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吉利到奔馳,李書福的造車夢

摘要:李書福如何拿到進入國際市場的入場券

從吉利到奔馳,李書福的造車夢

撰文|張銀銀

最近吉利、李書福頻頻登上頭條。3月1日,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在北京成立,首批聯合共建方就包括吉利等在內的21家企業和科研機構。

一年一度重要的大會正式召開,今年是李書福第一次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據媒體報道,李書福帶來了兩項議案,其中一項是關於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液態陽光經濟”推進甲醇汽車市場化》。

而不久前吉利成為了奔馳母公司戴姆勒的單一大股東。據悉,正是因為電動車業務的合作意向主導了吉利和德國第一大豪車生產商達成收購協議。

吉利謀劃成為世界汽車巨頭,搶佔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野心十分明顯。

而多次被奔馳拒絕的李書福是如何一步步實現他的汽車夢的呢?

從吉利到奔馳,李書福的造車夢

1、吉利花90億美元成為奔馳母公司戴姆勒的單一大股東,底氣何在?

花90億美元,吉利成為奔馳母公司戴姆勒的單一大股東,李書福的造車夢從來都是價格不菲的。

8年前,吉利以18億美元收購沃爾沃汽車100%股權及相關資產。當時,引起了各方質疑:一家中國民企,能吃得下一家世界知名的汽車巨頭?

連李書福自己都戲稱這場收購行為是“農村小夥迎娶國際巨星”。此處90億美元收購奔馳母公司戴姆勒股份公司質疑聲反倒減少了一些。

戴姆勒新聞發言人就表示:“李書福信任戴姆勒的創新能力、戰略和發展潛力,我們很高興迎來李書福這位長期投資者,戴姆勒瞭解並且尊重這位中國企業家的卓越能力和前瞻思維。”

早在2006年,李書福就瞄準了奔馳汽車的時尚車型Smart。但彼時李書福和他的吉利還難以入奔馳的眼,自然對方也提出了讓李書福難以接受的苛刻條件。

但李書福並沒有放棄與奔馳合作乃至收購的夢想。收購沃爾沃的成功經驗和沃爾沃現在的市場表現,正是如今戴姆勒信任李書福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8年,沃爾沃出現了15億美元的鉅額虧損。兩年後,吉利收購了沃爾沃。

7年後,根據沃爾沃汽車集團公佈的2017年財報顯示,沃爾沃在2017全球銷量再創新高,總銷量為571577輛,同比增長7%;在吉利控股下,中國地區銷量也不斷攀升,共售出114410輛,同比增長25.8%。

沃爾沃汽車2017年盈利達到141億瑞典克朗,同比增長27.7%,創新了紀錄;全年總收入達466.58億瑞典克朗,漲幅為20.6%。

從吉利到奔馳,李書福的造車夢

2、李書福的造車夢走向國際市場,“捷徑”何在?

李書福的造車夢,不侷限於國內市場,其實他早就瞄準了國際市場。但如何拿到進入國際市場的入場券,“捷徑”恐怕就只有買買買了——買了,吸收技術,藉助品牌效應,打通全球供應鏈 。

早在2005年,吉利與韓國大宇株式會社等諸多世界公司聯合開發自由艦,裝備吉利自主研發的自動變速箱。

而2009年,吉利汽車還收購了全球第二大自動變速箱生產商—澳大利亞的DSI公司,提升了自身在變速箱技術上的競爭力。

打造豪車品牌難,還得靠買——2010年,收購瑞典沃爾沃汽車。吉利獲得沃爾沃技術、市場、品牌、全球供應鏈整合方面的能力。

2017年,拿下馬來西亞寶騰和路特斯汽車股權,並一舉收購沃爾沃集團8.2%的股權。同年,收購美國飛行汽車Terrafugia的全部業務及資產。

2018年,二級市場收購奔馳母公司收購戴姆勒股份公司9.69%的股份。

據路透社和德國《圖片報》報道,吉利這一舉動是想得到戴姆勒的電動車電池技術,並與戴姆勒建立電動車合資企業或是形成戰略同盟,以對抗蘋果、谷歌和亞馬遜,合作將在自動駕駛和網聯汽車上展開。

新能源汽車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前佈局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