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示範引領綠色建築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是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隨著綠色發展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人們對居住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

江漢:示範引領綠色建築高質量發展

省級綠色建築集中示範區——武漢CBD

新時期發展綠色建築大有可為。江漢區在建設全國現代服務業示範區的進程中,生態文明建設早已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江漢區繼續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順應高質量發展需要,主動加壓,將綠色發展理念應用於建築全生命週期,在建築行業降低資源消耗,推動傳統建築向綠色建築轉型,促進建築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提升建築舒適度,進而提高人民獲得感與幸福感。

近年來,江漢區新增綠色建築示範項目25個,建築面積360.2萬平方米。

江漢:示範引領綠色建築高質量發展

“綠色建築現狀和發展趨勢”座談會現場

13日,江漢區建設局又召開“綠色建築現狀和發展趨勢座談會”,轄區中城悅城、當代置業、泛海、萬科、遠洋等5家房地產企業代表介紹了各自在綠色建築方面開展的創新實踐,示範引領綠色建築高質量發展。江漢區,在發展綠色建築上不遺餘力地前行。

制度最健全

成立專班實現“全流程監控”

江漢區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有關建築節能及綠色建築工作部署,用最健全的制度,保障綠色建築所佔比例逐步提高,轄區建築品質逐步提升。

頂層“前瞻謀劃”

江漢區建設局成立建築節能工作領導組,建立了工作考核機制。確定了“強化建築節能監管體系建設、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築規模化應用、推動既有建築節能改造、落實綠色建築推廣應用工作、加強建築業節能降耗和節能統計工作、大力推廣綠色建材和建築節能新技術、新產品”等重點工作,進一步理順了工作思路。

監管“全流程”

2018年,江漢區參照分解任務目標,用現有的相關制度,建立了從項目立項、設計、施工、監理到竣工驗收備案等環節的監管機制——設計階段,實施了“施工圖節能設計審查備案制度”,實行建築節能“一票否決”制度,對不符合節能設計標準的工程不予發放施工許可證;施工階段,制定建築節能工程監督要點和節能材料產品備案制度,做到事前管理到位;事後監管,建立節能專項竣工驗收備案制度,做到事後監管到位。

引入“第三方”

今年,江漢區建設局、建管站聘請了第三方質量、安全檢查評估機構,對轄區內所有在建的建築工程進行“拉網式”的質量安全檢查,確保在建工程安全有序運行。

建立“綠色通道”

江漢區改進作風、優化流程,為綠色建築設立“綠色通道”,合理範圍內簡化招投標、圖審等流程,在辦理施工許可時特事特辦。在向外推介過程中,特別是省市檢查“綠色三星”建築時給予支持、指導和鼓勵;施工過程中積極當好參謀,竣工驗收環節中先期介入,指導企業做好驗收備案的各項準備工作。

標準最嚴格

藉助“大數據”評估施工質量

建設綠色建築,標準化是第一要求。江漢區自我加壓,制定最嚴格的標準規範,並嚴格實施監管。

“閉合式”監管巡查

江漢區建設局不斷強化建築節能執法檢查力度:一方面,把建築節能工程質量作為質量監督工作的重要內容,加大對在建項目的巡查;另一方面,每年抽調設計、圖審、施工、監理、檢測等部門有關人員組織開展建築節能專項檢查。

目前,全區共有34個在建工程。今年5月,該區對11個在建工程開展了建築節能專項工作自查,建築節能設計標準執行率達100%,施工階段執行率達99%以上。全區建築節能工作有序推進。

制定“江漢標準”

江漢區由區建設局牽頭,組織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了高於國標的“江漢標準”。該標準在武漢軍運會道路提升導則基礎上,結合江漢地域特點主動提標。

在2018年計劃實施的微循環道路改造中,都將嚴格按照“江漢標準”進行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管理,細化評價指標,嚴格控制重複開挖、重複建設,切實提升轄區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品質。

大數據“監控”施工

江漢區引入的第三方機構,將“大數據”引入工程質量安全檢測當中,藉助自主研發的“綜合檢查信息化管理系統”,通過大量採集數據,在電腦處理的基礎上輔以專家人工修正,確保評估結果的準確性與科學性。

工藝最先進

十大科技系統打造優質生活環境

江漢區地處“城市之心”,寸土寸金,轄區高樓林立,尤其新建建築呈現高質量態勢,創新環保的工藝和技術無處不在。

中銳萬國府MOMA項目,是當代置業進駐武漢的標杆之作,也是武漢CBD的門戶項目。該項目用“綠建三星設計標準”,打造出一個舒適、健康、節能的高端社區——

江漢:示範引領綠色建築高質量發展

綠色健康住宅——當代置業漢口萬國府

9道高性能外保溫施工工藝, 集節能、保溫、隔音、裝飾效果於一體;24小時全置換式新風系統,每時每刻盡享清新空氣;三重九道智能安防,一部手機玩轉整套家電設備;十大科技系統,打造“恆溫”“恆溼”“恆氧”“恆靜”的生活環境。該項目建築節能率高達88.6%,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高達60.41%,於2018年2月獲得三星級綠色建築標識證書。

中城悅城項目,則是已投入使用的綠色建築典範。該項目應用高靜音旋流排水、排風熱回收等節能技術,使用雨水收集、綠化灌溉等綠色系統;施工過程中,建立綠色建築項目施工體系,制定環境保護計劃;在運營過程中,制定了綠色物業管理辦法,嚴格根據節能要求進行能耗監控。現階段正在進行施工階段的綠色技術落地工作。

材料最環保

綠色建材成就“會呼吸”的建築

2018年,江漢區大力發展綠色建材,在轄區範圍內先後實施了“禁止使用粘土磚”“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和砂漿”。

目前預拌砂漿、高性能混凝土新型牆體材料、節水器具、節能燈具等在江漢區新建項目中得到廣泛應用。

位於武漢CBD的泛海櫻海園,是武漢市第一批綠色建築節能試點示範項目。該項目在全區率先應用岩棉薄抹灰外牆保溫系統,提高了外牆保溫防火等級,窗戶採用斷橋鋁合金窗和低輻射鍍膜(Low-e)中空鍍膜玻璃,可防止夏季強烈的陽光透過門窗直接進入室內,傳熱係數低,節約能耗,提高建築整體美觀和居住的舒適度。

江漢:示範引領綠色建築高質量發展

泛海城市廣場綠色節能技術帶來實效

武漢萬科完善爬架、PC、外牆免抹灰等高效節能的建造體系;戶內鋁模、門窗、貼磚、高精砌塊等選用節能環保材料;一體化精裝修實現資源合理配置,減少浪費。

中城悅城項目中,現澆混凝土全部採用預拌混凝土,建築砂漿全部採用預拌砂漿;供暖採用能效等級2級的戶式燃氣壁掛爐,製冷採用1級能效中央空調;起居室、臥室、走道、樓梯間、餐廳、廚房、衛生間全面採用節能燈;電梯也採用了小機房的節能電梯。根據統計,該項目中可再循環材料用量比例佔建築材料總重量的10.27%。

儘管採用先進工藝、環保材料增加了成本,但後期的低排放、低能耗,卻能夠很快收到實效。泛海城市廣場一期以LEED銀級為目標實施綠色建築技術,通過分析,發現採用各類綠色與節能技術的增量成本約4600餘萬元,單位面積增量成本為153.7元/平方米左右。但通過節約能源、資源循環利用,這筆投資預計能夠在7.7年左右收回,此後產生的效益將全部看作是投資收益。綠色節能技術每年還為大氣減排各種汙染物數千噸。發展綠色建築,應用綠色節能技術,最終將帶來良好的經濟、社會及環境效益。

“江漢標準”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

自2013年國務院發佈了綠色建築行動方案以來,我國的綠色建築從萌芽、示範到強制實施,通過長期的政府引導和市場驅動,其發展已進入常態化。綠色建築設計,是指在建築設計中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實現建築全生命週期內的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

“江漢標準”是將國家城市建設標準與江漢區區域定位相結合,吸收國內外城市設計的新理念、新方法,借鑑武漢軍運會道路提升導則,提出的更高檔次的城市建設標準,該標準全面對標上海黃浦區、廣州天河區,旨在打造全市乃至華中地區精品示範區。高質量發展綠色建築,將為實現江漢區可持續、高品質、國際化的發展進程添磚加瓦。

——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姚華

人本主義設計理念貫穿設計全程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綠色建築的理念給建築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江漢區在新建項目中,大力推行節能減排政策,嚴格控制材料的質量,確保材料無汙染、無輻射,注重對建築物周圍的植被、樹木以及水資源等與人關係的分析,儘可能採取各種手段創造出適宜人居的生活環境,做到人與自然環境、建築物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綠色建築的設計原則是“以人為本”,因為建築的最終使用者是人。江漢區將人本主義的設計理念貫穿綠色建築設計全程,這是認真貫徹和執行我國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實踐和表率。

——武漢市民用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 唐棣

讓百姓感受綠色建築品質

江漢區近年來新開工的項目中,綠色建築的數量和佔比都位居全市前列,武漢中央商務區更被列為省級綠色建築集中示範區。江漢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標杆,在綠色建築方面也主動提高標準,起到帶頭作用。與此同時,優秀企業領銜的優質項目,亦在全區形成示範效應。這說明,江漢有長遠的發展眼光,更有高質量發展的決心!

未來希望通過建立長效機制,構建更精細化的管理體系,提高綠色建築長遠的發展水平,讓百姓真正感受到綠色建築對建築品質的提升。

——武漢市節能辦相關負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