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土曼的故事(想了解新疆軍墾歷史的人仔細看看)

坎土曼的故事(想了解新疆軍墾歷史的人仔細看看)

新疆人使用的坎土曼

新疆特有的農具坎土曼,這個比鋤頭還要雄闊的鐵傢伙,雖然其貌不揚,但是第一代兵團人用它在當時幾乎稱得上“人類禁區”的環境下,開墾出了萬頃良田。如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下屬的阿拉爾市面積3927平方公里,人口20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下屬的圖木舒克市,面積1927平方公里,人口16萬。

坎土曼的故事(想了解新疆軍墾歷史的人仔細看看)

圖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1960年初進入塔里木盆地開荒。

前幾天,女兒問母親:“奶奶,你的青春是什麼?”白髮蒼蒼的母親停下手中的針線活,笑著說:“我的青春啊,就是揮舞著的坎土曼,就是吱吱扭扭作響的獨輪車……”回憶那激情燃燒的歲月。每一個兵團人都記憶深刻。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下屬的鐵門關市,面積742平方公里,人口6萬。

就是在這片沉睡了千年的亙古荒原上,母親用坎土曼揮舞出了一片片生機盎然的綠洲,父親用獨輪車推出了五穀豐登的喜悅,也推出了一個個現代化的城鎮……如今,阿拉爾市是新疆塔里木盆地最美麗的綠洲城市。

坎土曼的故事(想了解新疆軍墾歷史的人仔細看看)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青年職工

家裡有一張拍攝於60年前的老照片,照片上的母親肩扛著坎土曼,像一株蓬勃的向日葵站在一望無際的田野裡,笑容燦爛,堅毅的姿態就像戰士手中緊握著鋼槍一樣,充滿了自豪和激情。

農田基本建設隊伍採取軍事化管理方式,集體吃住,集體行走,集體勞動。每天早上集合點名,排隊上工,晚上集合講評當天勞動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個人活動的時間不多。一般男職工一回營房便打水打飯,吃完稍事休息就到集合的時間了。而養育孩子的婦女就顯得格外緊張,常常一隻手抱著孩子餵奶,另一隻手拿著筷子吃飯,沒等吃完,集合的哨子就吹響了。

農田基本建設隊伍常常搬家。因為一項工程完成,就必須遷移地址,到另一項工程的近處居住。每到一地,就要搭起帳篷,挖起地窩子,或就近借住民房,壘灶燒火,升起炊煙。有時又遇到工地較遠的情況,最遠處有10 千米,這就苦了勞累的雙腿。在經過一天的繁重勞作之後,還要進行一陣急行軍方能返回住處。

農田基本建設同樣面臨嚴峻的自然氣候的挑戰。夏季驕陽似火,戈壁灘氣溫上升至30多攝氏度,人們背腹烤得發乾發燥,熱得透不過氣來;冬季又是冰天雪地,氣溫驟降到零下30攝氏多度,人們凍得鼻青臉腫,手持鐵鎬一刨一個白痕,凍土層挖也挖不動。就這樣,一年365 天,幾乎天天上班,日日都超額完成任務。在會戰的596天裡,工程支隊人均工效為130.4%,冬季完成凍土5.5立方米,夏季完成10.4立方米。

母親難忘坎土曼,是因為坎土曼承載著她生命中那段最明媚的時光,那是屬於母親的“黃金時代”。如今,我們的勞動工具早已今非昔比——輕鬆自在的自動化滴灌系統,在田野上馳騁的大馬力拖拉機,泥土翻飛,肥沃的土地在拖拉機的歡叫聲中變得蓬鬆而平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