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區;扶貧路上的「夫妻檔」

為做好脫貧攻堅工作,2015年,我市選派了699名優秀幹部到貧困村任第一書記。第一書記們因村施策制定個性化幫扶方案,抓發展、拔窮根,成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心骨。在紮根貧困村的扶貧隊伍中,朱傑與劉秀梅是巴州區唯一的一對“夫妻檔”。

2015年8月,朱傑由巴州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推薦,安排到棗林鎮靈山村擔任第一書記。2017年4月,他妻子劉秀梅也被組織從區總工會派駐到迴風街道辦事處白鶴山村(非貧困村)任第一書記。就這樣,他們倆攜手走上了脫貧攻堅之路。回首近三年的第一書記工作,朱傑說,既有村裡發生的鉅變、村民快速增收帶來的喜悅與欣慰,也有不為人知的艱辛與苦澀。

扶貧還得先扶志 黨建引領強化一線

四年前,朱傑來到平均海拔1200米、幅員面積5.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86畝的棗林鎮靈山村,這裡是典型的高山旱梁貧困村。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共198戶611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5戶296人。面對組織的信任、百姓的期盼,脫貧幫扶抓什麼?怎麼抓?他悟出了自己的道道。

“我剛去的時候村‘兩委’成員年齡老化,村上辦公條件差,連臺電腦都沒有,於是我決定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作為首要任務來抓。”2015年8月,朱傑到村報到的第二天,他召集村“兩委”幹部、黨員、社長、部分村民代表召開精準扶貧座談會,問計於民、問需於民,當即修訂脫貧致富規劃、調整產業發展項目,併成立了以第一書記為組長的靈山村脫貧攻堅領導小組。“他這個人很活躍。”村主任吳三禮告訴記者,“朱書記一到村裡首先就抓住了黨建這個關鍵點不放,一下子就把全村事務全拎起來了。我們以前總覺得群眾思想覺悟不高,做事得不到支持,工作推進很不理想,沒想到朱書記開幾個會就全解決了!”就這樣,靈山村從剛開始召集不齊黨員開會,到健全的“三會一課”黨組織生活,再到在項目現場開協調會,又到現在可以隨時隨地群策群議開小會,村裡的雜音漸漸少了,黨員群眾的心氣高了,工作推動更順暢了。

走訪摸底是基礎 夫唱婦隨齊進步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劉秀梅所在的白鶴山村。白鶴山村位於海拔800多米的白鶴山半山腰,距巴城16公里,幅員面積3.8平方公里,確定建檔立卡貧困戶57戶177人。

2017年4月,劉秀梅在丈夫的支持下,主動申請到白鶴山村任第一書記。從此以後,劉秀梅脫掉職業裝、換上運動服,脫掉高跟鞋、換上運動鞋,開始了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

來到白鶴山村,劉秀梅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村委會連套像樣的桌子板凳都沒有,到處是灰塵,雜亂無章。村委會尚且如此,村內的髒亂差情況可想而知:村裡沒有下水道,只有旱廁,沒有路燈,一到晚上就黑燈瞎火的,遇到下雨天就更是泥濘難走。劉秀梅的心涼了半截,回家就找丈夫哭訴。誰知,朱傑不僅沒有安慰,反而嚴肅地說道:村裡的現實情況就是這樣,體現你第一書記能力的時候到了!你要發揮你最大的潛力改變這種情況。扶貧,說大了是政治任務,說小了是做善心事、積德事。

於是,劉秀梅默默地告訴自己,要抓住這次鍛鍊的機會,堅守崗位,務實重幹,做出實實在在的成績。她挨家挨戶走訪調研,聽取老百姓的真實呼聲,掌握群眾的真正需求,摸查村裡基礎設施、人口比例等真實情況。“過去這一年,妻子常拉著我到村裡開展政策宣講;每隔幾天回到家中,兩個第一書記就開起工作交流會。”通過交流,他們尋找到更多更好的工作方法,也讓之前在事業上沒有交集的他們認識了不一樣的對方,感情愈加深厚。遇到困惑相互交流,有了經驗互相分享,夫妻倆在扶貧路上互相鼓勵、互相扶持著。

招引企業抓項目 把勁使到百姓心坎上

“進村以後,通過摸排走訪,我發現靈山村貧困不是因為農戶懶惰,也不是沒有資源,而是因為沒有形成規模化效益化的產業。”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朱傑的思路是因地制宜實施產業扶貧,發動各方力量做“大蛋糕”。

2015年以來,朱傑通過走訪本村成功人士、拜訪中小企業,邀請回鄉創業等方式,成功簽約了本鄉四位成功人士回鄉創業和三個企業進村投資發展協議,形成了靈山村社社有產業、戶戶有項目的“六園一帶一中心”產業圈。這“六園一帶一中心”朱傑如數家珍,一社靈山印象休閒苑和葡萄園,二社桃子園、道地藥材園、水產、蛋雞養殖;三社李子園;4社花椒園和黃羊養殖……

除了招進來、留得住,朱傑還幫助項目活得好。2015年10月,朱傑瞭解到本村有位在外務工的村民吳三江在養殖方面是個能手,於是通過電話、微信給吳三江做思想工作,鼓勵他回家搞蛋雞養殖。2016年年初,吳三江在村裡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養雞場。2016年9月的一個晚上,朱傑正在村部整理扶貧資料,突然接到吳三江的電話:“書記,雞提前產蛋了,屋裡雞蛋堆成山,我這銷路還沒打開,這可怎麼是好?”為打開銷路,朱傑一方面動員機關幹部和單位伙食團按市場價購買,另一方面跑到巴城各大超市和蛋糕店尋求訂單。在朱傑的幫助下,吳三江的養雞場與巴中明匯超市簽訂了長期供蛋合同,解決了雞蛋銷路。

“他這個人很實在。”吳三禮說,“朱書記執行力特別強,只要是第一書記職責範圍內的要求,他都能堅決貫徹落實,不搞虛活,大到脫貧攻堅產業項目,小到幫扶工作日誌,都是一絲不苟。”為靈山村修路爭取資金,朱傑在市區兩級不停奔波,為發展養殖產業他沒日沒夜上農戶家做工作拆遷平地,為安排貧困戶就業他和老闆反覆溝通,為監管村級道路質量他頂風冒雨……回到宿舍,為按規定完成第一書記工作彙報時常忙到凌晨。

夫妻攜手助脫貧 家人充當堅實後盾

駐村幫扶,苦樂相伴,夫妻倆覺得最對不住的就是家人。劉秀梅說,家裡兩位老人已經70多歲,小兒子還不滿3歲,現在兩個人又都要長期駐村,家庭和孩子實在是缺人照管。不過作為婆婆的一番話打消了她的顧慮:“孩子,我們都是過苦日子過來的,現在老百姓有脫貧的好政策,你們倆作為黨員幹部,能當第一書記幫貧困戶脫貧,這是積德積福的好事。我們的身體還可以,家庭這邊你就放心,親戚朋友都會幫忙照顧,你父親是個基層幹部,我也是一名共產黨員,我們永遠支持你們!”從此,朱傑和劉秀梅就放心走上了脫貧攻堅之路,朋友笑稱他們為“夫妻第一書記”。

2017年11月,靈山村迎來市級脫貧驗收,當時朱傑全身心投入工作中,連續20天沒有回家。脫貧驗收結束,他給母親打電話,這才知道前段時間父親突發心臟病做完手術,正在醫院修養。“那段時間忙得暈頭轉向,我根本沒有時間顧家裡,再加上父親有心隱瞞,我真的完全不知道父親住院的事。當我趕到醫院,看到父親插著管子,瘦了一圈,我就泣不成聲了!”朱傑說,脫貧攻堅再苦再累,他也沒有哭過,可是對家人的疏忽和愧疚那一刻讓他覺得無比難過,眼淚完全不受控制地流了出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靈山村於2017年1月被評為“四川省旅遊扶貧示範村”和“四好村”,2017年9月成功退出了貧困村序列。2018年6月靈山村接受脫貧摘帽國家檢查驗收組專家綜合評估,得到一致好評。

(四川在線巴中頻道新聞熱線:0827-5188332 官方微信:巴中輿論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