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名字的由來,您知道嗎?

白洋淀名字的由來,您知道嗎?

說起雄安新區,大家能想到的第一個地方是哪裡?小編敢說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白洋淀,白洋淀風景秀麗,景色宜人,被評定為國家AAAAA級景區,而白洋淀名字的由來又有多少人知道呢?下面就有小編帶大家走進白洋淀。

白洋淀名字的由來,您知道嗎?

位於雄安新區的白洋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北省中部,安新縣境內,是河北第一大內陸湖,地處京、津、石腹地,各距離150公里左右,總面積366平方公里,這裡古有“北地西湖”之稱,今有“華北明珠”之譽,詩讚“北國江南”,歌詠“魚米之鄉”,是帝王巡幸之所。“荷花澱派”誕生之地,雁翎神兵揚威之處,“小兵張嘎”造就之域。

白洋淀彙集了上游自太行山麓發源的9條河流之水,形成一片由3700多條溝渠、河道連接的146個大小湖泊群,湖群中島嶼和湖畔分佈有36個村莊。湖中除了溝渠中可以行船,秋季蘆葦收穫後,澱水一片汪洋。夏季蘆葦密集,水道形成葦牆中的迷宮,其景色非常獨特、宜人,因此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白洋淀名字的由來,您知道嗎?

關於白洋淀的名稱,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也各不相同。

據古老的地理典籍《山海經》記述:上古時期,白洋淀一帶曾是黃河故道,這裡洪水滔天。到東漢永平十三年,古黃河改道南移,大量河水存積在這片窪地,形成較大面積的水域。《新唐書·地理志》記載:“莫州有九十九澱”。這裡的莫州包括莫縣、清苑、文安、任丘、長豐、唐興(即現在的安新)等地區。白洋淀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陸的反覆演變而形成的,現在的水區是古白洋淀僅存的一部分,上游九河、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楊村河、瀑河及白溝引河,下通津門的水鄉澤國,史稱西澱。到明弘治(公元1488年)之前已淤為平地,地可耕而食,形成九河入澱之勢。以後人們看到澱水“汪洋浩淼,勢連天際”,故改稱白洋淀。白洋淀第一次被古人寫進文章,是晉代詞賦家左思的《三都賦》,白洋淀在文中被稱為“掘鯉之澱”。

白洋淀名字的由來,您知道嗎?

而白洋淀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史書上是《宋史·河渠志·塘濼》,當時把白洋淀的“洋”寫成牛羊的“羊”。因為那個時候,白洋淀的水勢比現在大得多,大風捲起一層層波浪,就像奔跑的羊群。後來人們才為“羊”字加了三點水,形成了白洋淀現在的名字。而將整個澱區統稱為白洋淀則起源於清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