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河驕子李佐民

沽河骄子李佐民

沽河驕子李佐民

李佐民,原名天佑,又名拙民,出生于山東省萊陽縣大沽河畔的李格莊村(現屬萊西市)。幼年父母去世,與兄嫂相依為命。全家七口人,種著10畝地。由於軍閥連年混戰,土豪橫行鄉里,苛捐雜稅繁重,一家人累死累活,還是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苦日子。困苦的生活和嚴酷的社會現實,使他自小就秉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

校園鬥爭

17歲那年,李佐民考入萊陽中學。在校期間,他不但學習成績優良,而且足智多謀,見義勇為,成為萊中學生反封建反舊官府的帶頭人。1930年春,校長修仁庵依仗國民黨官府的支持,橫行一時,竟然貪汙教師的空額薪金,造成教員一直缺額,影響了正常教學。學生們獲悉後,無不義憤填膺,自發組織起“學生自治會”,掀起了反對校長貪汙肥私的學潮。佐民是組織這次鬥爭的領導人之一。鬥爭發起階段,他到各班級揭露校長的貪汙事實,慷慨直言,激起了同學們高昂的鬥志。同學們齊湧學校伙房,把存放的松木棒子一搶而空,列隊在校園中示威遊行,要校長交待貪汙事實,向“學生自治會”承認錯誤。校長見勢不妙,畏罪潛逃,學校陷入了混亂局面。“學生自治會”一面維持學校秩序,開展自學,邀請教師正常授課;一面研究鬥爭策略,爭取校長的侄子加入到鬥爭的行列形成有利的局勢。為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學生自治會”的領導分成校內、校外和到縣府請願三個組,分頭行動,相互呼應,以期最終粉碎反動派的造謠誣衊和鎮壓企圖。佐民自告奮勇,擔任了到縣府請願組的領導人。在縣府,他慷慨陳詞,據理力爭,逼得縣長楊酉桂無言以對,不得不停止其向學校派駐警察維持治安的行動,承認“學生自治會”是合法的。鬥爭迫使校長辭職,取得了勝利。

1931年秋,九一八事變爆發,全國學生掀起了反日救國高潮。萊陽中學“學生自治會”也組織發起了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全校愛國師生分兵五路,走遍了萊陽全縣公私立完全小學四十餘處,向廣大師生和人民群眾進行了一次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宣傳教育。在這次宣傳教育活動中,佐民起了領導作用。

1932年秋,佐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山東第一師範(濟南)。在校中,早期共產黨人王盡美、鄧恩銘建立山東黨組織、開展革命鬥爭的事蹟,強烈地吸引和教育著進入青年時代的李佐民。他組織同學成立起學生讀書會(抗日救國會),積極閱讀馬列書籍,調查社會動態,會員的政治思想有了很大進步。同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吞東北三省後,又出兵侵佔上海,發動了一二八事變,迫使國民黨政府簽訂了《淞滬協定》。1933年日本帝國主義出兵侵佔熱河,迫使國民黨政府又簽訂了《塘沽協定》。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和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及賣國妥協行為再次激起全國人民的抗日救國熱潮。山東第一師範舉行了總罷課,全體師生走上街頭遊行示威,佐民走在隊伍的前列。當遊行隊伍走到趵突泉時,一群政府軍警前來阻止。佐民走上前去,據理力爭:“你們是哪國人?”答:“中國人。”“中國人為什麼不準反對帝國主義?”答:“長官命令。”“長官當賣國賊,你們也甘心當賣國賊嗎?”軍警們無言以對。遊行隊伍齊聲高喊:“打倒賣國賊!”、“打倒漢奸走狗!”軍警們躲躲閃閃地溜走了。1934年,佐民因在鬥爭中表現勇敢,革命意志堅定,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以教救亡

1935年夏,23歲的李佐民以該期畢業生第三名的優異成績,離開了山東第一師範,來到了青島薛家島完全小學,擔任校長。臨行時,他寫下了效法前輩、投身革命的詩句:“楷模王瑞俊,為民主浮沉。同出山師門,吾要步後塵。”

此時適值中共萊陽地方黨組織遭到極大破壞。國民黨軍閥韓復榘派了一個師的兵力到萊陽一帶,對黨領導的抗日救國力量進行血腥圍剿、鎮壓,萊陽地下黨員莊國瑞、戰倬雲遭到通緝追捕,先後來到薛家島小學化名避難。佐民與他們同舟共濟,開展工作,並與東北流亡學生牛紹文等人,共同開闢該地區的地下抗日救國活動。他們以“青島抗日先鋒隊”的名義,多次編印散發抗日傳單,傳單內容言辭懇切,富有感召力。1935年12月12日深夜,佐民和愛國師生,冒著生命危險,頂著凜冽的寒風,進入青島市區,把一批批的傳單散發、張貼到車站、碼頭、街巷……他們的宣傳活動,對廣大青島市民起了很大的鼓舞、激勵、教育作用。反動當局心驚膽戰,到處搜捕他們。由於佐民組織嚴密,指揮得當,加之群眾掩護,一次又一次地避開了反動當局的抓捕行動。

棄教從戎

1937年七七事變後,佐民根據黨的“脫掉長衫到游擊隊去”的指示,毅然棄教從戎,回到家鄉組織抗日武裝鬥爭。為秘密開展革命活動,佐民與牛紹文一起到本村完小任小學教員。在合法身份的掩護下,佐民與其他地下黨員一起,奔走於萊陽西北地區,在日莊周圍建立了以小學教員和進步青年為主體的民先組織,佐民與牛紹文從日莊完小搞到了一臺油印機。白天,由牛紹文刻寫蠟紙;晚上,佐民在妻子劉天香的幫助下,油印傳單,常常印刷到深夜,有時甚至通宵達旦。佐民的妻子劉天香,對佐民的革命行動積極支持,對來往於家中的地下黨員十分熱情,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好嫂嫂”、“好當家的”。1938年1月,民先萊陽縣隊部成立後,佐民與侯林翼共同組織宣傳隊,奔赴全縣各地,深入進行抗日救國宣傳,發動民眾抗戰,吸收進步青年參加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九大隊;為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佐民親自找到國民黨西北鄉鄉校,作劉東陽、高裴卿等幾個鄉校校長的工作,使他們承認民先抗日的合法活動,並保持聯繫,互通情報,形成抗日同盟。在此期間,佐民和牛紹文等聯絡了16名抗日積極分子,從地主惡霸手中奪槍8支,商定拉起武裝隊伍,開展抗日遊擊戰爭。1月27日(農曆臘月二十六日),佐民請兄長李天賜買來兩個氈帽頭、兩條褡包腰帶,和牛紹文化裝後就跑出去拉隊伍。臨行前,佐民撫摸著兩個孩子的頭說:“這一去,就再不能回家了!”表明了自己拋家舍業一心幹革命的堅強決心。二人跑了一宿,因人員沒集合齊,隊伍沒拉成。第二天上午九點多鐘又回了家。他並沒有灰心,繼續外出做組織發動工作,年三十晚上將近子夜才回到家。經過積極籌備,正月初五,終於拉起了隊伍,從此以後,離開了家鄉,投身於抗日救國的偉大事業之中。

英勇戰鬥

1938年6月,萊陽國民黨反動派製造了震驚膠東的“南嵐事件”,國共統戰關係遭破壞,抗日環境惡化。黨組織派李佐民到駐黃縣的山東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總部,後被分配到駐掖縣的三支隊任總務科長。9月,膠東抗日部隊改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五支隊,佐民調任五支隊第二十一旅政治部民運科長。在此期間,他勤懇工作,努力學習,被評為學習模範。11月,駐守平度的日偽軍劉桂堂(黑七)、張步雲部,進犯平、掖邊區根據地,與我軍在此展開激戰。佐民帶領其他同志奔赴戰場,開展宣傳鼓動工作,贏得了戰役的勝利。1939年1月,作民被調到五支隊政治部任幹部教導隊政委。3月,五支隊在蓬、黃、掖沿海地區設立海防指揮部,佐民出任政治委員,他堅定地執行膠東區黨委的指示,對部隊建設和海防工作做出了貢獻。5月,五支隊與駐萊陽的國民黨暫編第十二師師長趙保原達成協議,成立魯東抗日聯軍,並在萊陽城設聯軍指揮部。佐民在調任五支隊六十二團政委後又轉任駐聯軍指揮部政治部副主任。佐民在工作中,堅決執行黨的指示、決議,堅持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同國民黨反動派的妥協投降製造磨擦的反動政策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對第二次萊陽國共統一戰線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10月,趙保原部有意製造磨擦,至11月上旬合作破裂,聯軍解體。同年冬,八路軍五支隊萊招邊防指揮部成立,佐民調任邊防指揮部政治特派員,先後率領部隊狠狠打擊了棲霞縣艾山湯等地的日偽據點,迫使趙保原部不敢貿然進犯萊招邊區一帶。在保衛邊防的同時,佐民還配合地方政府開展鋤奸懲霸工作。萊陽有個土惡霸,作惡多端又十分狡猾,地方武裝大隊幾次派人都捉不到他。佐民決定智取。他寫了封信,和幾個隊員化裝成國民黨士兵,持信到惡霸家,說是有縣長親筆信,必須面呈。土惡霸聽說縣長來信,連忙出面迎接,隊員們不費一槍一彈,輕易將其除掉,震懾了地方惡霸勢力。

壯烈犧牲

1940年春,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我膠東軍民的抗戰形勢十分嚴峻。3月9日,駐掖縣、招遠的敵偽軍千餘人向招萊邊區的招遠霞塢一帶八路軍主力部隊進行偷襲。我主力部隊及時轉移到畢郭以東的丘陵地帶。接著,發現國民黨暫編十二師趙保原部鄧、黃二團,糾合國民黨頑固派萊陽保安團葛子明部數千人向窯山襲來。此時,佐民所在的萊招邊防指揮部率領地方武裝在夏甸以南隱蔽待命。14日中午12點,窯山戰役打響了,戰鬥非常激烈。竄來霞塢的敵偽軍坐山觀戰,未敢輕舉妄動。這樣,趙保原的部隊反受我軍夾擊,損失嚴重。為保全實力,趙部頑軍向西逃竄。在夏甸以南隱蔽待命的萊招邊防指揮部受命截擊敵人。突圍的頑軍來勢兇猛。為避免與火力上佔優勢的頑軍正面交鋒,佐民召集有關人員研究了戰鬥行動,決定部隊主力暫時向西邊山區且戰且退;他帶領警衛連迂迴至側翼,尋機側擊逃竄之敵。戰鬥中,一顆罪惡的子彈擊中了佐民的頭部。同志們見政委倒下了,立即把他攙扶起來後向後撤,但李佐民卻說:“我不行了,你們不要管我!”說罷,停止了呼吸。戰士們見政委犧牲了,含淚高呼:“狠狠地打!為政委報仇!”他們像猛虎一樣撲向敵人,最終將敵人擊退,奪取了反掃蕩的勝利。

戰後,膠東區黨委和五支隊司令部為李佐民烈士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將李佐民的遺體安葬於窯山北面的矯家窪村(屬招遠縣),新中國成立後,移葬於萊西縣望城革命烈士陵園,刻石立碑,永作紀念。(作者:中共萊陽市委黨史研究室 楊海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