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證券分析師:資本市場給出1330億估值,認可京東金融

儘管公共估值開始迴歸理性,但資本對科技獨角獸企業的投資熱情持續走高。7月12日,京東金融官方宣佈簽定130億融資協議,估值達到1330億人民幣。

在當下巨頭林立的科技版圖中,京東金融成立時間並不長,但進擊卻愈發矚目起來。

海通證券分析師認為,目前互聯網領域C端的流量紅利已經結束,並且C端業務創新較為緩慢,近期幾大互聯網企業股價表現低迷與之不無關係,因此B端業務突破對互聯網公司長期發展尤為重要。京東金融最新估值已然突破千億大關,說明資本市場認可京東金融已經突破了業務模式的增長天花板,從ToC金融業務轉向ToB的數字化企業服務。

服務金融需要一線金融業務經驗

京東金融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1.0階段做自營金融業務,到了2.0階段整體定位發生了轉變,迭代成為一家服務於金融機構的數字科技公司。其盈利模式也正從“資產盈利”轉向“服務盈利”。

2013年10月,京東金融開始獨立運營,彼時的京東金融主要依託京東集團的電商產業鏈的大數據去做風險定價,從而為客戶匹配更好的金融服務,所以就有了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財富管理、農村金融等一系列業務板塊。

京東金融副總裁、董事會秘書、戰略投資部總經理馬驥表示,我們所有收入的本質來源是基於數字、科技的,比如我們消費金融的白條、金條業務,它們底層的本質,是數字風控模型。從一開始到未來,我們相信所有的收入都是來自於我們的技術能力和我們對於數據的分析。

從2016年開始,京東金融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業務定位,探索以場景、技術優勢以及業務經驗為金融機構提供服務。2017年,京東金融與中國工商銀行等十餘家銀行相繼達成戰略合作。2018年初,京東金融提出B2B2C的全新商業模式,通過數字化企業服務幫助傳統企業實現升級。

“如果沒有一線的金融業務經驗,科技類公司很難真正具備服務金融機構的能力。”京東金融“不做金融”的核心其實正是這個硬幣的另一面:“要做科技”,即要用先進技術和積累的數據、場景優勢幫助金融機構提升業務增量。

海通證券分析師認為,京東金融在短短兩年時間內推出了金融雲、京東稻田、京東來客、北斗七星、融信雲、智能城市信用平臺、京東行家、京東眾智等一系列面向金融機構、企業、政府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從技術積累和產品落地情況來看,京東金融ToB轉型已經走在行業最前列,呈現出明顯的數字化、人工智能化等特點。

中字頭股東認可發展模式

此輪融資中,中金、中銀、中信等清一色的“中字頭”股東成為亮點。業界猜測,隨著此次國資背景股東的加盟,意味著京東金融的發展被看好。

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稱,“幾家國有背景的投資機構投資京東金融,一方面說明國有資本看好金融科技,尤其是京東金融的發展;另一方面京東金融也可以藉助中銀資本等國有背景在海外的優勢,借勢走向國際。”

2016年初的A輪,到2017年初A+輪,再到如今的B輪,在融資推進、估值提升的同時,京東金融已經從“富二代”成長為“科技獨角獸”,正在走出原有的京東商城體系,利用自身積累的業務經驗和技術優勢開闢了一個數字技術新戰場。

城市計算就是新戰場的典型代表。2018年初,京東金融成立了新的部門——城市計算部,服務邊界進一步向第一、第二產業拓展。

京東金融的城市計算事業部是通過對數據不斷收集、管理、分析、挖掘,用挖掘出來的知識解決城市裡面的環境、規劃、交通、金融等領域的痛點,是將技術真正服務於現實生活的典型案例。一個城市是在不斷規劃、運維和預算中迭代的,合理洞察歷史才能有效規劃資源,高效掌控現狀,平穩運維城市,真正地精準預算未來。

“金融是第三產業,未來,我們還可以利用在金融服務上積累數字化能力,再去服務製造業、農業,直至將整個實體經濟實現數字化。”京東金融有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京東金融已走出金融領域,與政府、非金融企業等機構開展業務合作。其更多的價值將在社會、政府層面有所體現,但具體將產生怎樣的影響,現在還尚未可知。不過,京東金融目前的增速和迭代,已經在超越和引領行業。

海通證券分析師認為,對比科技公司來看,京東金融還擁有多維、動態的大數據優勢,因此在互聯網企業紛紛進軍B端市場的大背景下,京東金融有望憑藉其先發優勢,帶來估值增長空間。

免責聲明:[ 金融之家-JRZJ.COM刊發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