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小木作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小木作

裝修(宋稱小木作)可分為外簷裝修和內簷裝修。前者在室外,如走廊的欄杆、簷下的掛落和對外的門窗等。後者裝在室內,如各種隔斷、罩、天花、藻井等。雖然小木作不是我們建築學的重點,但是,從精巧玲瓏的小木作中,我們可以走近古人的生活,體會他們的匠心與審美。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品一品讓建築"錦上添花"小木作。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小木作

一、門

1.版門

版門在周代銅器方鬲、漢徐州畫像石和北魏寧懋石室中都可見到,唐、宋以後的資料更多。它用於城門或宮殿、衙署、廟宇、住宅的大門,一般都是兩扇。

(1)棋盤版門先以邊梃與上、下抹頭組成邊框,框內置橫福(清叫穿帶)若干條,後在框的一面釘板,四面平齊不起線腳,高級的再加門釘和鋪首。

(2)鏡面版門門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橫木聯繫。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小木作

2.福扇門(宋稱格子門

唐代已有,宋、遼、金均廣泛使用,明、清更為普遍。一般作建築物的外門或內部隔斷,每間可用四、六、八扇。槁扇門也由邊挺、抹頭等構件組成。唐代花心常用直欞或方格,宋代又增加了柳條框、毽紋等,明、清的紋式更多,已不勝枚舉。框格間可糊紙或薄紗,或嵌以磨平的貝殼。裙版在唐時為素平,宋、金起多施花丼或人物雕刻,是橘扇的裝飾重點所在。邊梃和抹頭表面可做成各種凸凹線腳,有的在合角處包以銅角葉,兼收加固及裝飾效果。

3.罩

大多用於室內,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幾何圖案或纏交的動植物、神話故事等,在室內起著隔斷空間和裝飾作用。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小木作

二、窗

漢明器中窗格已有多種式樣,如直欞、臥欞、斜格、套環等。唐以前仍以直欞窗為多,固定不能開啟,因此使窗的功能和造型都受到一定限制。雖然漢陶樓明器中出現過支窗形式,但為數很少。宋起開關窗漸多,改變了上述情況,在類型和外觀上都有很多發展。

1.直欞窗

在漢墓(如徐州漢墓、四川內江崖墓等)和陶屋明器中都有,北朝的石建築和石刻,唐、宋、遼、金的磚、木建築和壁畫亦有大量表現。從明代起,它在重要建築中已逐漸被檻窗所取代,但在民間建築中仍有用的。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小木作

2.檻窗

宋代檻窗已施於殿堂門兩側各間的檻牆上,它是由格子門(槁扇門)演變來的,所以形式也相仿,但只有格眼(清叫花心)、腰華板(清叫絛環板)而無障水板(清叫裙板)。宋畫中的檻窗格眼多用柳條框或方格。

3.支摘窗

支窗是可以支撐的窗,摘窗是可取下的窗,後來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支窗最早見於廣州出土的漢陶樓明器。宋畫《雪霽江行圖》在闌檻鉤窗外亦用支窗。窗下用有木隔板的露空勾闌,也有摘窗之意。清代北方的支摘窗也用於檻牆上,可分為兩部分,上部為支窗,下部為摘窗,二者面積大小相等。南方建築因夏季需要較多的通風,支窗面積較摘窗大一倍左右,窗格的紋樣也很豐富。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小木作

4.橫披當建築比較高大時,可在門、窗上另設中檻,欖上再設橫披。它既可通風、採光,又避免了因門窗過於高大而開啟不便的缺陷。唐及以前還沒有見到這種做法。江蘇南京棲霞山棲霞寺五代舍利塔石門上方的龜背紋雕刻,可能是彩畫的表現,也可能就是橫披。元代以後,橫披的使用就更見廣泛了。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小木作

5.漏窗漏窗應用於住宅、園林中的亭、廊、圍牆等處。窗孔形狀有方、圓、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種形式,再以瓦、薄磚、木竹片和泥灰等構成幾何圖形或動植物形象的窗欞。漢代陶屋明器已有在圍牆上端開狹高小窗一列的例子。金、元磚塔有扁形窗內刻幾何紋欞格的。明

嘉靖時,仇英與文徵明合作的《西廂記》圖,以及崇禎時計成《園冶》中所錄的十六種漏窗式樣,表明當時在這方面已達到很高水平。清代用鐵片鐵絲與竹條等,創造出許多複雜而美觀的圖案,僅蘇州一地就有千種以上,常見的有魚鱗、錢紋、錠勝、波紋等,很多今天還值得借鑑。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小木作

三、天花、藻井、捲棚

1.天花

為了不露出建築的樑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宋稱平棋枋)組成木框,框內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實例可見山西五臺唐佛光寺大殿和遼獨樂寺觀音閣,這種做法,在宋《營造法式》中稱為平闇。另一種是在木框間放較大的木格和木板,板下施彩繪或貼以有彩色圖案的紙,這種形式在宋代稱為平棋,後代沿用較多。一般民居則用竹、高粱稈等輕材料作框架,然後糊紙。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小木作

2.藻井

藻井是高級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間的正中,如帝王御座、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形、矩形、八角形、圓形、鬥四和鬥八形等。漢墓中已有覆鬥、鬥四等式樣,井內之石上或平素,或刻神靈、植物圖形,如山東沂南漢畫像石墓所示。山西大同北魏雲崗石窟的藻井中,以蓮花及飛天等裝飾較多。從天花支條的劃分來看,基本仍是平棋式樣。甘肅敦煌鳴沙山石窟千佛洞則以覆鬥形為多,四個斜面多繪佛教故事或蓮瓣為主的圖案,頂部則做成套方或鬥四。宋《營造法式》和遼代建築遺物中的鬥八藻井已很複雜,下面承以斗拱,有的還在藻井周圍置"天宮樓閣",為小木雕刻之殿、堂、樓、閣、廊等建築模型形象,象徵仙佛所居者h在磚石建築中,也常用疊澀和仿木斗拱的手法來建造藻井,不過規模不大。如江蘇蘇州虎丘的雲巖寺塔。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小木作

3.捲棚

又稱為"軒",是室內天花的一種。使用的位置常在簷柱,與前、後金柱間。其結構由質軒梁、軒檁和軒椽組成,由於軒橡可作多種曲線或折線形,因此大大豐富了軒內的空間和藝術效果。軒椽上覆以灰白色的水磨磚。軒樑上常飾以浮刻,並髹以單色(慄殼色為多)油漆,絕少使用彩畫。此類天花大約在明代以後被廣泛使用,特別是我國南方的江浙一帶,官署、祠廟、住宅、園林中比比皆是。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小木作

四、其他

金屬用於建築裝修也多,特別是銅。由於色澤美觀,不易鎊蝕,且易於加工,所以自古以來即被大量使用。陝西鳳翔秦古都雍城宮殿遺址出土的銅釭,就是套在木構件上的飾物。其他如門窗上的鉸頁、鋪首、門釘等也很多。漢代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在屋上置銅雀為飾的記載。到了明、清二代,個別建築全部用銅建造,稱為金殿。鐵件一般只用於建築構件之內,作為骨架或加固件。前者施於假山、漏窗中,後者如組合樑柱中的箍、鼓卯、釘等。金銀等貴重金屬用於繪貼彩畫,或用於錯鑲構件。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小木作

五、傢俱、陳設

根據文字記載和畫像石等資料,六朝以前人們大多采用"席地而坐"的方式,因此一般傢俱都較低矮。五代以後"垂足而坐"成為主流,傢俱尺度相應增高,種類和外型也逐漸定型成熟。傢俱尺度的變化和當時室內空間的擴大應有著一定的關係。日常使用的傢俱有床、榻、桌、椅、凳、墩、幾、案、櫃、架、屏風等。考究的用紫檀、楠木、花梨、胡桃等木材,有的還鑲配大理石,或用藤、竹、樹根製作,在造型和工藝上都達到很高水平。建築中的某些構件和構造形式,也被運用到傢俱中,如門、曲梁、收分柱和各種榫卯。明代傢俱的水平又有提高,如使用斷面為圓或橢圓形料代替方料,榫卯細緻準確,造型注意適應人的使用,外觀美觀大方、簡潔而不使用過多的裝飾等等。清代傢俱更注意裝飾,線腳較多,有的還嵌以螺鈿,外觀較華麗但嫌繁瑣。在重要的殿堂中,傢俱多依明間中軸作對稱佈置,即成雙或成套排置。但居室、書齋等則不拘一格,常隨宜處理。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小木作

陳設以懸掛在牆壁或柱面的字畫為多,有裝裱成軸的紙絹書畫,也有刻在竹木版上的圖文,一般廳堂多在後壁正中上懸橫匾,下掛堂幅,配以對聯,兩旁置條幅,柱上再施木、竹板對聯。或在明間後簷金柱間置木槁扇或屏風,上繪刻書畫詩文、博古圖案。在敞廳、亭、榭、走廊內,由於易受風雨,所以多用竹、木橫匾與對聯,或在牆面嵌磚石刻。此外,在牆上還可懸掛嵌玉、貝、大理石的掛屏,或在桌、幾、條案、地面上放置大理石屏、盆景、瓷器、古玩等。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小木作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小木作

古代木構建築組成之小木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