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有的檔期,又一次被進口片牽著鼻子走

剛剛過去的端午節小長假,人們見證了冰島踢平阿根廷的勵志,享受了父親節和家人共享天倫的安樂,也再次聽到了來自侏羅紀世界的野性吶喊。兩個字:充實。

中國特有的檔期,又一次被進口片牽著鼻子走

另一邊,電影市場的表現也亮點十足。小長假三天裡,大盤總票房高達9.1億,創下了“端午節”檔期的票房紀錄,《侏羅紀世界2》成功為“昏睡”數週的大盤打了一劑興奮劑。

中國特有的檔期,又一次被進口片牽著鼻子走

近些年,隨著人們對傳統節日和文化越來越重視,多出現在6月份的端午小長假也逐漸具備了一定的票房號召力,擁有一定基本盤。從2013年開始,端午節的票房整體穩中有升,從2.5億升至今年的9.1億

甚至和五一檔相比也不遑多讓,2016年的端午檔票房就比五一檔高出足足1.8億。

中國特有的檔期,又一次被進口片牽著鼻子走

頭部影片的票房及其佔比依舊很大程度決定檔期內總票房的高低。例如2016年和今年,端午檔的大盤能分別收穫8.4億和9.1億的好成績,便是由於頭部影片《魔獸》和《侏羅紀世界2》各自貢獻了將近80%的票房。

要想在檔期內收穫高票房,不僅要有爆款,其“爆”的時機也要找準,14年的《X戰警:逆轉未來》和15年的《侏羅紀世界》都屬於當年的票房佼佼者,但在端午節來臨之際,二者上映均已超過一週,票房爆發力大大下降,因此票房雖仍高於檔期內其他影片,但優勢不突出,只佔到總票房的40%左右,沒能帶動大盤衝至更高的落點。

中國特有的檔期,又一次被進口片牽著鼻子走

從上表中還能看到,國產片在端午檔的成績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退步著。

自2013年的《富春山居圖》之後,這5年端午檔的票房冠軍均被進口大片牢牢佔據;更可悲的是,在整體票房逐年走高的大趨勢下,國產片在日漸紅火的端午小長假中拿下1億票房都成了“難於上青天”,上一部端午三天累計票房過億的國產片還要追溯到3年前的《殺破狼2》。

中國特有的檔期,又一次被進口片牽著鼻子走

以今年為例,端午節上映9部國產新片,創歷年新高,但票房總計佔比卻僅有21%,創下了最低值。且這9部新片中,同樣沒有一部能在3天小長假中貢獻上億票房,其中最慘不忍睹的《瘋狂這一年》,截至6月19日僅收穫6800元,提前鎖定年度院線最低票房影片的“殊榮”。

中國特有的檔期,又一次被進口片牽著鼻子走

其實,國產片被進口大片吊打的現象不僅僅出現在端午檔,清明、五一、中秋等小檔期都在上演類似的慘劇:

2017年清明檔,上映10天的《金剛:骷髏島》完勝上映3天的《嫌疑人X的獻身》和《非凡任務》;

2017年五一檔,上映16天的《速度與激情8》依舊超過《拆彈·專家》領跑五一;

2017端午檔,《蕩寇風雲》、《吃吃的愛》等國產新片更是被同期上映的《加勒比海盜5》吊打

……

中國特有的檔期,又一次被進口片牽著鼻子走

近年,國產影片的票房爆款也層出不窮,並非毫無票房號召力。只是那些大投資、大製作的國產商業大片十有八九均選在春節檔、國慶檔、賀歲檔等熱門檔期,與此同時,業內會讓進口片與之完美“錯過”,為國產片的票房增長掃除障礙。

這樣一來,進口商業片往往就會和中小體量的國產片在清明、端午等小檔期“狹路相逢”,聽上去像是一種田忌賽馬的策略,但說到底,還是我們對國產電影的質量,以及票房號召力缺乏信心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