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 去 經 年

此 去 經 年

《論語·為政》有云:“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按照這個說法,剛剛進入戊戌年的我,應有一處安身之所,一副立命之軀,一技傍身之才。窺鏡自視,似三平二滿,應安分知足;然則孑然一身,未及朱門繡戶,遑論名成利就。

關於提筆。小碩畢業四年有餘,雖時常起草各類公文郵件、研究報告,卻未曾提筆隨感。記憶中上一次認真的寫文字,還是在高中的語文課上。喜歡莞爾一笑的語文老師經常大聲誦讀經典古文、現代詩歌,並鼓勵我們自己創作。於是便有了那些“不顧一切強說愁,感慨苦難沒盡頭”的文字。寫的好了叫散文,形散神也散,看筆跡更散;寫的不好就拆成短句,自詡後現代狂放派詩歌。那時候沒有電腦手機,不會整天接收各類新聞時事的狂轟亂炸。喜歡看《讀者》《萌芽》,偶爾接受下韓寒和郭敬明的薰陶,泡在書店裡翻完全套《老夫子》,然而到高三全都換成了《智慧背囊》系列叢書,據說裡面的故事對寫作文大有裨益。奈何高考作文題目驢唇不對馬嘴,連寫題記都無從下手,頓時感慨此生和舞文弄墨無緣矣。

關於捨得。高中畢業後,按部就班的考到了省城裡一所211大學,讀著不太喜歡的專業。沒有了之前引以為傲的成績,如果不是帶領著一幫社團的小夥伴們辦活動、拉贊助、搞聯誼,想必大學生活也會索然無味。臨近畢業,自知才疏學淺,便心無旁騖專心複習,最終幸運成為帝都小碩一名。求學三年,雖為帝都的繁華綺麗所豔羨,但自感一切來之不易,唯有篤信好學方能不負所托。小碩畢業後留京,正式開始北漂生活。穩定的待遇和一紙戶口,讓我安心工作和成長。然而對行業前景和未來生活的困惑,還是讓我決定回到省城,從事心儀的工作,開始理想的生活。意料之中的不解,意料之外的挫折,也曾獨自品味苦澀和落差,卻從未後悔當初的選擇。正所謂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關於道理。“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是韓寒《後會無期》電影海報的宣傳標語。《楞嚴經》裡也講:“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從小到大,我們學知識,長見識,懂道理,就是為了在更加了解這個世界的基礎上,有能力有資本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併成就一番事業。然而現實是,很多人道理越懂越多,卻仍然在碌碌無為中度過每一天,這樣成就的不是輝煌,而是永無止境的平庸。終其原因,無非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擔心工作白乾,不被領導看見和認可,於是憂心忡忡,焦慮不安,工作質量也直線下降。其實,任何自我展示的前提都是要先把本職工作做好;

討厭某些愛表現的人,認為那不過是低級幼稚的出風頭行為,反過來有一天需要自己表現和展示的時候,卻因為準備不足錯失大好機會,心底裡還不以為然,碎碎唸的都是牴觸和排斥;

明白孩子的成長和教育需要家長的耐心陪伴和引導,卻總是一邊心不在焉的關心,一邊緊盯著手機刷個不停;

此 去 經 年

深知成功並非一撮而就,每天卻做著不用幹活,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美夢······

即便聽過1000遍道理,在還沒有真正轉化為自己的內在認知之前,都只是聽來的別人的道理,如果和自己的固有認知有差異,或缺乏深刻的認識和洞察,那麼道理將永遠只是幾句話而已。

關於交心。無線電的發明和社交工具的進化,徹底改變了人與人的交往方式。我們可以不出門,不見面,不通話,僅靠寥寥數語和豐富多彩的表情包維持朋友圈的關係。微信讓彼此的距離縮短了,卻讓心靈的距離疏遠了。動輒上千的微信好友裡,能準確說出名字的有多少?能經常保持聯繫的人有多少?能一起分享快樂、分擔憂愁的又有多少?能發圖的儘量不打字,能打字的儘量不通話,能通話的儘量不見面。我們每個人似乎都很忙,能在火山抖音微博映客上逛幾個小時還不亦樂乎,卻抽不出一點時間去和朋友見面喝酒吐槽;能和一群好友在朋友圈裡點贊評論,等見面了卻難掩尷尬,不得不又拿起手機。世界在變,人心也在變,唯一不變的,是我們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去接納生活中的不如意,去包容身邊的一切。

縱有萬千感慨,不提筆始終不知所云。

想要的太多,捨不得那一畝三分地,何來瓊樓玉宇。

你連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交心吧,放在我身上。放心吧,交在我身上。

此 去 經 年

作者:李斌,80後,陝西富縣人,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目前在西安從事金融投資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