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島球員都兼職?因爲一個令人羨慕的原因,他們比中國更適合踢球

冰島球員都兼職?因為一個令人羨慕的原因,他們比中國更適合踢球

今天廁讀君不講歷史,專門來說說冰島的球員。為什麼冰島30多萬人的人口,可以踢出讓人驚奇的足球,而中國人如此熱愛足球,足球水平卻令人如鯁在喉,欲言又止?也許是冰島人擁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先天條件,讓他們比中國人更適合踢球。

冰島球員都兼職?因為一個令人羨慕的原因,他們比中國更適合踢球

足球解說員在介紹冰島隊時,特別喜歡說"兼職”這個梗,冰島隊裡面有廚子、木工、導演以及牙醫,彷彿他們臨時拼湊成一支球隊,不僅沒有露怯,反而神兵天降,肆虐球場。現在我們知道,兼職一說只是笑談,冰島球員都是職業的,他們的副業才是上述工作。

但換個角度看,如果不踢足球,他們還有別的謀生手段,不至於成為無業遊民,所以他們是一群用熱情在享受足球的人,不需要把人生都壓在一件破釜沉舟的事上,不用冒著巨大的人生風險去踢足球。這一點就和中國不一樣了。

冰島球員都兼職?因為一個令人羨慕的原因,他們比中國更適合踢球

中國的家長即便同意孩子去踢球,給予大量支持,但他必須承擔踢不出來的風險,孩子如果沒有成為職業球員,身無長技,必定會被社會淘汰,不得不接受一個失敗的人生。

這是一種誇張的焦慮嗎?並不是。

美國電影中特別喜歡設定中產階級破產的橋段,其實這是對於高風險社會的控訴,我們的社會其實跟他們一樣,充滿了在警戒線附近徘徊的風險。如果你選擇錯了工作,或者在工作中偷懶,就很有可能成為失敗大軍中的一員,社會賦予你的資源根本不足以自救,只能等待毀滅。於是所有的人都潛意識的為了“不失敗”活著,總是夢想一夜暴富,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冰島球員都兼職?因為一個令人羨慕的原因,他們比中國更適合踢球

雞湯文總愛推銷“死亡奮鬥法”——只要工作沒累死,就往累死工作。你憑什麼睡到8點起床?科比能成功是因為他每天4點就起床練球了。你八點起床,所以你是個失敗者;郎朗小時候除了吃飯睡覺,每時每刻都在練琴,你沒有像郎朗那樣付出,所以你不是鋼琴家。

但我們仔細想一想,這些故事充滿了問題,根本不具備正常的勵志功能——人生如此,你成功是為了什麼?

還有李安和金·凱瑞的故事。李安在家吃了多年軟飯,抓住一個機會一鳴驚人;金·凱瑞早年潦倒到要當褲子,但始終沒有放棄演戲,於是成了笑星。這種故事表面看著很勵志,但其實價值觀都很歪曲。如果他們沒成功呢?是不是他們這輩子就沒價值了?他們就被定性為:吃軟飯的垃圾、當褲子的社會蛀蟲,可以這樣說嗎?

冰島球員都兼職?因為一個令人羨慕的原因,他們比中國更適合踢球

沒成功就不名一文。網上充滿了這種販賣焦慮,進行精神恐嚇的雞湯。而我們卻看得一身冷汗,如芒在背,為什麼?因為這個社會建立在極高的風險上。

捫心自問,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材料,家長難道不知道?逼著孩子每天練20小時鋼琴,最終就能成郎朗嗎?不說金·凱瑞,就說在中國,等在橫店和北電門口的群演有多少人?最後出了幾個王寶強?很多父母沒有別的選擇,只能讓孩子拼命練琴,直到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很多人堵在電影棚門口,最終年華老去,還是一個龍套。在高風險社會,每個人都不斷貢獻著風險。

冰島球員都兼職?因為一個令人羨慕的原因,他們比中國更適合踢球

把擇業、愛好或者工作變成不可承受的,破釜沉舟式的沉重選擇,這是一種扭曲的價值觀,是我們社會最不正常的地方。所有人都像回溯的鮭魚,拼命逆流而上,哪怕累死在河道里,哪怕被棕熊叼走,只是為了不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籤,到老了有一份茶飯果腹。

北歐類型的社會,這方面的風險就小很多,雖然冰島國家破產過,但百姓的生活並沒有破產。在人生的選擇上,社會對於個人寬容很多,如果你走上了一條不喜歡的路,沒關係,再走回原點,重新選一條就行了,沒有什麼必須要做的事,沒有什麼必須要成為的人。

冰島球員都兼職?因為一個令人羨慕的原因,他們比中國更適合踢球

冰島國家隊,他們參加了世界盃,踢得不錯,大家很開心。踢得不好,回家繼續當廚子、木工和導演,他們不會因為失敗而恐懼、仇恨或者再也不踢足球,沒有人因為冰島隊被淘汰而否定球員,說他們都是狗屎。

即便冰島隊以後再也進不了世界盃,對於冰島人來說,這並不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人生不應該被一件事禁錮,整個社會不應該被某個目標挾持,緊張到像個處於臨界點的高壓鍋。

你對這件事怎麼看,歡迎點贊、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