慧城市起步較早,實施了“電子歐洲”行動計劃、信息社會發展戰略等,在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相關技術創新、公共服務、交通及能源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多項成功實踐。

歐盟的生活實驗室網絡(Open Living Labs — European Network of Living Labs,ENoLL)於2006年由芬蘭發起。ENoLL將城市打造成為開放創新空間,營造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城市生態,並以生活實驗室為載體推動智慧城市建設。

例如:荷蘭阿姆斯特丹,通過生活實驗室構建,讓政府部門、企業、科研機構及用戶,參與協作的體驗、設計創新與示範推廣,推行可持續能源、節能建築、智能家居、電動汽車等。

(來源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英國——智慧社會

人機物三元融合,未來社會將是怎樣?

英國學者提出《邁向智慧社會》:智慧醫療保健和健康管理、智慧城市、智能家庭和可控個人、智能工作、工作中的智能合作以及通過社會媒體平臺的智能社交。

2015年起英國政府陸續發佈有關未來城市的研究報告,主要包括:未來城市的科學、願景、智能綠色基礎設施、技術、土地使用、健康、能源、材料、產業等。

(來源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日本——超智能社會

人機物三元融合,未來社會將是怎樣?

2015年,日本“第五期基本計劃”提出建設超智能社會(也稱為“社會5.0”),從社會形態發展角度描述了未來智能的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他們對超智能社會的界定是:能夠將所需的物品、服務在所需之時按所需之量提供給所需之人,精細化地應對各種需求,使每個人都能享受到高質量服務。其5個重點是:綠色能源體系建設、醫療健康研究與服務、先進的基礎設施、生產與社會數據增值利用、農作物生產自動化。

其3個關鍵要素是:(1)以大數據為背景,不同領域交叉融合,可向任何人提供高質量服務;(2)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技術改變勞動環境,機器人將安全和高效地部分代替人;(3)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是開啟超智能社會的關鍵因素,日常生活中產生各種數據信息將被收集利用。

在推進實施方面,日本多部門提出構建“超智能社會”的脈絡,如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發佈《 2030年研究戰略》,提出創新協同機制、法律保障機制、人才與教育環境、核心技術研發支撐等措施。

(來源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潘教峰 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院院長, 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理事長。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曾任中科院副秘書長、規劃戰略局局長、發展規劃局局長、黨組辦公室主任、辦公廳副主任等。主要從事科技戰略規劃、科技政策和科技評價研究。參加國家科技規劃、新興產業規劃戰略研究和編制, 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政策法規制訂和文件起草。具體組織了"中國至2050年重要領域科技發展路線圖"研究和"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系列戰略研究報告出版, 是總報告《科技革命與中國的現代化——關於中國面向2050年科技發展戰略的思考》的主要執筆人之一。作為總體研究組組長, 具體組織了《科技發展新態勢與面向2020年的戰略選擇》戰略研究報告的研究與出版等。承擔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頂層設計、未來重大科技項目、國家實驗室建設等重大課題研究。具體組織開展了知識創新工程實施情況整體評估, 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中期評估, 國務院有關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第三方評估等評估工作。參加了知識創新工程、"創新2020""率先行動計劃"等方案、規劃和重大改革舉措的研究制定和推進實施, 主持起草了若干中科院的重要政策性文件、發展規劃、規章制度和重要改革方案。在Integration:the VLSI Journal, Graphs and Combinatorics, 《中國科學》《瞭望》《中國科學院院刊》等刊物發表多篇文章。合著《中國與美日德法英五國科技的比較研究》《區域創新集群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合編《當代世界科技》《世界主要國立科研機構概況》等。

文章節選改編自:

潘教峰. 新科技革命與三元融合社會——關於雄安新區建設的宏觀思考.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7, 32(11): 1177-118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