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三國反艦飛彈究竟誰強?無論技術還是成果都是比較優秀的!

反艦導彈是指從艦艇、岸上或飛機上發射,攻擊水面艦船的導彈。常採用半穿甲爆破型戰鬥部;固體火箭發動機為動力裝置;採用自主式制導、自控飛行,當導彈進入目標區,導引頭自動搜索、捕捉和攻擊目標。反艦導彈多次用於現代戰爭,在現代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反艦導彈發展到近代,已經可以從多種型態的載具上使用,包括從各類飛行器上發射的空射型,由地面發射的陸射型,由水面艦艇使用的艦射型以及自潛艇發射的潛射型。自反艦導彈問世以來,已參與了第三次中東戰爭、印巴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馬島戰爭、1981~1987年兩伊戰爭、錫德拉灣事件、波斯灣事件和1991年海灣戰爭等8次海上作戰或衝突事件。反艦導彈是一種效費比很高的武器。多次海戰的實踐表明,1~2枚單價為四五十萬美元的導彈就能使單價為1~2億美元的驅護艦喪失戰鬥力甚至沉沒,效費比達200~500倍,顯然是十分合算的。

中美俄三國反艦導彈究竟誰強?無論技術還是成果都是比較優秀的!

在過去10年中,西方國家在反艦導彈的發展方面,主要是對現有的亞音速導彈,如美國的捕鯨叉、法國的飛魚、德國的鸕鷀、以色列的迦伯列和英國的海鷹等,進行改進。改進重點放在軟件和新型導引頭的研製方面,以提高導彈在硬殺傷和軟殺傷對抗環境中的生存能力。而在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研製方面,卻沒有什麼進展。不過,如果法德的新一代反艦導彈(ANNG)研製計劃得以繼續實施,這一局面可能會有所改觀。與西方國家相反,俄羅斯在反艦導彈的研製方面側重於大型的超音速導彈,如恆星設計局的Kh-31空艦導彈、彩虹設計局的3M80艦艦導彈以及Kh-15空艦導彈。許多這些導彈在10多年前就已服役。如今,西方國家的反艦導彈研製方向有所變化。作戰目標轉向對付距海岸極近的艦船,在性能方面注重發展和提高目標分辨能力、敵我識別能力、作戰破壞評估能力以及使用多枚導彈同時攻擊目標的飽和防禦和再次攻擊能力等。

中美俄三國反艦導彈究竟誰強?無論技術還是成果都是比較優秀的!

在當今世界,在包括反艦導彈在內的眾多軍事技術領域,新技術新思路出現、應用研究比較多的時期在冷戰階段,受當時美蘇全球爭霸戰略的影響,雙方在軍事高科技領域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對於反艦導彈這樣的現代海戰重要裝備的研究,美蘇自然不敢怠慢,未來反艦導彈發展已基本確定了兩個方向,即蘇聯的超音速方向和美國的隱身化方向,兩種技術路徑各有千秋,一時也很難分出勝負。和自己的死對頭不同,技術實力和資金實力都有所不及的蘇聯,依靠自身獨特的技術思路,在反艦導彈發展領域走上了超音速之路,且依據其理論發展了眾多超音速和亞超音速結合反艦導彈。隨著反艦導彈的發展,攔截反艦導彈的技術,下視雷達、反導彈導彈、密集陣式火炮和快速反應系統等)也獲得迅速的發展,有的已經服役,有的即將服役,它們對亞音速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有相當高的攔截概率,為了提高反艦導彈的突防能力,六十年代末許多國家就著手發展超音速反艦導彈。

中美俄三國反艦導彈究竟誰強?無論技術還是成果都是比較優秀的!

以現今的主流反艦導彈射程和各主要強國艦載雷達系統探測範圍來看,600公里以內的交戰距離是未來海戰的主流,在雙方劍拔弩張的情況下,在這樣的範圍內,高超音速的優勢將會更加明顯,當然了,如果在高超音速的基礎上再融合一些隱身技術就更加的好了。美國國防部還有一個關於中國軍力的報告,說中國鷹擊-12是最危險的反艦導彈,甚至超過了東風-21D,這裡面肯定有誇大的成分,那我們的鷹擊-12作戰能力到底如何?從作戰角度來講,我們大約可以把它分成三種情況,一種是高威脅狀態,就是有航空母艦,像美國的航空母艦,就是屬於高威脅的;第二種是沒有航空母艦,面對的是一個宙斯盾系統,驅逐艦一個編隊是宙斯盾;第三種,沒有宙斯盾。我們鷹擊-12,如果要說打那種沒有宙斯盾的低威脅的,那他們基本上就等死吧,不可能有反抗的餘地,因為他們的艦空雷達,也就是100公里、200公里,看不著這個導彈就死了。在反艦導彈研製方面,中國無論是技術還是成果在全世界都是比較優秀的,在原有反艦導彈技術思路已經被髮揮到極致的當下,中國只有依靠新的思路和理念才能實現在反艦/對地導彈領域的彎道超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