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製造的第一支步槍

八路軍制造的第一支步槍

中國第一槍“無名式馬步槍”

2013年,美國一位名叫徐林的槍械收藏家帶著一支老式步槍,請教中國軍事博物館,這是否是八路軍制造的第一支步槍?槍械專家幾經鑑定,認定這就是1939年的“無名式馬步槍”,產地是延安。

鮮為人知的是,這支步槍的設計師劉貴福,就是華北第一兵工廠(今山西長治境內的清華集團、淮海集團前身)的第一任廠長……

“第一槍”源自延安

1939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延安陝甘寧邊區舉行工業展覽會。在展品中,出現許多新奇的展品,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一支新式輕型步槍。這支步槍是陝甘寧邊區槍械修造部領導人劉貴福按照毛澤東同志關於游擊戰的要求設計的,其特點是短小精悍、輕巧實用。因展出時還未來得及命名,展覽會就標了個“無名式馬步槍”。

當時,劉貴福設計出馬步槍的總圖和零部件草圖,和孫雲龍一起製作模具和圖樣,由梁松方負責製圖,孫雲龍和曹嘉儀負責鉗工,張慶森主攻機械加工,劉先惠專攻樣板和量具的檢驗,冉瑞峰用核桃木製成精美的槍托。經過三個多月的日夜奮戰,“無名式馬步槍”研製成功,刷新了中國人自主設計製造步槍的歷史。

當時,延安《新中華報》報道了有關這支槍的新聞:1939年4月底,軍工局決定將邊區機器廠槍械修造部遷至安塞縣郝家岔村單獨建廠造槍,改為軍工局二廠,對外稱邊區機器二廠,專門生產“無名式馬步槍”。到1939年5月,工廠生產出第一批“無名式馬步槍”,進行壽命試驗時打了200發子彈,證明效果良好。因子彈缺乏,葉季壯部長說:“不用再打了,挺好,就這樣生產吧!”“無名式馬步槍”月產量最高達到70支。這支步槍口徑7.9毫米,槍管短,近似馬槍,摺疊式的三稜槍刺,平時摺疊在槍身下,拼刺時可甩動扣合在槍口前,適當縮短了射程,減小後坐力,射擊準確,式樣新穎,獨具特色。在當時簡陋的條件下,這支步槍的出現無疑是一個奇蹟,尤其對於手持長矛、大刀與日軍拼搏的八路軍戰士來說更是珍貴。毛澤東同志當時去參觀展覽,手拿新槍比試一番後稱讚地說:“使上我們自己造的槍了!槍造得很好,也很漂亮,要創造條件多生產,狠狠打擊日寇。”

5月12日晚,陝甘寧邊區在延安中央大禮堂舉行工業展覽會閉幕式,按照“製造精巧、合於當前實用;對國防工業有特殊貢獻;對邊區工業有特殊貢獻”的評判,將“無名式馬步槍”評為甲等產品獎,邊區機器廠被評為特等獎單位,劉貴福等50人被授予勞動英雄稱號,並代表勞動英雄在大會上講話。毛澤東同志親筆題詞給劉貴福:“生產戰線上的英雄”。

1940年9月,朱德陪同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到工廠參觀。聽說這種新式馬步槍是這間工廠自行設計和生產時,很是驚喜,讚歎不已。朱德說:“邊區的工人有不少天才,將來一定會有不少專家、工程師和斯達漢諾夫工作者。”

當年,這種新式步槍首先裝備了中央警衛團。1947年3月,國民黨胡宗南部隊進攻延安,中央警衛團護衛毛澤東同志和中共中央撤出延安。此時,毛澤東同志曾送給為中央帶路的延安老鄉白生財一支“無名式馬步槍”。

1977年7月後,“無名式馬步槍”的三稜刺刀在中國軍事博物館的綜合館展出。

八路軍的“八一式”

1939年7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派一批幹部和技術骨幹,支援晉東南八路軍總部軍工部,並命令劉貴福、劉先惠、曹加儀等組成300多人的工人行軍營。劉貴福任三連連長。

1939年10月,劉貴福揹著一支無名式馬步槍到達軍工部,先後擔任軍工部技師、軍工部一所(即黃崖洞兵工廠)副所長,並受命改進無名式馬步槍。

當時劉鼎調任軍工部長,看到劉貴福的設計,讚賞之餘想起和劉伯承的一段往事。那是20世紀20年代,劉伯承在蘇聯東方大學學習時講道:“有些國家單純追求步槍的射程,把槍管搞得很長,很笨重,結果是射程越遠命中率越低”,劉伯承認為,步槍是一種近戰武器,只要能在200米以內射擊準確就行,越輕越靈巧越好。劉鼎按劉伯承的想法,又根據山地游擊戰特點,提出新的步槍設計方案,由水窯一所(即黃崖洞兵工廠)副所長劉貴福負責設計試造。劉鼎後來回憶說,當時軍工部用手工造的槍尺寸不規則,許多零件不能互換,各廠造的步槍型號、規格也不盡相同,性能各異,產量少、質量差、成本高,常常在戰鬥中發生故障,甚至傷害自身。怎樣把各個軍工廠製造的不同規格的槍支統一起來,零件可以互用,實現步槍制式化,這是當時亟須解決的一個難題。

1940年8月1日,劉貴福製造出一支新式步槍。這種槍吸收無名式、捷克式、中正式、三八式以及漢陽造等步槍的優點,長度比一般步槍略短,比馬槍稍長,取名為“八一式馬步槍”。槍的刺刀緊緊連在槍口處,平時摺疊在槍桿下不會丟掉,肉搏時能迅速脫鉤彈出展開。槍重3.36公斤,口徑7.9毫米,射擊準確,刺刀鋒利,槍體輕巧堅固,外形美觀。

劉鼎和劉貴福揹著新槍到八路軍總部彙報,彭德懷副總司令、左權副參謀長看後十分滿意。彭德懷拿著槍邊看邊做刺殺動作,連說:“好槍,好槍!”在場的徐向前副師長背上槍就不肯放下,笑著說:“我當兵能背這種槍,不吃飯也高興!”劉伯承更是欣喜地對他們說:“我和劉鼎在蘇聯就曾想造出好槍,今天你們造出來了,真是太好了!”彭德懷當即令軍工部迅速組織統一批量生產,實現八路軍步槍制式化。“百團大戰”時部隊戰士拿到這種槍,使用效果比“三八式”好,很受歡迎。

造槍奇才劉貴福

八路軍制造的第一支步槍

劉貴福

劉貴福,1908年出生于山東寧津縣,因家庭貧寒讀不起書,只能到當地學堂偷學認字,一學就是4年。1923年,15歲的劉貴福外出謀生,在北京西北邊防督辦公署修械所當學徒。說是學徒,其實是打雜幹零活,這樣幹下去什麼手藝也學不著,怎麼辦?“偷學”。晚上一有空,他就跑到工作間,從窗口爬進工房,觀看師傅加工零件,從中學到不少手藝。後來他又到山西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從事機械修理和製造,為以後設計製造新步槍奠定了基礎。

在國民黨修械所期間,劉貴福很快就成為手藝精湛的工匠,但是,窮人本事再大也會遭受歧視,一些工頭拉幫結夥凌辱工匠。當時工廠工人分成兩派,一派是以劉貴福為首的有技術的工匠,另一派是溜鬚拍馬沒工作能力的人,這批人想方設法要擠走一些工匠,劉貴福忍無可忍,跑到當時的主管上司孫殿英家說明是非。孫殿英也怕好工匠都走了,槍械質量沒保障,所以就同意雙方各製造同樣數量的槍,一起進行射擊檢驗。於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射擊比賽開始了,槍聲如同爆豆,彈光串串閃耀,沒過多久,對方的槍管就紅了,而劉貴福方面的槍還在打個不停。孫殿英目睹這一場面,嚴厲訓斥了那些溜鬚拍馬之人,使他們欺凌窮苦人的行為得以收斂,而劉貴福則在窮工匠心中留下良好印象。

1937年,八路軍在平型關痛擊日寇的消息使劉貴福看到希望,他聯繫了4個人要去解放區,可臨走的那天變成了16人,這16人後來都成為八路軍槍械製造界的翹楚。

延安當時有所兵工廠,是從吳起鎮紅軍兵工廠遷去的,廠址最初設在離延安城南15裡的柳樹店,因此又叫柳樹店兵工廠。該廠主要任務是修理槍支,以武裝部隊、支援抗日戰爭。

這一年,劉貴福到臨汾劉莊八路軍辦事處時,碰到一位名叫趙國強的人,他說延安兵工廠招收造槍工人。有了這個接觸,他們一行16人經彭雪楓、楊立三介紹,朱德總司令批准,到了柳樹店兵工廠。

在延安期間,生活是艱苦的,但是中央對劉貴福的待遇很優厚,每月津貼28元,其他技工津貼是18元,當時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的津貼才5元。這令劉貴福非常感動,把所有的幹勁都用在工作中。當年,日軍飛機轟炸延安,上級批示研製防空武器。延安沒有炮,也沒有造炮的能力,只有把機槍改成高射機槍。劉貴福等人把庫存的兩挺馬克沁機槍經過加工支架,重新設計全新的三連環型瞄準具和方向、高低轉動機,改進發射結構,改造成高射機槍,這一切只用了6天。因性能良好,槍身油漆還沒幹,就連夜送往延安。第二天清晨,兩挺高射機槍沐浴著金色的陽光,挺立在清涼山和寶塔山上,開始保衛延安。

1950年4月,中央重工業部華北兵工局下令兵工一廠、二廠合併,改稱第一兵工廠,成為上黨的大型兵工廠,華北重要的軍工基地之一,劉貴福任廠長,開國少將張貽祥任政委兼副廠長。

劉貴福一生負責槍械彈藥生產製造的技術指導,為我國兵器工業特別是槍械製造技術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1966年,劉貴福在北京因病逝世。(來源|文史月刊 作者|戴玉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