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告別兩個月後,長和系打法依舊

李嘉诚告别两个月后,长和系打法依旧

7月16日,距離一代“超人”李嘉誠退休已經兩月有餘。在這兩個多月中,在李澤鉅治下的長和系依舊延續著在全球“買買買”的打法,一切尚如李嘉誠在任時一樣,似乎沒有發生任何改變。不過,市場也在時刻關注著,長和系在新一代掌門人李澤鉅治下何時會做出改變、又會做出什麼樣的改變……

本文共計3812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近日,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長江和記宣佈斥資25億歐元併購意大利Wind Tre剩餘50%股份,進一步鞏固其在歐洲電信市場的地位。這是長和系在創始人李嘉誠退休後的第三筆海外收購事項。

5月10日,現年90歲的商界“超人”李嘉誠正式退休,其一手建立起來的長和系商業帝國,也由其長子李澤鉅全權接手。李嘉誠本人則退居二線,轉任集團資深顧問。

如今,距離李嘉誠退休已經兩月有餘,那麼,長和系的發展在此期間是否發生了變化?

“買買買”仍在繼續

雖然李嘉誠已經退休,但顯然,他一手打造的商業帝國長和系仍舊延續著前掌門人全球收購的風格。

以長和系旗下的主管地產業務的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長實集團”)為例,在李嘉誠退休後,其在國外的收併購動作仍在繼續。6月中旬,長實集團欲以130億澳元要約收購澳洲最大天然氣管道公司APA。同月,長實集團斥資10億英鎊(約合85億元)收購英國倫敦瑞銀總部所在地——5 Broadgate寫字樓。

李嘉诚告别两个月后,长和系打法依旧

將時間線拉長,我們可以看到,在李嘉誠控制期間,長實集團就陸續在國外進行投資。

長實集團於2016年12月向長江和記收購飛機租賃公司CK Capital Limited及Harrier Global Limited全部股權;

於2017年5月以合營企業收購澳洲、美國、加拿大及英國多項能源資產擁有人及運營商DUET集團;

於2017年7月完成收購加拿大建築設備服務業務;於2017年10月以合營企業收購以德國為主要市場的能源管理綜合服務供應商ista Luxemburg Gmb全部股權。

從上述信息可以看出,近年來,長實集團的收購對象多以基建和能源項目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長實集團實則是2015年長和繫世紀重組後分拆出來的地產公司,主要接手長和系的全部地產業務。

那麼,頻頻向非地產項目出手的長實集團是否意在改弦易撤?

頻頻拋售商業地產

長實集團原名為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2017年7月,公司將名字中的“地產”二字劃去。彼時公司的解釋為,更名是為了進一步突顯長實地產放眼全球投資機遇。

“地產永遠是長實集團的主業。”這是彼時長實集團副主席、現任主席李澤鉅在出席股東特別大會時給出的承諾。但他也表示,日後長實集團的業務投資比例取決於回報率,若非地產項目回報率高於地產項目,自然會多參與非地產項目。

長實集團顯然也是這麼做的,不過其拋售的均為商業地產。

2016年10月,長實集團宣佈將以約230億港元出售其與李嘉誠海外基金共同持有的上海浦東世紀匯廣場,這也意味著長實集團在上海投資或自持物業僅剩梅龍鎮廣場和嘉裡不夜城。

2017年11月,長實集團作價402億港元出售香港地標建築中環中心。

2018年6月,又傳出長實集團將以350億港元的價格出售其長和系總部之一香港和記大廈的消息。

李嘉诚告别两个月后,长和系打法依旧

若縱觀重組前的長和系,實際上,在李嘉誠時代,公司就已有拋售商業地產的動作。

2013年8月,和記黃埔以及長江實業分別以約13.92億港元和16.34億港元出售各自旗下公司Rhine Rise 及BEL的股份,上述兩家公司各持有雅和50%股權。據悉,雅和擁有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及位於其地庫一層與二層的所有停車場、老年活動中心,以及上述建築土地的土地使用權。

2013年10月,和記黃埔和長江實業分別以44.78億港元(合計89.56億港元)的價格出讓其擁有的Extreme Selection Investments Limited的股份,後者為上海長大房地產有限公司的直接控股公司,而長大房產是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環路333號商業發展物業(即東方匯經中心OFC)及上述建築的土地開發商。

2014年11月,和記黃埔又以約38.23億港元出售旗下兩家全資附屬公司,即Promising Land與Uptalent Investments持有的和記港陸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和記港陸擁有上海黃浦區港陸廣場及港陸黃埔中心。

同月,和記黃埔及長江實業作價約39.1億元人民幣向匯賢產業信託出售重慶大都會廣場的全部權益,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和記黃埔及長江實業均為匯賢產業信託的主要股東,

有觀點認為李嘉誠實則將資產“左手換右手”,通過控股信託基金這個平臺,在不失去項目控制權的情形下最大程度將項目投資變現。

此外,李嘉誠二兒子李澤楷的盈大地產也在2014年以約72.01億港元的價格出售北京商業地標建築盈科中心。

據上述數據粗略計算,自2013年開始拋售商業地產以來,截至目前,長和系已累計套現規模近千億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長和系近年連番拋售的商業物業大多位於內地,這也引發了市場對於李嘉誠是否將撤出內地的質疑。

內地土儲減少

對於退出內地的傳聞,李嘉誠曾在多個公開場合予以否認。

2015年,李嘉誠曾直言,集團對全球地產業務持審慎態度,加上內地部分城市出現供求失衡風險,故減少買入土地,但集團在內地的發展中及將發展的總樓面面積遠高於2000萬平方米。

李嘉诚告别两个月后,长和系打法依旧

雖然並沒有清倉內地全部地產項目,但長實集團顯然是謹慎的。數據顯示,在2017年其香港和海外土地儲備總規模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長實集團內地土地儲備面積不增反降,從2016年底的1.25億平方呎減至2017年底的1.07億平方呎。

不同於新鴻基、恆隆、路勁、新世界等港資房企在內地的拿地頻率,長實集團的“按兵不動”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長實集團在內地市場的物業銷售收益為111.06億港元,而香港與海外的物業銷售收益分別為48.89億港元和2.56億港元。由此可見,內地樓盤的盈利佔長實集團物業總盈利近七成,仍舊是其主要盈利來源

從三地收益增長水平來看,2017年香港物業銷售收入同比降低31.2%(2016年為71.08億港元);海外物業銷售雖實現收益,但屬扭虧為盈(2016年為虧損7600萬港元),後期增長穩健性還待觀察;只有內地物業銷售收益在2017年均分別小幅上漲4.4%。

那麼,不在盈利主力區域“屯糧補倉”的長實集團是否準備“坐吃山空”,未來盈利要靠“啃老本”?

著力投資香港出租物業

2017年,長實集團股東應占溢利為301.25億港元,同比增長55%,但將其2017年收益層層剝開後可發現,除新增的飛機租賃和基建業務收益有明顯提高,集團原來的物業銷售、物業租賃、酒店、物業管理等四大板塊利潤整體波動並不大。

事實上,記者梳理發現,股東應占溢利55%的同比增長一大部分原因在於投資物業公平值的增加,即由於香港寫字樓物業的公平值上升。截至2017年報告期末,投資物業公平值的增加額較2016年報告期末增加82.63億港元,同比大漲654.8%。

李嘉诚告别两个月后,长和系打法依旧

由此可見,長實集團對既能提供穩定租金,又有巨大升值空間的香港投資物業“情有獨鍾”。 2017年,與其在內地“安靜”的表現不同,長實集團在香港購入荃灣海之戀商場以及投資兩所香港酒店新增合計約1200間客房。

其實,由於經歷過香港因本埠經濟發展,樓房稀缺、物業商趁勢提租的時期,李嘉誠初期在涉足地產業時就開始著眼發展“地升樓貴租金漲”的投資物業。

一方面,投資物業源源不斷的租金符合長實集團“長期增加穩固收益及短中期內提供收入”的投資戰略。另一方面,“彈丸之地”的香港,可供土地本就較少,地段優質的投資物業“可遇不可求”,在其價值兌現時也自然就“水漲船高”。

截至2017年報告期末,公司持有約1700萬平方呎的投資物業組合(寫字樓、零售、工業),其中,1400萬平方呎投資物業組合位於香港併為長實集團賺了約63.04億港元,佔2017年物業租賃總收益(71.3億港元)的近九成。

保守打法

從主要項目和盈利比重來看,長實集團對內地和香港採用的地產戰略已不盡相同。

這並不奇怪,在2017年年報中,長實集團強調其地產經營方針為“策略性調整銷售和投資物業比重,持續改善整體資產表現,適時釋放業務組合的潛在價值”。

實際上,對於持著“旱時,要備船以待澇;澇時,要備車以待旱”理念的李嘉誠來說,固定租金來源是其平衡地產發展週期性對現金流影響的一大“利器”。

“少借款、維持穩健資金流動性”,長實集團是這麼展望其財務能力的。也正因此,長實集團不僅不追求高槓杆模式,相反,長實集團2017年的負債淨額與總資本淨額比率僅為5.2%,銀行及其他借款同比增加18億港元。

李嘉诚告别两个月后,长和系打法依旧

但值得注意的是,低槓桿可能導致的一個結果便是項目進程緩慢。

從長實集團年報中可以發現,多個預期在2016年內完成的地產項目依舊出現在2017年地產開發的清單裡。在長和繫世紀重組前,亦曾有媒體報道其因多處項目落實緩慢而存在囤地生財之嫌。

守著“一畝三分地”,比起規模更看重現金流的長實集團,若溯其原因,其戰略考量或與香港地產幾次沉浮有關。

1962年前後的香港樓市火爆,銀行按揭制度得到完善。一時間,無論大客小客,都加入炒房行列,以小博大。其中就不乏有銀行直接參與地產買賣或將大量貸款投入到房地產行業。但好景不長,因銀行發展地產的資金大多來自存款,而房地產本具有資金密集且週期性長的特點,最終導致銀行現金儲備不足。1965年,連鎖反應終於到來,香港銀行如多米諾牌一個個倒下,更迅速蔓延至恆生、遠東等銀行。

這次銀行危機李嘉誠並非“局外人”,他所經營的房地產業務一落千丈。仰仗銀行輸血的開發商紛紛“斷糧”破產,上百個地產牽連被迫停,地價、樓價、租金均下跌嚴重。

或不願因借款和收益唇齒相依而重蹈歷史覆轍,不僅是李嘉誠的長實集團,恆基兆業、恆隆、新鴻基地產等其他香港本土房企的負債率均較低。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港資房企普遍採取低槓桿模式,且在內地房地產市場份額並不高,頗有“水土不服”現象,但僅以長實集團為例,2017年,其淨利潤竟超過恆大、碧桂園、萬科這些內地房企巨頭。

對此,中原地產市場分析盧文曦指出,港資房企普遍負債率在40%以下,擴張或許緩慢一些,但這是他們的一貫風格。對於風控,港資房企把控得比較嚴謹,不追求標準化操作實現高週轉,而是注重把一個項目做到利潤最大化。

“開發時間或較慢,但在出售時土地也升值了,出售價自然也高,利潤也就上去了。”盧文曦說。

由此可見,長和系目前的地產業務仍舊延續著李嘉誠在任期間的發展模式。不過,市場也在時刻關注著,長和系在新一代掌門人李澤鉅治下是否會做出一些改變?

李嘉诚告别两个月后,长和系打法依旧李嘉诚告别两个月后,长和系打法依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