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雲青:補兩洞1萬塊,織補母子靠的是精益求精

吴云青:补两洞1万块,织补母子靠的是精益求精

王素珍

吴云青:补两洞1万块,织补母子靠的是精益求精

董懷利

媒體報道杭州一對做織補活兒的母子王素珍和董懷利,最近飛往青島“出差”,有人付1萬元請他們修補一輛奔馳敞篷車車篷上的兩個洞。這對母子是織補業內名人,平時補普通衣物也補國際大牌,還補包包、沙發、車篷等各種面料,有車主千里迢迢從外地趕來,把豪車開到他們小區門口,等著他們修補。母子倆靠這手藝已經在杭州買了房。

同樣是織補匠,為啥王素珍母子就這麼牛?新聞附了一張照片,是奔馳車主之前找人修補的車篷和王素珍母子修補的效果比較,差距確實很大。這對母子的織補手法類似《紅樓夢》裡晴雯補雀金裘,研究過布料紋路之後,根據本來的經緯線一根根來回補上去。說實話,這種手法也不是什麼不傳之秘,難是難在精細,肯下苦功。

或許有人要說,要是給我這麼高的報酬,我也肯下這功夫。可是,機會哪裡是天上掉下來的呢?王素珍母子是先有認真對待普通衣物的織補活兒,靠專業水平和態度慢慢積攢下名聲,然後才有織補大牌衣物、豪車車篷的“高級”工作機會主動找上門來。假如一開始面對普通活計時沒有精益求精的意識,也就走不到今天這一步。

今年4月,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把專業精神獎頒給了茶水阿姐楊容蓮。楊容蓮入行30年,負責在劇組端茶倒水發盒飯,她能幾十年如一日地隨叫隨到,晨昏顛倒,任勞任怨,還能記住劇組所有人的名字和口味,媒體評論說,“一件事做到極致,便可謂專業”,這句話也可以用在王素珍母子身上。

端茶倒水,做織補活兒,在外人看來不是什麼難事,至少入行的門檻不高。但楊容蓮、王素珍們用事實證明,這些行業也存在“金字塔結構”,即使“底邊”非常寬,“頂端”上也有人在;身處再平凡的行業、崗位,也有不甘平庸的權利,只要精心、細心、耐心,就有機會煥發工匠精神的可敬光輝。《莊子·達生》講一位木匠梓慶,做的木架子精巧如鬼神所造,魯侯問他“何術以為焉”,梓慶說自己沒什麼“術”,只是做工時一門心思、全神貫注,觀察各種木料再選擇最合適的而已。寥寥數語,描繪出古來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嚮往。

在任何行業做出“名堂”,或有不同的途徑和動力。有人掌握了創新的能力,有人心存責無旁貸的擔當,還有人捱過旁人吃不消的辛苦,把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堅持多年。可以說,無論有沒有天賦加持、福緣眷顧,總能找到一條通往“金字塔”更高層的路。於個人而言,這是人生“進階”的標準路徑;這樣的勞動者多了,如此對待工作的態度和方式傳承下來、形成風氣,國家才能從人口大國變為人才強國。

王素珍母子的故事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兒子董懷利,這個90後小夥子是主動入織補這一行的,他既深知這一行的苦,又不“嫌棄”這一行的平凡,還能繼承母親達到的專業水平和敬業態度,有這樣的年輕人,足證工匠精神後繼有人,未來可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美好的願景,在這則記述普通人故事的報道中,也能看到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