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超市”,有钱却买不到东西,售货员很牛!


供销社,盛行于改革开放之前,它充满了经济规划的味道。事实上也就是现在的超市。

供销社内部都是杂七杂八的,比如衣服鞋帽、文具百货、烟酒副食等等。

图为供销社内部场景。通常有芦苇吊顶,吊扇以及白帜灯。还有盒子里捆绑货物的绳子。

供销社门外的青砖在当时很前卫。

图为六七十年代,供销社里的标语“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当时的供销社广告牌均为全国统一制作。

图中的柴油机配件的拼音是怎么回事呢?

六七十年代的算盘手相当厉害。

其实,在当时大多数人逛供销社也就是“逛”因为包里没钱。

供销社里的陈年旧货比较多,因为当时人们比较穷或者没有相关的票。

在有新鲜货物到货时,大家总是凑钱排队购买。

在有新鲜货物到货时,大家总是凑钱排队购买。

据说当时的女售货员一般都是有点关系的。有的语言刻薄,眼睛也很独到,一眼就能看出来谁是真正来买东西的。

在六七十年代,售货员每月拿24元钱,已经是高工资了。

在当时的民间顺口溜“听诊器方向盘,人事干部售货员”这些工作都是香饽饽。

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物件时刻提醒着我们,且行且珍惜,美好生活来得真心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