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個爲什麼:黃河爲什麼會斷流?

1998年7月18日 (農曆閏五月廿五),專家推算黃河2020年下游全年斷流。那麼,黃河為什麼會斷流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十萬個為什麼:黃河為什麼會斷流?

黃河因水色渾黃而得名,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是中國第二大河。實測年徑流量為470億立方米,每年平均輸沙量為16億噸,流域面積75萬平方千米。耕地面積達2.7億畝,人口為1.4億。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炎黃子孫”的華夏世族正是孕育於此。

黃河歷來是“漲上天成災”,然而今天黃河斷流了。

黃河從1972年開始出現斷流,到1998年的26年中,下游共有21年發生斷流。進入90年代,從1991年到1998年連年斷流。其中1997年斷流9次,計226天,斷流河段約700千米,而且首次出現汛期斷流。昔日黃河上“孤帆遠影碧空盡”今天在黃河下游濟南段寬闊的河道口已是車行人往。由於斷流歷時過長,黃河下游河道變成了一條巨大的沙帶。

十萬個為什麼:黃河為什麼會斷流?

據統計,1972年至1997年間,因斷流,僅山東省工農業經濟就損失286億元。其中90年代以來經濟損失達185億元,年均約23億元。斷流使大批工廠企業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居民限時限量供水,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黃河斷流給汛期行洪留下了巨大隱患:由於斷流造成河道斷面萎縮,主槽淤積加劇,降低了行洪能力,給堤防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同時,斷流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更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河口地區的著名特產黃河刀魚、毛蟹瀕臨絕跡,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的800多種水生生物和上百種野生植物和鳥類已開始受到威脅。

黃河斷流既有自然因素的影響,也有人為因素的影響。

十萬個為什麼:黃河為什麼會斷流?

黃河斷流的原因之一是黃河流域水資源本身貧乏,近年來黃河流域降雨量又較少。據專家估計,1953~1990年的37年中,黃河流域人口自然增長率高達22‰,比同時期全國的18‰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高出4個千分點,特別是黃河上游地區高達27.7‰,比全國高出近10個千分點。人口的超速增長遠遠超過了糧食的生產能力,80年代末統計,黃河流域共缺糧食180萬噸。除河套灌區、湟水谷地等少數幾個地區外,其他地區糧食均難以自給,於是不得不依靠擴大耕地面積來維持脆弱的供需平衡。宜開墾的土地開發殆盡,只好向陡坡、草場、林地要糧。大面積的毀林毀草開荒和陡坡墾殖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並加劇了水資源的匱乏。

原因之二是沿黃河地區的生產力發展,引水量不斷增加,工業和城市用水大幅度上升,引黃河灌溉面積擴大。黃河越來越多的是泥沙,越來越少的是流水。目前,黃河平均每年引水量已達290億立方米,超過黃河天然水量的50%。若按可利用水量380億立方米計算,黃河水資源利用率已超過75%,這在全國各大江河中實屬罕見,以至於在短短的30年時間裡黃河徑流量銳減了近一半,創造了世界罕見的大河斷流記錄。黃河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就一年年退縮成一條季節河。

原因之三是現有水庫調節能力降低,水資源管理不統一,一遇到枯水年份或枯水季節,沿河引水工程爭相搶水,加劇了黃河供水緊張的局面。

原因之四是水費過低,目前20噸黃河水的價格還不及一瓶礦泉水。低廉的價格喚不起人們的節水意識。與黃河年徑流量銳減形成強烈對照的是流域內工農業用水的巨大浪費。據測算,每畝小麥灌水200立方米,即可滿足要求,而黃河灌溉區每畝小麥灌水卻高於1000立方米,有效率僅為30%~40%。更為嚴重的是,與日俱增的環境汙染使本來就所剩無幾的黃河水,可利用率進一步下降。黃河流域年汙水排放量達22億噸,這個數字意味著,每1立方米的黃河水除去38千克泥沙,還剩52千克汙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