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止觀|對境作觀,皆冥實相(一百八十八)

摩訶止觀|對境作觀,皆冥實相(一百八十八)

摩訶止觀|對境作觀,皆冥實相(一百八十八)

摩訶止觀|對境作觀,皆冥實相(一百八十八)

摩訶止觀|對境作觀,皆冥實相(一百八十八)

對境者:

要把一件事說的有滋有味,得要慢慢地說,不能著急,這樣才能體察人情物理,審詞定氣,從而提神醒腦,引人入勝。

約眼計我,言我能受;一塵有三,合十八受者。眼見色有五陰、三界、二入,例如上說。

又,《彌勒相骨經》雲:“一念見色,有三百億五陰生滅;一一五陰即是眾生。”若爾者,眼對色時,何啻五陰、三界、二入?若如此觀眼色者,名為減修,非摩訶衍。

若觀眼色,“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明識來入門”者,眼色一念心起,即是法界,具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

四句求不可得,故言“即空”。

摩訶止觀|對境作觀,皆冥實相(一百八十八)

如彌勒相色,一念三百億五陰生滅,乃至一地、十地。相色既爾,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又,外道打髑髏作聲,聽知生處,知無量事。香、味、觸等;亦復如是。故言“即假”。

假不定假,空不定空,則非空非假。若眼一法非空非假,則一切法非空非假。猶如虛空,有、無永寂;亦如日月,無幽不照。

雖無空、假,雙照空、假。照因緣粗色,名“肉眼”;照因緣細色,名“天眼”;照因緣色空,名“慧眼”;照因緣色假,名“法眼”;照因緣色中,名“佛眼”。五眼一心中具者,非具凡人膿血肉眼,亦非諸天所得天眼,亦非二乘沈空慧眼,亦非菩薩分別之眼,但以佛眼具有五力;如眾流入海,失本名字。

摩訶止觀|對境作觀,皆冥實相(一百八十八)

故佛問善吉雲:如來有五眼不?答雲:有。皆稱如來有,何關凡夫、二乘眼耶?《請觀音》雲:“五眼具足,成菩提。”以三觀一心,名“無減修”;以一眼具五力,名“明見來入門”,亦是圓證也。於眼內、外自在。眼入正受;鼻三昧起,鼻入眼起。雖動而寂,寂不妨動;雖寂而動,動不妨寂。雖見不見,不見而見,乃稱“明見來入門”也。

問:佛具五眼,應照五境。經雲:“我以五眼,不見三聚;眾生狂、愚無目而言見耶?”又云:“見色與盲等。”既等於盲,那得見粗、細色?

答:五境皆冥實相,實相則不可見;不可見故,喻之如盲。雖不可見,見無減少;五眼洞徹,諸境分明。雖言五照,照何必有?雖言如盲,盲何必無?《淨名》雲:“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即此意也。

是為不思議境。

我眼、眾生眼,無二、無別,云何眾生不覺不知?即起慈悲,誓當度脫!

欲滿此願,安心定慧。

能以止觀,遍破諸法。

於眼、色中,明識通塞,不如蟲道。

摩訶止觀|對境作觀,皆冥實相(一百八十八)

於眼陰中,修四念處,非淨、非不淨,枯、榮雙遣而入涅槃。

學諸對治,助開三脫。

明識六即,不起叨濫。我所觀眼,雖具五眼,但是名字,但是觀行。若漸見障外,後見十方,如普賢觀頓見大千,如常不輕漸、頓兩見,六根互用,我悉未階,不應起慢,漸(慚?)愧勤行。

若德建、名立,當忍內外障,安若須彌。

法愛不生,則無留滯,其疾如風,證真實眼。

摩訶止觀|對境作觀,皆冥實相(一百八十八)

乘一大車,直至道場。若眼中得入,多於眼中廣作佛事,常放金光照耀一切。《淨名》雲:“或有佛土,以光明為佛事。”

眼色一受既爾,餘二受亦然。

餘五根、五塵,十五受亦然。廣說如前。將前意度入六根用之,但令破煩惱去,不拘常科。

若從耳中得大車,多用音聲為佛事;鼻中用香;舌中用味;身中用天衣;意中用寂滅。一根佛事,互通諸根;方便利物,時或不同,而令眾生得究竟樂。

摩訶止觀|對境作觀,皆冥實相(一百八十八)

文章 | 智 者 大 師

圖片 | 玉 泉 禪 寺 數 據 中 心

玉泉Monaste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