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高考作文題,又在考心理學吧?

高考剛結束,有小夥伴說:心理學學習對議論文寫作水平有顯著的削弱作用(誤),大家紛紛表示:議論文是寫不出的了,這輩子不可能寫出議論文了,只能勉強劃劃心理學的知識點,做點科普這樣子……

北京卷

今天,眾多2000年出生的考生走進高考考場。18年過去了,祖國在不斷髮展,大家也成長為青年。請以“新時代新青年——談在祖國發展中成長”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知識點

過去的近二十年裡,中國社會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遷。經濟的快速發展、家庭收入的提高、城市化、獨生子女政策等等因素都在塑造著千禧一代的價值觀[1]。有研究發現,和年長的人相比,年輕一代的個體主義水平更高[2]。個體主義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維度, 強調注重自我的獨立性、重視個人目標和成就的價值取向。也就是說,隨著祖國的發展,新時代青年們更看重自己的價值,更願意成為獨一無二的人。我們不願重名,我們不願撞衫,我們希望成為獨特的個體。成長在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們或許有勇氣吶喊“我們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

這屆高考作文題,又在考心理學吧?

全國卷I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你們與新世紀的 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以上材料 觸發了你每樣的聯想和思考。請據此寫一篇文章,想象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

知識點

一個時代的人身上有一個時代的烙印。心理學中的“同輩效應”告訴我們:某個群體與其他不同年齡段的群體的差異是不同群體成長時的文化背景、社會風俗、價值觀、經歷、受教育程度、生活習慣等不同造成的。

不同時代同一年齡 X 不同年齡同一時代=交叉聚合設計,心理學家們使用橫斷與縱向的研究來得出人的發展規律,並將二者的結合稱為交叉聚合設計。(知識小補丁——橫斷:研究同一時間內不同年齡段的人群的特點,優點是省時省力,但缺點是無法獲得群體發展的規律;縱向:研究不同時間內對同一群人進行研究,優點是可以獲得群體發展變化的規律,但缺點是費時費力。)

下面是交叉聚合設計×高考作文的一個案(xia)例(bian)

2018-A(18歲高考生):高考作文好難啊我準備數學去了..

2018-B(18歲高考生):我們新時代的新青年要樹立偉大的目標,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

2018-C(1歲寶寶):哇哇哇..

2018-D(1歲寶寶):嗷嗷嗷..

2035-A(35歲企業高管):這個高考作文..emmmm..我等等看下午的數學卷好了!

2035-B(35歲新媒體運營):回味當年考場上的自己現在還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時間都去哪了~

2035-C(18歲高考生):作文不好沒關係,數學照樣爭第一!

2035-D(18歲高考生):即便是在2035年,回望過去我們也能汲取許多正能量,展望將來我們更加步伐堅定!

這屆高考作文題,又在考心理學吧?

2018年橫斷設計得出結論1:不同年齡的人群對高考作文看法各異(高考生們對作文題的看法是…而小寶寶們均表示%*¥#!@#¥*&)。

2035年橫斷設計得出結論2:不同年齡的人群對高考作文看法各異(老鮮肉們開始回味高考作文各抒己見,而35屆高考生們對高考作文的看法是…)。

2018-2035年對2017年出生的寶寶們進行的縱向設計得出結論3: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對高考作文的理解有所發展(小寶寶們在1歲還看不懂作文題,18歲就需要進考場考試啦)。

2018-2035年對2000年出生的2018屆高考生進行的縱向設計得出結論4: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對高考作文的理解有所發展(當年還在熱烈討論高考作文的那批人在2035年已經各自有了自己的工作,回望過去還能淡淡一笑)。

2018-2035年對2000&2017年出生的人進行的交叉聚合設計得出結論=同一時代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對高考作文有不同的看法;隨著時間推移,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高考作文的不同看法也各自有所發展(綜合結論1+結論2+結論3+結論4)。

小智有一個想法:拋出一個在當下具有爭議性的問題並記錄不同的想法,到2035年你們打開時光瓶時再討論一番吧!比如..你會怎麼看待這個作文題呢?

這屆高考作文題,又在考心理學吧?

全國卷Ⅲ

圍繞以下三個標語寫作,1981年深圳特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2005年浙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7年雄安走好我們這一代的長征路。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文體不限 ,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知識點[3]

從1981年到2017年,標語在變,反映的是社會在變。那麼人民群眾是如何感知到社會變遷呢?歷史為我們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信息;人們對歷史的看法和觀念,形成了所謂的歷史表徵(representation of history)。相比於客觀的歷史,“心中的歷史”(主觀歷史)更能影響人們對社會變遷的感知。因此,即使處於同一社會背景下的群體,對社會的發展規律的認知卻不一致。有人覺得從重視效率到重視環境是發展進步,就有人會惡意解讀走好這一代的長征路是退步。

對於社會發展變遷,人們大概有這麼幾種不同的看法:

①社會變遷樸素理論,人們認為社會的演變是自然形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地從傳統社會過渡到現代社會。

②烏托邦與反烏托邦,有的人認為社會會朝著良好的方向不斷進步,也有的人認為社會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③擴張與收縮,人們認為社會變遷的積極和消極方面都在不斷誇大,比如常說的“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④治亂循環說,人們認為社會的發展並非一直變好或變壞,而是一種循環的形式,類似於“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否極泰來”的形式。

根據以上的理論,你對未來的標語有什麼預測呢?

這屆高考作文題,又在考心理學吧?

全國卷Ⅱ

二戰期間戰鬥機防護,多數人認為,應該在機身中彈多的地方加強防護。但有一位專家認為,應該注意防護彈痕少的地方。如果這部分有重創,後果會非常嚴重。而往往這部分數據會被忽略。事實證明,專家是正確的。請考生結合材料進行分析。自定立意、自擬標題,寫一段作文。

知識點1

統計學家 Abraham Wald 教授指出了問題:我們看到的是返航的飛機,彈痕少的地方被擊中的飛機都掛了,所以重點保護對象是彈痕少的地方[4]。國防部採納了 Wald 教授的建議後,飛機被擊落的比例果然降低了。後來通過蒐集墜毀的飛機殘骸也驗證了這一觀點。

專家們研究了能飛回來的飛機,認為彈痕多的地方需要重點保護,但被擊中的飛機,並沒有納入研究的範圍。如果只看到成功的部分,忽略了失敗的案例,我們容易做出誤判,或者產生偏見。只看了通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過程中已經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就陷入了一種邏輯謬誤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之中[5]。倖存者偏差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比如司機說,沒上車的舉手……哦,都上車了,那我開車了。這個搞笑的司機就是忽略了“沉默”的沒坐上車的人。

這屆高考作文題,又在考心理學吧?

天津卷

請根據下面的材料,寫一篇文章。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寫一篇文章。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納萬物,美的形制與好的內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種“器”叫器量,兼容幷包,彰顯才識氣度;有一種“器”叫國之重器,肩負榮光,成就夢想。

知識點

假如我們把人的心靈當作湧動的泉水,那裝盛這些甘醇泉水的“器”,自然就是價值觀啦。社會心理學家Rokeach將個體的基本價值觀按“目的類型”劃分為“終極價值觀”和“工具價值觀”[6]:“終極價值觀”指理想的終極存在狀態,這些是個體願意用他的整個生命去實現的目標;“工具價值觀”則指個體更喜歡的行為模式或實現終極價值觀的手段。比如,一個人的終級價值觀是勵志成為國之重器的話,他可能就會抱有博學、包容、匠心等工具價值觀。

你有想過自己生命中種種選擇的背後,到底是出於哪種價值觀嗎?孔子說“君子不器”,《十二國記》裡也寫“心不需要鞘”——儒家文化似乎認為我們不應將自己侷限於某些具體的“器”中,因而似乎應當偏重更為抽象的“終極價值觀”。但也有很多人強調“匠人精神”,在愈發遠離宏大敘事的今天,“工具價值觀”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確實沒有哪一方確實比另一方更好,在一個價值取向多元化的時代去想這些問題真是頭疼死了。但學堂君還是認為,在人生每一個選擇前,考慮一下自己的價值取向還是應當的。或許並沒有什麼對的選擇,但對自己的人生而言,可能正是這些思考讓選擇有了意義。

這屆高考作文題,又在考心理學吧?

上海卷

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己的價值。這種“被需要”的心態普遍存在,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請寫一篇文章,讀談你的思考。

知識點[7]

無論是人對自身需要的看重還是對“被需要”的期待,都是馬斯洛需求層次中的組成部分。

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可以分成五層,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低層次的需要先出現,只有當低層次的需要被大致滿足之後,高層次的需要才出現。當我們溫飽無憂,當我們生活安穩,當我們感受到愛與被愛,這之後的我們便將生活的重心放到了尋求尊重。我們希望在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他人的肯定,希望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

其實,體現自我價值也是滿足自我實現需求的開端,很多人都可以走到這一步,但由於自我價值實現的道路是佈滿荊棘的,只有少數人能披荊斬棘收穫累累碩果。自我實現的路上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去做讓自己成長的選擇,面對真實的自己,而不只是想著“被他人需要”的自己,最終揭去壓抑著我們生命的層層障礙。

這屆高考作文題,又在考心理學吧?

江蘇卷

花自語,鳥有語,生活處處有語言。生命也可以用語言來解讀,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語言來傳遞。語言豐富生活,語言詮釋生命,語言傳承文明。

知識點

"生活處處有語言嗎?或者,語言是人類特有的能力?這可能取決於我們對語言的定義。如果一切信息交流都可以算作語言,那麼繁花與飛鳥無疑擁有語言,因為它們能通過化學物質或鳴叫聲來傳遞信息。

但是,如果將語言定義為嚴格的人類語言呢?語言學泰斗喬姆斯基認為,人類語言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遞歸性,通過遞歸我們能產生無限長的句子(“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8]。而相比之下,動物的語言似乎只是聲音和意義的簡單對應(例如,一種鳴叫代表求偶,另一種鳴叫代表警告),而不像人類的語言一樣能相互嵌套,相互作用(鳥就沒有“謙虛地炫耀”這種高端操作)。也正因為如此,喬姆斯基認為只有人類才真正擁有語言能力。但近來,不但有研究認為鳥類也能夠理解鳴叫聲中的遞歸結構(能分有遞歸和無遞歸的語言結構)[9],甚至有人發現了沒有遞歸性的語言——例如,毗拉哈部落的人只講十分簡單的短語,不存在“我兄弟的母親的房子”這種可遞歸的所有格[10]。目前為止,語言的獨特性依然是一個未下定論的問題。

無論語言能力是否是人類特有的,但語言確實塑造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薩丕爾-沃爾夫假設”又稱語言相對論假設,或者更通俗更極端的講就是語言決定論,指的是一個人的語言體系會影響他/她認識世界的方式,甚至會進一步決定他/她的思維方式[11]。比如我們的語言體系中常用表示綠色的詞有:“翠綠、淡綠、深綠、新綠、嫩綠etc”,但是太平洋上某個島國有幾十種表示綠色的詞,那麼我們中國人和他們相比,對不同綠色的分辨能力就弱了很多。不同的語言是不同組織認識世界的思維框架,在不同思維框架下的人類,就自然會具有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了。

雖然就目前的語言學和心理學的研究來說,薩丕爾-沃爾夫假設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證實,語言是否塑造我們的認知,依然在學術上存在爭議[12]。不過地球上的不同語言的差異或許沒有達到能讓薩丕爾-沃爾夫假設顯著的程度,而在《降臨》電影中,“七肢桶(原著小說中外星人的名字)”的語言是一種和我們地球語言的結構形式完全不同的語言,可能這樣的差異確實能證實“薩丕爾-沃爾夫假設”呢。

這屆高考作文題,又在考心理學吧?

浙江卷

浙江大地。歷史上孕育過務實,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 “幹在實處,燦爛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在與時俱進進的浙江文化滋養下,代代浙江人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浙江故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浙江傳奇。作為浙江學子,站在人生新起點。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

知識點[13]

“浙江學子”的身份,給了考生們別樣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往往會延續多年:剛入大學的萌新,總會加入“老鄉會”這樣的組織;工作多年的學子,今天討論本省作文題討論得熱鬧……

青少年時期的重要任務就是建立自我認同感(identity,又稱自我同一性),指的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將要去到哪裡以及在社會中處於什麼位置。自我認同有一部分來源於社會身份認同——視自己為某個群體的成員的認知,包含三個維度:歸屬認同、歸屬情感、歸屬評價。歸屬認同是指知覺到自己的群體社會,並把自己理解為群體成員之一的認同過程;歸屬情感是指個體把自己歸入群體時所產生的情感捲入程度,比如“挺喜歡這裡的”;歸屬評價是指理解和共享該群體的社會價值評價意義。

一個群體往往會有一些共同點,比如關注天使智心的朋友都是關注健康心理的;而“浙江學子”這樣的群體就比較特殊,它雖然也是人為劃分的,但劃分的標準卻不是自己能夠選擇的——是否加入某個組織尚可自己選擇,但學籍地點畢竟不是(或者說,很難是)自己可以選擇的。

參考文獻:

[1]Hamamura,T., & Xu, Y. (2015). Changes in chinese culture as examined through changesin personal pronoun usag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6(7),930-941.

[2]蘇紅, 任孝鵬. (2014). 個體主義的地區差異和代際變遷. 心理科學進展, 22(6), 1006-1015.

[3]陳維揚, 謝天. (2017). 常人眼中的社會變遷:普通人如何感知社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心理科學進展, 25(2), 370-380.

[4]Wald,A. (1980). A method of estimating plane vulnerability based on damage ofsurvivors. CRC 432, July 1980.

[5]祝國強. (2014). 趣談統計工作中易忽視的錯誤——倖存者偏差. 中國統計(9),53-54.

[6]李玲, 金盛華. (2016). Schwartz價值觀理論的發展歷程與最新進展. 心理科學(1), 191-199."

[7]Maslow,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1),370-396.

[8]Chomsky,N. (1957). Syntactic structures. Mouton the Hague, 149(3), 174–196.

[9]Gentner,T. Q., Fenn, K. M., Margoliash, D., & Nusbaum, H. C. (2006). Recursivesyntactic pattern learning by songbirds. Nature, 440(7088), 1204-1207.

[10]列夫·維果茨基 . (2010). 思維與語言. 北京大學出版社.

[11]語言的對決:喬姆斯基攻防戰:https://www.guokr.com/article/156457/

[12]當代學術界如何看待薩丕爾-沃爾夫假設: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810457

[13]張淑華, 李海瑩, 劉芳. (2012). 身份認同研究綜述. 心理研究, 05(1), 21-27."

編排:Louis

關注“天使智心”,關注睡眠健康,走進心理智能科技的新世界。

微信公眾號:天使智心理 (cherubimind)

天使智心官網:https://www.tsmind.com

個人平臺刊發,歡迎轉載,敬請標註出處及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