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里,嚴黨爲什麼敢毀堤淹田?

《大明王朝1566》是劉和平編劇的一部反腐題材的歷史劇,他以嘉靖時期的一系列事件為背景,嘗試從歷史中尋找答案,繼而為現實提供借鑑。2007年登陸湖南衛視後,奈何收視率鎩羽而歸,幾年後卻在網絡傳播下一路走紅,成為豆瓣評分最高的歷史劇之一。和《大話西遊》的經歷頗為類似,成為初期票房(收視)低迷隨後口碑炸裂的典型!

《大明王朝1566》裡,嚴黨為什麼敢毀堤淹田?

該劇第一集的御前會議上,因朝廷財政嚴重虧空,內閣和司禮監討論該如何開源節流,以彌補虧空。明代時並沒有清晰的公共財政概念,所謂“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這些虧空,有多少源自為天下生民公共服務的支出,又多少源自以皇帝為代表的權力集團的開銷,實際上很難完全區分清楚。

嚴黨為彌補大肆貪腐揮霍帶來的鉅額虧空,便提出在浙江推行所謂“改稻為桑”的國策。礙於周雲逸事件的牽扯,清流們只得答應這一方案。為了能夠把稻田改桑田的推行和支出成本最小化,嚴黨居然令人髮指地炸開新安江堤壩,人為製造出洪災。在論及浙江受災區域百姓利益之時,嚴黨的幕僚們只是以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來輕鬆應對。嚴黨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行此逆舉,不外乎兩個原因:

《大明王朝1566》裡,嚴黨為什麼敢毀堤淹田?

第一,推行改稻為桑之後,朝廷收入大增,皇帝修道求仙和日常奢侈生活的用度能夠繼續得以保證,有了皇帝首肯的政治正確,些許小民安危,只是次要之事;

第二,作為皇帝與廣大官僚機構之間的必備中間橋樑,朝廷從改稻為桑當中獲取的巨大收益,有相當一部分,要落入嚴黨眾人之手,這樣收益巨大的“尋租”之舉,自然能夠超越區域性穩定與民眾生計的局部問題,成為他們鋌而走險的動力。

《大明王朝1566》裡,嚴黨為什麼敢毀堤淹田?

如此行為,看似大逆不道,但既符合政治正確,又能有大量的外快收入,對浙江造成的爛攤子,自然有嚴黨已經不太放心的浙江一把手胡宗憲頂著,何樂而不為呢?

《大明王朝1566》裡,嚴黨為什麼敢毀堤淹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