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的“珍宝”、东湖的“记忆”(旅游日记2016—17)

2016年11月13日、星期日、农历十月十四

上午十点在中山路大东门站,乘578路公交车来到了湖北省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是我每到一地的必去之处。

湖北省博物馆是中国八大博物馆之一,他的建筑风格是按照2000多年前楚国王宫的风格建筑的,非常古朴宏伟。

今天是星期天,来参观的人特别多,我们排了一个小时的队才领到票。在博物馆内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通过各种文物和资料让我对湖北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了些深刻的了解。

湖北、简称“鄂”,因位于长江中游、以北,因此称为“湖北。”

湖北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长达8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

湖北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中还有着特殊的地位,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所举行的“武昌起义”的胜利,彻底的推翻了统治了中国260年的清王朝,标志着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结束,开始进入了民主革命的新的历史阶段。

湖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经有七十多万人民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让我感到震惊的、也是让我最开眼界的就是我见到了这里的振馆之宝“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还有在1978年挖掘“曾侯乙墓”时出土的“编钟”。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是春秋晚期越国的青铜器,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的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永不生锈。经无损金属检测,其主要成分为:铜、锡、铅、铁、硫。

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宽4.6l厘米、柄长8.4厘米、重量是875克,极其锋利。剑身上可有“

钺王鸠浅、自乍用鐱

见到了越王勾践剑,就不得不想起历史上的越王

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姓:姒(si)、名:勾践,又名:鸠浅、菼(tan)执。

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禹的后裔,夏朝君主后少康的庶子,被封于会籍,是为了奉守禹祀。后经二十余年世传至允常。允常与吴王阖(he)庐多次作战,允常死后勾践即为位,是为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剑被视为“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剑”。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494年,吴国和越国的军队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杀,其结果越军大败,越国国王勾践成了吴王夫差的马夫,还献上了绝世美女“西施”。越王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二十年后回到了越国,便任用贤臣发展生产、养兵蓄锐、东山再起。用了9年的时间就灭掉了吴国,并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王。“鸠浅”就是这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名字,而越王勾践剑就成为了“

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剑”。

吴王夫差矛(吴王夫差青铜毛),这件兵器为青铜制造,形状像“矛”,长29.5厘米。器身与剑身相似,中线起脊、脊上有血槽,两面血槽的后端各铸一个头,骹中空、骹口扁圆。整个剑身刻满了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错金铭文两行八字,记录着此矛为“吴王夫差自乍(作)甬(用)矛”。

吴王夫差矛出土于1983年,其出土地点距离越王勾践剑的出土地点约有两公里,其铸造工艺非常精罕,完全可以和越王勾践剑相媲美,在同类兵器中实属少见,属于不可多得的珍品。

见到了吴王夫差矛,同时也想起了历史上的吴王。

吴王名夫差(约前528年—473年),“” 姓,吴氏。系春秋时期吴国的末代国君。夫差执 政期间,吴国极其好战,连年与他国征战,造成国内空虚。越王勾践不忘

会稽之耻,于前473年,再次起兵,最终灭完了吴国,夫差自缢身亡,时年55岁。

曾乙候编钟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曾乙候古墓。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汉,盛誉于春秋战国至秦汉。

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秩序的悬挂在木架上变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调各不相同,每一个钟的身上都绘有精美的图案。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钟体小的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的音调就低、音量也大。

曾乙候编钟是用铜、锡、铅的合金铸成,全套编钟上都装饰有人、兽、龙等精美的花纹,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种音调。

曾乙候编钟的出土,告诉了我们一个不可抗争的事实,远在2500年前我们的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就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的12平均音律键盘乐器的出现起码要早2000年。

在这里还让我知道了湖北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荟萃、英雄辈出的地方。共和国的很多领导人、开国元勋、将领都是来自湖北。他们是董必武、林彪、林育南、李先念、刘华清、秦基伟、李四光等等。

离开了博物馆时间还早,接着我们又去了东湖

东湖因位于武汉市武昌的东部,为此被称为东湖。

东湖的水域面积是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是目前在中国的城市中水域面积最为广阔的城中湖之一,。

东湖位于长江的南岸,是由长江淤塞而形成的。在100多年前这里曾经和武昌的其他的湖泊相连,并汇入长江,因此是常年水患频发。在1899—1902年间,清王朝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带领百姓在长江和东湖之间修建了武金堤和武青堤,并在堤上修建了武泰闸和武丰闸。从此东湖与其周边的湖泊和长江分离,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湖泊。

在我的记忆中东湖的景色还是很美的。在我前两次来武汉时,东湖我是一定要去看看的。但是这次来东湖给我的感觉是,现在东湖风景区的商业味道太浓了,原来那种令人清新幽静的自然环境已经消失的差不多了。

来东湖我最想去的地方就是“行吟阁”

行吟阁坐落在东湖西北岸听涛轩东侧的小岛上。

从正门进入东湖公园后,经听涛轩向北过荷风桥,有一圆形小岛,四面环水,岛上有一座三层绿瓦圆柱的方形楼阁,这就是“行吟阁”。

阁上层悬挂着“行吟阁”三个字的匾额,是大文豪郭沫若老先生的手书。

阁名取自《楚辞.渔父》;

屈原流放,遨于江潭,行吟泽畔”

在行吟阁的正前方,竖立着一尊白色的屈原

塑像。只见屈原站在两米高的基石上,峨冠博带,翘首远望,在世人面前永远显示着: “高于冠之岌岌兮,长于佩之陆离”高大形象。

屈原(公元前340年—278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于湖北秭归(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曾任三闾大夫、左徒,监管内政外交大事。

屈原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到贵族排挤被流放到沅江、湘江流域。在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后,忧国忧民的屈原悲愤难捱,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时作完《怀沙》后,在长沙附近的汨罗江怀石溺水而亡。从此以后每年的端午节变成了人们怀念屈原的忌日。

屈原生前对东湖有着深深的情缘,并为此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词句;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采鄂渚而返顾兮,聊以舒吾忧心”。

(诗句中叙述了屈原游离故乡的路线。江即长江,夏即汉水,夏首即汉水入江处)。

当你站在这四面环水的小岛上、凝视着伫立在行吟阁前面的屈原的塑像并回顾着这段难忘的历史时,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在东湖的秀美的风光里蕴藏着博大的屈原文化,而屈原文化又为这具有千年历史的东湖增添了永世长存的光辉。

今日支出:

住宿80元、午餐100元、

超市90元、公交车10元,共计、28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