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媽媽,我不是『別人家的孩子』」

曾幾何時,“別人家的孩子”成為了我們羨慕的對象。

當孩子成績不好時,我們本能地冒出的第一句話便是:“你看別人家的誰誰誰,就是那個和你一起玩的,人家都進了北大......”

當孩子想稍微放鬆一下,和同學聚個會啊,聊聊天啊,我們本能地說:“你看,這次考試才第20名,那個誰,人家成績都在班上前5,還在補習呢?”

...........無休無止的類似場景,好像日復一日的在輪迴。是的,我們都有一個宿命的天敵:別人家的孩子!!

即使你上一次考試是排名第32位,這次升到了23位,然而,這又如何?“別人家的孩子,一直是班級前3呢,對的,一直呢!”

即使你連續沉浸在書海題海里已經一週了,週末想出去玩一玩,然而,依然不行。是的,“別人家的孩子,人家週末都沒休息呢,你拿什麼和人家比拼?!”

我曾經看過一個孩子這樣寫道:“你都不是‘別人家的父母’,憑什麼要求我是‘別人家的孩子?’”

曾經一個高考生這樣描述:“表姐剛高考完,665分,能上不錯的學校,我很開心。可是身為同輩人,內心對自己的焦慮是顯而易見的。 在我小的時候,也常常聽到別人家的孩子,不只是成績,甚至鄰居家的孩子刷個碗也會被說成“別人家的孩子”,我覺得我的自卑和叛逆就是這樣被養成的。你嫌棄我不乖,我就更加不乖,你說我念書不好,我就慢慢更加不喜歡念。”其實,我的潛意識中就是想和“別人家的孩子”作對。以此來證明,我就是我,獨一無二的!!

“對不起,媽媽,我不是‘別人家的孩子’”

高考前最後10幾天,陪伴好“自己的孩子”

中國父母最難接受,也最不願意承認的一個事實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會是一個極其平凡、極其普通的人。因為,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就承認了自己的失敗。然而,現實是卻是殘酷的: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就是由於這樣不切實際的願望,導致很多孩子面臨著很大的心理壓力,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甚至每年都會不少悲劇發生。

從小就是一路培優、特長班,然後就是中考、高考一路碾壓。動不動就是我花了這麼多錢,給你請了這麼好的老師,你這樣的成績對得起我嗎?......

因此,在此提醒,各位家長,面對10幾天之後即將到來的高考,作為家長,這個時候要擯棄所有的攀比心理,把孩子當成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無論怎樣,要看到孩子曾經的努力和付出,要多一些同理心。這個階段,要當好“心理輔導員”,多一些服務意識,少一些埋怨和苛責。

“對不起,媽媽,我不是‘別人家的孩子’”

經過了高考備考的沖劑階段,這個階段孩子身心疲憊,心靈需要滋養,身體需要營養,環境需要溫馨,要多疏導孩子,多從生活上給予孩子關心,提供給孩子一個寬容和平和的空間,讓孩子內心的情緒能有效釋放。只有家長真的從內心放下焦慮,真的從內心去欣賞孩子,認識到每個生命真正的獨一無二,才能真的相信孩子與眾不同的生命力。

請相信,造物主讓每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上,一定有她的寓意,一定賦予了這個生命以獨特的天賦。憑藉此天賦,加之個人的努力,就一定能在社會上嶄露頭角。而教育的事情就是發現和成全。讓我們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那麼獨特的生命,這個時候你就發現,所有的攀比都是那麼的毫無意義,而孩子最終回饋給你的一定是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