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區龍潭街道工委書記杜娟:「小巷管家」一年解決八千社區煩心事

街道鄉鎮,作為城市治理的基本單位和神經末梢,是整個治理鏈條的“最後一公里”。廣大基層幹部如何解決問題、推進工作,體現著本市中心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也對接著人民群眾的關注點和需求點。

首都建設和管理取得的巨大成就,飽含著基層幹部的心血和努力。在這支幹部隊伍之中,湧現出了不少紮根基層、實幹進取的典範。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在首都基層活躍著大量優秀人才、實幹人才,創造出了實實在在、值得稱道的工作業績。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擔當新作為。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抓好“三件大事”,打好三大攻堅戰……面對黨中央的殷切囑託和人民群眾的美好期待,首都廣大黨員幹部尤須進一步增添幹事創業的激情、攻堅克難的豪氣,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幹。

【優秀街鄉黨(工)委書記】欄目將陸續刊發一批首都基層幹部的生動故事。讓我們從這些事蹟中把握首都發展的強大脈動,感受繼續前進的不變初心。

懷揣“巡、訪、做、報、記、刷”六字真經,隨手解決、協調各類事務……源起於東城區龍潭街道的“小巷管家”模式,經過一年多探索,如今已家喻戶曉,向全市推廣。龍潭街道工委書記杜娟是這一模式首創者和主推者。

3.06平方公里的龍潭轄區集中了大片老舊小區和小街小巷,本該休閒安逸的老城,因為管理和配套跟不上時代要求,成了“髒亂差”的代名詞。

以夕照寺西里為例,簡易樓和木質屋脊筒子樓林立,私搭亂建眾多,街面幾乎全是開牆打洞的違章飯館、小賣部。2016年,杜娟一次又一次現場指揮、調度,帶著街道幹部以“剝洋蔥”的方式,從最外層的違建拆起,一層接著一層,分7次拆完了整個小區裡的297處、4675平方米違法建設,把之前3米寬的小巷子拓寬到10米。往日的“髒亂差”變成了現在路平、水通、燈明、草綠、花香,成為東城區首條“十無”小巷。

整治出來的好環境如何維持住、不反彈?去年4月,全市開始推行“街巷長制”。在基層工作了三十多年的杜娟意識到,背街小巷治理全靠街巷長不行,必須動員居民共同管理。如何在背街小巷治理中進行“居民自治”,什麼人參與,建立怎樣的工作機制,如何與街巷長銜接,一系列問題擺在了她面前。

杜娟帶著街道幹部開始“頭腦風暴”,從名字開始想,小巷值日生、小巷總理、小巷議員……名字想出來一個又一個,總感覺差那麼點兒味道。“小巷管家”一提出來立刻得到大家一致認可。“小巷管家”做什麼,就要在家門口、做身邊事、敘鄰里情、享共治果。

去年4月25日,龍潭街道公開招募“小巷管家”,黨員群眾踴躍報名,147人成為轄區10條主要大街、86條小巷的“小巷管家”。這也是北京市的第一批“小巷管家”。

其中,梁萍是夕照寺西里的“管家”。夕照寺西里違法建設拆除後,一層居民窗戶裸露在外,街道給窗戶加裝了護欄。一天,梁萍在衚衕巡查,一樓的住戶拉住她說,感覺現在一點隱私都沒有,別人從自己家窗外路過,一轉頭就能將屋裡看清楚。梁萍當即在管家工作群裡向巷長王秀雲反映,王秀雲立即與相關部門、社區溝通,跟居民坐下來商量。大家達成一致意見:街道出資在護欄上加裝護板,護板材質、高度居民定。居民朝梁萍豎大拇指:“你這個管家還真管用!”

100多名“小巷管家”上崗一年多以來,共巡訪58209小時,隨手解決事項8399件,經上報協調解決事項4065件。

今年,杜娟帶領團隊總結經驗,對“小巷管家”進行升級,組建6個“小巷管家團”,負責相鄰幾條小巷區域內的治理,完成從個體到團隊、從收集問題到協商議事、從環境整治到社區自治的轉變。

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之路上,杜娟還在不停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