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市場三種症狀不可混爲一談

郵票市場三種症狀不可混為一談,否則會欲蓋彌彰,辨明不清其實質而誤導他人。

第一種症狀,郵票發行的問題。郵票發行突出的矛盾是什麼?就是市場供需矛盾與定價問題。

郵票發行量大需求少,便造成嚴重積壓過剩,對市場形成巨大沖擊。接下來,倘若仍然用縮量的辦法來彌補現狀,肯定難以奏效。九十年代由於郵票大幅擴容至今還留下很大隱患,郵政欠債太多,如果不來一個了結,再也經不起折騰。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無論新郵發行多少,應當做到過發行期銷燬,做不到這一點,談量毫無意義。解決好這一問題,其次就是新郵上市定價不能瞎開,溢價太高。從新郵普遍上市溢價太高,到持續陰跌以致深幅打折,有的投資者覺得撿到大便宜,其實不然。新郵普遍打折是影響市場低迷的一個重要原因,試想,市場長時間不好,個人投資怎會好?本輪低迷以往投資單票、套票的應感受很深。

第二種症狀,我們有的投資者,由於郵票投資失敗,從不從自身上找原因,不是罵郵政,就是抱怨市場。就說郵票發行量減少吧,倘若中郵集團將郵票發行量一減再減,到一定程度,亦難避免某一時段引發狂炒暴炒。不要說郵票,國內市場投機之風甚濃,用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來形容投機狂熱並不過份。郵人普遍還有一個致命點,喜愛盲目跟風追漲高價,而對底部廉價卻表現麻木。比方說一個品種,價格在10元時有一階段市場反應十分冷淡,可當一開炒到20、30元有些人便急著去追,唯恐自己買不到。瘋狂投機也好,追高被套亦罷,最終虧了,把怨氣撒到郵票發行方,撒向市場,責怪他人,又佔何理?

第三種症狀,郵票市場2015年不管怎樣來看待,它是一次大行情,按照以往市場規律,大漲便會大跌。這種跌是長時間累積大量融資撤退的結果,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倘若市場重新融資,需要漫長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即使是中郵集團在市場處於壟斷地位,它一時也無回天之力。也就是說,近三年哪怕郵票不增量發行,市場也會是如此好不了多少。郵票市場投資的週期性,並不代表它就此衰退下去,它需要以時間換空間,調養生息,凝聚動能,適時再度反轉向好。市場就是市場,並非人為要將它唱空唱衰它就會趴下去。相反,行情會在人們普遍失去信心,會折磨的使越來越多的人難以堅持下去的時候,它突然始料不及而來。

郵票市場三種症狀不可混為一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