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直言,這幾年你的書可能白讀了

恕我直言,這幾年你的書可能白讀了

01

追求乾貨,腦子水太多

在智能手機時代,閱讀正成為一場當代大型行為藝術,多半是用來秀的。

我指的是正兒八經讀一本書,手機閱讀不算,那是用來消磨時間的。

很多人買了書,最喜歡做的是拍照發朋友圈曬書,像只趴在玻璃板上看見美食的蒼蠅,興奮地搓著雙手,等別人點贊評論。然後書就算讀完了。

還有些人,花個三五十分鐘,邊開著iPad,邊聽著歌,草草翻完,覺得寫得挺不錯,具體是怎麼個不錯,又說不出所以然,總之是讀完了,跟人聊天有談資了。

當然,還有些惜時如金的人,沒時間看原版,就去找所謂的壓縮版,精煉版,或者三分鐘拆解一本書的文章,只看乾貨。

對於這種行為,有句話說得好:拼命追求乾貨的人,只因為腦子裡水太多。

恕我直言,這幾年你的書可能白讀了

02

是讀書的人沒用

如果一本書你是隨隨便便就讀完的,那還不如不讀,省下來的時間乾點啥不好呢?出去跑個步可以鍛鍊身體,組團玩幾把王者榮耀可以交幾個朋友,即使用來睡覺也算是益壽延年了。

買書總歸是要花錢,既然花了錢,就要花得值。你買了件時髦衣服,掛在家裡從來不穿;買了輛跑車,停在地下車庫從來不開。本質上,和買了書從來不好好讀是一樣的,都是浪費。

會讀書的人,能從書裡讀出「黃金屋」,讀出「千鍾粟」。

隨便舉兩個例子。

股神巴菲特和他的搭檔查理芒格沒有一天不讀書。查理芒格說過,一本30美元的歷史書裡隱藏著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答案。前新華社記者六神磊磊熟讀金庸小說,辭職做自媒體,篇篇文章受讀者熱捧,接廣告出書,活得自由自在。

不會讀書的人,一邊奉「讀書無用論」為圭臬,一邊被各種包裝過的成功學和雞湯學收割韭菜,割完一茬又一茬。

所以,真相是,不是書沒用,是讀書的人沒用,不會讀。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到底該怎麼讀書,讓這本書真正屬於自己,作者給出了以下建議。

恕我直言,這幾年你的書可能白讀了

03

提出4個基本問題

提問題的主要目的,是在閱讀時讓自己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抱著學習的心態,而非娛樂消遣的心態。同時,帶著問題閱讀,才能有效提升閱讀技巧。

①整體上這本書在說什麼?

試著用一句話或一段話概括這本書的主題,作者是怎麼引到這個主題上來的,核心主題下,作者又引出了哪些從屬主題。

就算一開始做不到這一點,也起碼試著給這本書歸下類。

②這本書的框架結構是什麼?

找出作者的主要想法、觀點、論點,看作者如何把它們組合在一起,有沒有可借鑑的地方。

③這本書有沒有道理?

回答不了前兩個問題,也就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只有對書有了全面瞭解後,才能判斷這本書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④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學習理論知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學會應用。結合自身實際想一想,書裡的理論能不能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如果能,具體如何應用。

恕我直言,這幾年你的書可能白讀了

04

3種做筆記的方法

閱讀過程中,隨時有想法,馬上把自己的思考寫下來,就寫在書的邊邊角角就好。

如果你覺得自己想法挺多,卻寫不出來,說明實際上你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①結構筆記

主要記錄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容和細節。你也可以理解為記錄下前四個基本問題的答案。最常見也最好用的,是思維導圖,把全書架構有邏輯地整理出來,一目瞭然。

②概念筆記

如果你對這本書感興趣,想再仔仔細細讀一遍時,就應該認真關注書裡的一些細節。比如作者的理論是否精確,論證是否嚴密,這時候你做的筆記就是概念筆記。這些概念是作者的觀點,和你經過認真思考後的想法。

③辯證筆記

這是更高級的做筆記方法。如果你已經讀過好幾本相同主題的書,針對某一個具體的概念和觀點,可以把不同作者的相關論述和解釋羅列在一張紙上,讓他們互相討論,從而得出最適合你的結論。

恕我直言,這幾年你的書可能白讀了

05

讀書是個苦差事

看到這,你會不會覺得,原來真正讀懂一本書要遵守這麼多規則,好麻煩啊。

沒錯,這就是消遣式閱讀和學習式閱讀的區別。學習本身就不是件輕鬆的事,是反人性的。

要想讀有所獲,除了按照以上方法不斷練習,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別無他法。

知道閱讀的規則,和真正養成習慣是兩件事。就像知道如何換氣、如何划水,和真正跳進水裡遊一段距離是兩件事。

沒有一個游泳冠軍是在岸邊養成的。

下次當你想認真讀一本書時,不妨把這些規則用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