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別人自律很容易,你卻容易自暴自棄?

我常常聽到以下抱怨:

“如果我晚飯吃的少一點就好了。”

“如果我上課認真聽,我作業也許就會寫了。”

“如果昨天晚上沒玩手機,我今天就能早起,多一點複習的時間了。”

你一定認為這麼多“如果……就好了”,是一種缺乏自律的表現。因為,能夠自律的人,他們往往做事情比他人更認真,在面臨巨大的誘惑能夠堅持自己,做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別人自律很容易,你卻容易自暴自棄?

於是,很多人告訴我們要自律,自律有助於成功。

我們現在所做的掙扎,剋制自己玩手機,剋制自己節食,剋制自己認真學習,無非都在培養一種能力,叫“自律”,或者說“自控力”。但是反觀那些自律的人,他們做事的時候,往往讓人覺得順其自然,在困難面前毫不費力地做出選擇。

大家都說自律是成功的充分條件,其實自律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簡言之,成功的表現是自律,而非自律導致成功。

為什麼別人自律很容易,你卻容易自暴自棄?

認真思考你就會發現,“如果……就好了”是一種失敗者的思維,是逃避問題的表現,將失敗歸於自己不夠“自律”,是一種偷懶的心態。

簡單地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在不自律,不僅會固化你的錯誤認知,還會降低你的自尊水平,更容易自暴自棄。

其實自律的人,他們內心往往有強大的動力,而這個動力大部分來自恐懼、憤怒或者愉悅。

為什麼別人自律很容易,你卻容易自暴自棄?

舉個例子,如果你考不上理想院校,你就會傾家蕩產,一輩子當個乞丐,父母孤苦無依。這樣你在考研的時候還會懈怠嗎?

再舉個例子,只要你考上985,政府就會給你2億資產,你還會像現在一樣馬馬虎虎嗎?

有些學生考研沒有拼盡全力是因為考研的初衷就不具備驅動自我的條件,我認識很多人,問他們為什麼考研,很多人的回答是:

“現在找工作比較難找,研究生好一些。”

“我媽說能往上讀就往上讀。”

“我還是比較喜歡呆在學校裡,不想那麼早踏入社會。”

你看,這些原因往往是屈服於環境而做出的選擇,不具備驅動自我的條件。無法激發你內在的恐懼,更無法讓你開心。

為什麼別人自律很容易,你卻容易自暴自棄?

考研對於這類人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選擇,考得上很好,考不上也沒關係。

那些考研成功的,往往有股力量在支撐他們。他們對自己不滿意,這種不滿意能夠引發他的憤怒和不滿,甚至帶給他恐懼。

“我喜歡這門學科,我一定要見到這個學科裡的大牛。”

“我想進985和優秀的人對話!我不喜歡我所處的環境,周圍的人讓我感到不滿意。”

“我想通過我的學歷改變我的家庭收入狀況,讓自己和父母過得好些。”

不知道你能否從上面的理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想要真正的獲得動力,就必須給自己一個堅不可摧的理由。

為什麼別人自律很容易,你卻容易自暴自棄?

在平時生活中,如何有效的驅動自我呢?

我的建議是,在多個選擇中,找到自己最願意做的,保證正在做的是驅動力最強的那一個。

比如,數學科目中,做題目累的時候,給自己提供多個選擇去做,比如線性代數的某一我不熟練的小節、上次沒有解決的數學題、看看錯題集…..在這多個選擇中找到最願意做的事情,然後去做。

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總之,你要記住,自律是結果,你要做的不是培養自律,而是找到驅動你的理由。

點下方廣告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為什麼別人自律很容易,你卻容易自暴自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