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這兩天,我覺得自己一出門就成了“鹽系少女”,不是春夏周冬雨蒼井優那種恬淡又靈氣的“鹽”,而是被熱浪逼出一身汗,感覺皮膚能析出一層薄薄鹽粒的“鹽”。

“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中國幾大火爐城市榜單裡,沒有北京,但是並不妨礙它每年夏天早早就勇攀高溫的積極性。在直逼40℃的氣溫下,空調和冰箱就是我的續命法寶,去外面吃飯,口味好不好已經不是第一要義,冷氣開得足才是我選擇它的理由。

過去沒有空調,人們就坐在陰涼處不停扇動手裡的蒲扇,或者直接衝個涼水澡,從頭爽到腳。可是跟暑氣作鬥爭,不吃口涼的怎麼都不算贏,舊時雖然沒有冰箱冷櫃,老百姓們照樣琢磨出了不少消暑冷食,給北京難捱的苦夏增添了不少情趣。

雪花酪

“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降暑,最立竿見影的辦法就是吃冰飲,涼氣從喉而入,直貫臟腑,彷彿在身體裡凝成一張冰盾,暑氣一時半會兒攻不進來,比吹空調獲得的涼爽直接得多。古人也這麼認為,所以不惜成本開採天然冰塊,再放到專門的冰窖裡儲存,夏天取出來製成各式各樣的冷飲食用。

“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什剎海被開鑿出來的冰塊

過去,吃冰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兒,費時費力開採出來的冰塊只有宮廷裡的貴人才能享用。夏朝往後,就有了分冰、賜冰飲的儀式,《歲時雜記》中記載:“京師三伏唯史官賜冰,百司休務而已。自初伏日為始,每日賜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宮廷裡吃得上冰飲的人越來越多,吃食的花樣也越來越豐富,《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的數種消暑小吃裡,有一種叫“雪泡豆兒水”,其實就是我們現在喝的綠豆湯。

到了明清,除了宮廷專用的冰窖,還有一些商用冰窖供老百姓購冰。京城內賣消暑小吃的攤販逐漸多了起來,雪花酪大約也是在這個時間出現。

“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清朝時期京城內設有多處儲存冰塊的冰窖,圖中是恭儉冰窖

雪花酪,“雪花”形容冰的形態,“酪”說的是口感。製作雪花酪需要藉助特殊的工具,直徑不同的一大一小兩個桶疊放,小的是鐵質,大的是木質,在兩個桶之間放滿碎冰。雪花酪是現買現做的,客人下了單,老闆便往小一點兒的鐵桶裡倒水,有些還會在水裡摻糖精、香精之類的調出各種味道。鐵桶外圍纏了一圈皮帶,製作雪花酪的時候要反覆拉扯皮帶,讓鐵桶快速轉動,利用旋轉產生的慣性,讓水緊貼桶壁。鐵桶冰涼,碰到桶壁的薄薄一層水極易結成冰,小販要眼疾手快地趕在結冰之前用小竹片把冰層刮下,刮下來的冰層將凝未凝,澆上果子乾、酸梅湯等酸甜可口的甜食,邊吃邊嚼,碎冰嘎嘣響,果肉甜糯香,一碗下肚,張嘴呼出的氣兒都透著絲絲涼意。

“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過去製作雪花酪的桶

雪花酪讓我想到近些年比較火的一款冷飲,叫做炒酸奶。整個製作過程也是在一張鐵皮上完成,鐵皮下面墊著冰塊,雖然不需要轉動,但是其中奪人眼球的點似乎和雪花酪相通,利用低溫讓流質的酸奶凝固,在鐵皮上抹成薄薄一層,再及時颳起,最後用各種果醬當點綴。食物日新月異,舊時的很多小吃如今都難尋蹤跡,但是前人的一些智慧卻在潛移默化中流傳下來,難能可貴。

冰碗

“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清末之後什剎海荷花市場,是老北京人的避暑勝地,不是因為那裡可以遮陰避日,而是沿岸有一溜排賣消暑小吃的攤鋪,其中最受擁躉的是“冰碗”。《天橋雜詠》裡有詩稱讚冰碗的消暑功效:“六月炎威暑氣蒸,擎來一碗水晶冰。碧荷襯出清新果,頓覺清涼五內生。”

“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冰碗”曾是什剎海荷花市場的特色消夏小吃

我沒吃過冰碗,我問身邊的80後北京朋友,他們也只在長輩那裡聽說過。冰碗之所以會成為荷花市場的應季“特產”,跟製作它的原料不無關係。每逢盛夏,什剎海里接天蓮葉,一派盛況,岸上小販的攤頭比水裡更熱鬧,蓮藕、蓮蓬、菱角、芡實,各種時令“河鮮”水靈搖曳,遇上買主,小販就取一張碧綠舒展的荷葉,做成碗託,在碗底墊上碎冰,各種河鮮鋪在冰面,最後撒上白糖,一碗與什剎海盛景相映成趣的冰碗就做好了。

“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冰碗是荷花市場的應季“特產”,冰碗時令食材

比冰碗更“豪華”的叫做冰盤,也有人叫它“大冰碗”,使用的容器考究精美,內容除了蓮子菱角雞頭米嫩藕片之外,還有各種切成片兒的新鮮水果。過去什剎海荷花市場旁邊有個會賢堂飯莊,一到夏天生意非常興旺,客人們大都衝著店裡的“消夏大冰碗”而來。唐魯孫誇讚會賢堂大冰碗上的河鮮“細瀲透明,酥脆香甜”,尤其是藕片,“比起杭州西湖的蓮藕,猶有過之”。冰碗裡的雞頭米和鮮菱角如今在北方已經不多見,想吃的話得去南方。

舊時的冰碗,放到現在來看就是冰鎮一切。過去冰塊得來太費功夫,所以凡是冰鎮過的小吃身價都會漲一些,吃起來也平添了一種儀式感。現在有了冰箱,蘋果西瓜羊角蜜,想吃了隨時塞進冷藏室,雖然少了點切片擺盤的花頭,但是吃進肚子的清涼感是一樣的。

酸梅湯

“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過去一到伏天,暑氣霸道,老北京時興喝暑湯防暑降溫。暑湯花樣多,除了城內一些中藥鋪免費提供的消暑藥湯,更常見也更適口的是老百姓自己熬煮的綠豆湯、酸梅湯等。關於酸梅湯的做法,不少文人雅客們在文章中描述過,其原料無外乎烏梅、甘草、冰糖等。烏梅是煙燻後的青梅,散市上賣的烏梅品質良莠不齊,要想熬出的酸梅湯清冽甘醇沒有土澀味,最好去中藥鋪買。老北京的酸梅湯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會在酸梅湯離火之前加一點糖桂花進去。桂花香清雋,大熱天仰頭灌下一大碗酸甜醇釅的冰鎮酸梅湯,淡淡的花香會在舌根處打旋兒。

“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我自己在家也熬過酸梅湯。興致勃勃地跑去藥店買烏梅、甘草、山楂,對照從網上看來的配方,每種材料精確到克,頗有一種做化學實驗的風範。不知道哪個環節出了紕漏,最後喝到嘴裡的確像是化學藥劑,酸澀又古怪。

不惜工本買原料回去在廚房大動干戈的事兒,梁實秋先生也做過,他試圖還原的是信遠齋的酸梅湯,可惜始終難得其法,怎麼調試,味道總也不對。後來梁實秋先生跑去店裡問掌櫃“何以仿製不成”,掌櫃妙答:“請您過來喝,別自己費事了”,言下之意顯然是“秘方不可外傳”嘛。

“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信遠齋舊照

過去賣酸梅湯的鋪子,最受老北京人認可的有兩家,一家是甕洞的九龍齋,另一家是位於琉璃廠的信遠齋。信遠齋在寫美食的文人筆下出現頻率極高,並且幾乎都是毫不吝嗇的褒獎:徐霞村先生稱它是北平最好的酸梅湯(“北平的酸梅湯以琉璃廠信遠齋所售的最好”);唐魯孫在《北平的甜食》裡提到信遠齋的酸梅湯,說若是夏天從暴曬的室外進鋪子,“連喝好幾碗好像老喝不夠似的”;梁實秋就不用多說了,絕對是信遠齋的鐵粉,後來去了臺灣仍對他家酸梅湯“上口冰涼,酸甜適度,含在嘴裡如品純醪”的口感念念不忘,還盼著有人能將它“製成罐頭行銷各處”,好讓惦記那口酸甜的人解解饞。

“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如今北京到處都能買到信遠齋的酸梅湯,盛在口小肚圓的玻璃罐子裡,外地人若想嚐鮮,打開萬能的某寶也能如願。至於有沒有梁先生說的“冰糖多、梅汁稠、水少”“味濃而釅”“含在嘴裡如品純醪”,我覺得見仁見智吧。

果子乾

“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來京之前,我沒有吃過果子乾,初聞以為是果脯,後來在唐魯孫先生的文章裡讀到,才知道果子乾是用柿餅、杏幹、鮮藕片做成的一種去暑甜食,它“既不是液體,也不可能太稠,擱在冰櫃裡一鎮,到吃的時候,在浮頭兒上再切上兩片細白脆嫩的鮮藕”。柿餅甜潤,杏幹甘酸,新鮮的蓮藕清香爽嫩,看起來互不搭嘎的三種滋味,融合之後居然相輔相成,夏天吃到這種質樸的酸甜,胃口的精神氣兒瞬間就能被喚醒。

“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過去果子乾是遍佈街頭的消暑小吃,賣果子乾的攤頭通常也賣酸梅湯,小販們除了吆喝,還會藉助“冰盞兒”招徠食客。冰盞兒是一種銅製的碗狀響器,小販們單手託一對兒,一上一下,手指夾住兩個銅碗的碗邊,通過碗底互相敲擊發出清脆悅耳的花點。加了伴奏的吆喝傳到行人耳朵裡就是一種清涼的訊號,只要順著聲音找過去,就能暫時擺脫暑熱。

“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冰盞兒,過去賣果子乾、酸梅湯的小販都是一邊敲著冰盞兒一邊吆喝

製作果子乾的材料易得,方法也簡單明瞭,但想做得好吃,還需要付出更多耐心。王敦煌家裡的玉爺是個會吃會做的“吃主兒”,做得出各式各樣的老北京小吃,果子乾是其中之一。玉爺做果子乾十分嚴苛,首先選料上就不馬虎,“杏幹一片兒一片兒地挑,壞的、有蟲子的都不要”,柿餅要肉厚甜度高,山東菏澤耿莊出產的為好;選好的杏幹要泡幾水,滌去泥沙,柿餅去蒂之後逐個沖洗,再撕成小塊。這種精細程度一般小販做不到,耗費的時間和財力太高。

“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富華齋的果子乾

做好的果子乾質地稠厚,柿餅煮成了糊狀,碗裡只能見到絲絲縷縷的果肉纖維;杏幹倒是保住了肉身,不過吸收了不少糖分,吃起來酸得很溫柔;最後加入的藕片晶瑩剔透,浮在碗麵如一葉扁舟,我猜發明果子乾的人在食物美學上應該也有一定造詣,連一碗普通的市井小食都講究感官的呼應,好看又好吃。

“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雪花酪、冰碗這類冰食,早前因為衛生問題被迫消失,果子乾雖然不如從前普遍,但要是想吃,還是能在北京城裡找到,信遠齋的酸梅湯最經久不衰,深受老中青幾代人的喜愛。

古老的冰食對於80、90後來說可能有些陌生,他們記憶中的夏天是另一番模樣。

一大口的食友裡有個叫猴子的姑娘,標準的北京大妞兒,爽朗大氣。我跟她提起北京的去暑小吃,她想到的是家裡老人用蕎麥麵做的扒糕,裝在小碗裡冷卻成型,吃的時候直接用刀在碗裡劃成小塊,醬油醋辣椒麻醬往上一澆,拌勻了吃,冰爽滑韌,能當正餐也能做零食。

“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用蕎麥麵做的扒糕也是北京人喜歡的消暑小吃

到了夏天,綠豆湯是北京人家裡常備的消暑湯,過去一些工廠的食堂裡會免費提供給工人喝,北京城裡還專門設置了站點,給高溫作業下的公交車司機和環衛工人送冰鎮綠豆湯去去暑。

90年代之後,冰箱逐漸普及,市場上可供選擇的冷飲冰食也越來越多。北冰洋成了年輕一代的共同回憶,汽水袋淋雙棒兒小豆冰棍,埋在冰塊和棉被裡冷藏;女生們對瓷瓶酸奶情有獨鍾,原因不止是它細膩稠滑的口感,更吸引女孩兒們的是瓷瓶酸奶封口處的皮筋圈,收集起來系在一起,就是可以跳的長皮筋;首鋼的鹽汽水要自己提著保溫瓶去打,家長下班提回家依舊冰冰涼涼。

“鹽”系少女吃什麼消暑?

▲老北京瓷瓶酸奶,女生會收集瓷瓶封口處的皮筋圈兒

現在一到夏天,人們就忙不迭地把命交給空調冰箱,但是人類的智慧從來不會囿於這些冰冷的機器,不論是儲冰做冰碗,還是用井水泡瓜果,想要吃得涼快一點,辦法總是很多的。

文:大口君

圖:部分源自網絡

參考書籍:梁實秋《雅舍談吃》,唐魯孫《中國吃》,王敦煌《吃主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