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正式申遗,一起看一看“中华第一城”的灿烂文化

2018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良渚古城(公元前3300年——2300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 ,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 良渚古城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

良渚古城正式申遗,一起看一看“中华第一城”的灿烂文化

1936年,杭州古荡老和山在建造杭州第一公墓时,出土了一些石器。这引起了当时一些考古学家的注意。当年5月底,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和吴越史地研究会合作对遗址进行试掘。据文献记载,当时试掘开探坑3个,仅获石器6件、陶片3块,另采集石器10余件。后来,这次试掘被认为是“江浙地区第一次与良渚文化相关的田野考古发掘”。虽然此次考古仅持续了一天时间,但这可以看做是良渚遗址发现的开端。此次发掘出土了大批黑陶和石器,同时经调查“发现了以良渚镇为中心的十余处遗址”。不过由于日寇入侵,关于良渚考古的报告经历了许多患难困苦的历程”。《良渚文化》记载,“杭州失守后,《良渚》报告在杭印刷的字版及锌制图版,在形势危急中均无法携出,在随同西湖博物馆迁徙流亡途中,后来得到浙江省教育厅经费支助,至1938年终由上海中国科学公司印刷出版”。之后相关考古不断进行。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发现良渚祭坛和贵族墓地;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和确认,标志着良渚遗址进入都邑考古新阶段;2009年—2012年发现和确认良渚古城外郭城;2009年—2015年发现和确认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而这些都被列在此次“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范围之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曾对媒体表示,良渚遗址拥有水利系统、分等级墓葬、祭坛、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器,遗存类型丰富、遗址格局完整,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良渚古城正式申遗,一起看一看“中华第一城”的灿烂文化

现已证明,“良渚古城”是一座水城,共发现了六座水门(两座在“北城墙”,两座在“东城墙”,两座在“南城墙”)。从2007年11月到2011年六月,尚未发现陆门。由此可见,良渚古城内外皆为水面。那么,“良渚古城墙”其实是用水衬托出来的“陆”。古人可能认为,“陆”就是由上层的土壤和下层的基岩叠加而成的事物。所以我们看到“良渚古城墙”在生土层上平铺了一层石头(这可能代表基岩),而后堆土(这可能代表土壤)。它的堆土完全是自然形状的堆土,没有在两边竖立木杆和木板,没有在两排木板之间填土并夯实。而御敌性质的城墙,显然是“版筑”的,内外立面(或至少是外立面)都和地面形成接近90度的夹角,以增加敌人攀爬翻越的困难程度。因此,“良渚古城墙”很可能不是御敌性质的“城墙”,而是“四陆”。那么,为什么“良渚古城墙”要建成“四陆”的形状呢?

良渚古城正式申遗,一起看一看“中华第一城”的灿烂文化

那因为它是一个礼仪设施,其用途是模仿日月五星的巡天之旅。因为,从天文考古学结合文献学的角度看,良渚古城的主人是天皇。天皇与中国版图内的众多强力部族首领是结盟兄弟的关系。天皇、皇后与众多结盟兄弟的关系就如同日月五星之间的关系,即天皇对应太阳,皇后对应月亮,各地诸侯对应五大行星。《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地形起于昆仑之虚,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号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继相治。乘风雨,夹日月以行。”引文中天皇兄弟“夹日月以行”,实际上是指天皇与其结盟兄弟和日月五星一起从牵牛星出发,开始了中国文明历史(牵牛星是良渚古城的分野星)。

良渚古城正式申遗,一起看一看“中华第一城”的灿烂文化

因此,“良渚古城墙”应该是远古的“中国”成立的盛大仪式上专用的特殊礼仪设施,是特意提供给天皇、皇后和各地结盟兄弟一起模仿日月五星巡天之旅所走的“四陆”。天皇和各地结盟兄弟通过一起行走四陆而表示出部族的和谐一致对于“中国”以农立国的重大意义。也许有人可以怀疑在天皇时代,即在2600 BC时代,中国是否真的有了二十八宿(其中包括牵牛星)。二十八宿的汉字版颁行于少昊时代(见《路史》)。

少昊时代也就是黄帝时代。黄帝时代在2300 BC,距离天皇时代只有300年,相当于我们和清朝初年的差距。既然少昊时代已经有了以汉语汉字表达的二十八宿,那么,距离少昊只有300年时间的天皇时代有一个古越语版的二十八宿应该也是正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