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40年」我,法官——法院工作35年的見聞與感悟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裡,中國的變化翻天覆地,中國法院的進步也令世人矚目。回眸40年,變化很多,人員變多了、案件變多了、工作環境更好了,不變也很多,對司法公正的追求沒有變,秉公辦案的作風沒有變,開拓進取的信心與決心沒有變。從本週開始,我們與政治部聯合推出回眸40年專題,通過法院人的陳述,去揭開一段又一段塵封的法院回憶。歷史將在這裡被展示和紀念。35年的法官生涯,是一部對法官改革開放40年的傳記電影、紀實小說,他經歷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讓我們走進法官華社光的法院故事。

華社光

「回眸40年」我,法官——法院工作35年的见闻与感悟

現任審委會委員、刑庭庭長。多次被高院評為優秀示範庭審,為司法為民、司法公正、司法保障等發揮了應有的作用,被最高院授予天平獎章榮譽稱號。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1978年,因為改革開放,許多中國人的人生軌跡發生改變,也包括我。那一年奉賢中學恢復招生,我,一個在上海遠郊的15歲農村少年,有了前往縣城讀書的機會。那以後五年,1983年的8月,我借調到奉賢法院,一干就是35年。35年,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黃金期,對中國法院而言,也是由弱變強。有時回想,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現在的我會在何處?過著怎樣的生活?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因為改革開放,每一箇中國人、每一個家庭,乃至法院建設,在這40年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在當時,難以想象。

「回眸40年」我,法官——法院工作35年的见闻与感悟

年輕時工作照片。

刑事審判:“二出三進”與法治變革

1983年,正值第一次嚴打。

初入法院,我是一名書記員,辦刑事案件。我的“師傅”是位轉業軍人、審判員,後來當上了刑庭庭長。那時,案件不多,但他承辦的大多是疑難複雜的案子。記得有個案件有54冊卷宗,被告人多、罪名多、被害人多,涉及到好幾個省市。光閱卷筆錄,我做了好幾本,都是手寫本。在庭審前,多次與公安局、檢察院的承辦人下鄉“聯合辦案”。當時手寫的多次庭審筆錄,包括下鄉調查的筆錄,到底有多少字,我記不清了。只記得在歸檔時,有好幾冊。這些筆記成為了我工作的主線,伴我度過了整個緊張的“嚴打”時期。

「回眸40年」我,法官——法院工作35年的见闻与感悟

北京天安門前合影。

「回眸40年」我,法官——法院工作35年的见闻与感悟

當年的審判環境。

那以後,我離開了刑庭,當我再次回來時,刑事司法的巨大變革已經悄然發生。

「回眸40年」我,法官——法院工作35年的见闻与感悟

擔任審判長審理沈某盜竊案。

1995年初,我以審判員、副庭長的身份,再次調入刑庭工作。那時,也正在進行審判方式改革,由“糾問式”向“控辯式”過渡。每個經歷過這種變革的人都會對這個轉變過程有著特殊的感受。作為一名一線審判人員,當時的我更喜歡“糾問式”:只要認真閱卷,熟悉案情,“糾問式”庭審比較流暢,庭審效率也比較高。而“控辯式”,主要由控辯雙方訊問和發問,庭審時間拉得比較長,有時對公訴人訊問,因為自認為問不到點子上,只能乾著急。不過隨著制度的不斷完善,“控辯式”逐步成為不可撼動的主流,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審判人員也逐步接受和理解了這一更加先進的審判模式。現在看來,刑事司法不僅更人性化了,也更科學與高效了。

「回眸40年」我,法官——法院工作35年的见闻与感悟

2002年1月24日華社光代表中層幹部作工作述職發言。

2009年初,我以庭長身份,第三次來到刑庭工作。2009年收案1100多件,2010年至2013年,收案超過2000件。作為庭長,對每一份法律文書要進行簽發,在簽發前,甚至要查閱卷宗。對每一件簡易案件,要聽取承辦法官彙報。每週,對疑難複雜案件,要進行庭室討論。作為庭長,還要開庭開會,忙的焦頭爛額。感謝改革,“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使庭長在繁忙的事務中解放出來。也感謝改革,“繁案精審”,“簡案快審”,“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類似於“訴辯交易”)等,消化了大量的簡易案件,使法官有時間和精力,用在難案上。站在當今的刑事審判隊伍中回眸我國刑事審判的這35年,相信每個人都會產生由衷的感嘆:

改革,為刑事審判帶來了光輝的前景。

「回眸40年」我,法官——法院工作35年的见闻与感悟

2002年1月18日奉賢區人民法院召開機構改革動員大會。

民事審判:我們走過很多路

同樣,改革開放以來、給民事商事審判也帶來了新變化、新氣象。以民二庭(原經濟庭)為例。我在1984年5月至1993年2月,在經濟庭工作近9年。那時的經濟庭,從立案到執行,幾乎大包大攬。在9年裡,我幾乎有一半時間出差在外地,幾乎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不是調查取證就地調解,就是財產保全、就地執行。記得我以書記員的身份,帶上二個案件,孤身一人,出差到新疆塔城辦案。經過細緻的調查瞭解工作,終於找到了藏匿在塔城的當事人和一大批取暖器、運動衫褲等鉅額貨物。我找了二輛大卡車,將貨物運到烏魯木齊火車站,然後再託運到上海北站。再用兩輛卡車分別裝運到二個原告單位。前後用了二十多天,終於將二個案件圓滿審結和執行。放在當今,從立案到執行完畢,書記員一人,是難以想象的。

「回眸40年」我,法官——法院工作35年的见闻与感悟

第五次上海市經濟審判工作會議合影。

還有一次,我以副庭長的身份,與承辦人和書記員一起,到廣東深圳、茂名等地出差。晚上到深圳後,旅館都是“客滿”。到停車場轉悠後發現,有輛中巴車的門鎖壞了,我們一行就在車內當作旅店住了一個晚上。從第二天開始,我們就走訪工商局,查詢被告單位的工商登記資料;到有關銀行,查詢或凍結被告單位銀行存款。最後,到被告單位就地調解。我們用近20天,辦結了一批存案。

改革有一個探索、漸進的過程。到如今,有立案庭,有民商等業務庭,有保全組,有執行局,規範、有序。當事人有舉證責任,如舉證不能,將承擔敗訴後果。體現了實體和程序的公平性,公正性。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和正義。

「回眸40年」我,法官——法院工作35年的见闻与感悟

2002年1月23日奉賢區人民法院舉行法官宣誓儀式。

司法行政:翻天覆地40年

改革開放以來,法院隊伍不斷壯大,法院辦公日益現代化。記得剛到法院時,我的工作證為51號。奉賢法院只有50多人。辦公室內、二個法庭裡都是水泥地。儘管灑水後掃地,仍是塵土飛揚。每天早晨,提著熱水瓶到門衛旁邊的煤爐房,排隊等候打開水。全院只有一臺鉛字打印機。辦公室裡只有一個吊扇,法庭裡有幾個吊扇,夏天辦公開庭,汗流浹背。全院只有一輛吉普車,幾輛三輪摩托車。下鄉調查,庭裡輪流用一輛自行車。庭審用鋼筆記錄。查奉賢法院志,剛成立法院時,只有數間平房。上世紀90年代初,奉賢法院陸續建造了三幢樓,辦公條件才有了改善。

「回眸40年」我,法官——法院工作35年的见闻与感悟

不同時期的警用車輛。

我1998年擔任辦公室主任、審委會委員時,就在其中一幢二層樓內辦公。現在的二幢現代化大樓,即一幢審判大樓,一幢辦公大樓,是在2008年7月啟用的。辦公條件的變遷,凝聚了歷任院長和其他院領導等人的心血,也離不開區委區府,以及市高院等的大力支持。現在奉城法庭,與我剛進法院時相比,無論是用地面積、建築面積、辦公設施、車輛等物質條件,不知好了多少,更不用說如今的現代化的審判大樓和辦公大樓了。當然,人員也成倍增長。由我剛進法院的50多人發展到如今300多人。案件由不及千件,發展到如今一年收結三萬多件。停車場裡,公車、私車(轎車)加起來有200多輛。使每個法院人,享受到了由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幸福感、獲得感日益增長。奉賢法院,是上海法院,乃至全國法院的縮影。

後記

我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親身經歷了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歷程,尤其親身經歷了法院建設的發展,法治建設的進步。

我是改革的受益者。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不可能參加高考,不可能進入奉賢法院工作。奉法者強則國強。作為一名中共黨員,一名三級高級法官,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有限的生命,為我國的法治建設添磚加瓦。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高舉改革開放偉大旗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更多法律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