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方能看清世界


一切管理活動都要從認識自己開始,並非想像中的,而是別人眼中的自己。上篇文章從多個學科的角度嘗試解讀人性,瞭解人性的基礎上,今天讓我們嘗試認識自己,下一篇認識他人。

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理性?感性?內向?外向?你認為的自我也許不是真正的自己。客觀的認識自己可以使用兩種方法,一是詢問周邊親近的人,讓大家描述你的三個優點和缺點,特別注意要有具體事蹟支撐,而非簡單概括,細節是魔鬼。另外一個方法是使用標準測試,比如MBTI測試,可以通過詳細的測試報告來深入瞭解自己。

大家都知道一個現象叫“燈下黑”,整個房間最暗的部分就是燈下。對於一個人,瞭解他人多,認識自己少,其實也是一種燈下黑。我在日常生活中做事往往太過謹慎,不善於快速決斷。結合自己的測試結果,以後需要特別關注,避免事情在自己手上形成拖延。下面的圖是我自己的測試結果。

認識自己,方能看清世界

人格特質決定自己適合的工作類型

人格特質是一種能使人的行為傾向表現出一種持久性、穩定性、一致性的心理結構,是人格構成的基本因素。遇到問題迎難而上還是退避三舍?對待工作積極負責還是消極等待?待人接物坦誠相待還是表裡不一?都是人格特質的外在體現。

人格特質有很多種分類,這裡只討論內控性和外控性兩種。內控性的人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通過自己努力可以解決,然後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問題。外控性的人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超出自己能力範圍,會嘗試解決,但很快放棄努力,轉而求助他人。對於具有外控性格的人,可以嘗試流程固定、周邊環境變化較小的工作。而對於具有內控性格的人,建議嘗試變化較大,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判斷一下,你是屬於內控性還是外控性呢?

認識自己,方能看清世界

圖片來自得到寧向東的清華管理學課

你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優秀

達克效應指出人容易自視過高,高估自己的能力。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而能力越高的人越容易低估自己的能力。

我剛進入職場時,心高氣傲,眼高於頂。看著高級別員工整天務虛,不做實際工作,心裡總是不服氣。覺得級別高都是靠資歷,幹活能力比自己差遠了。隨著工作時間增加,才意識到兩個崗位的能力要求完全不同,自己的工作隨時可以被人替代,而對方的工作卻有一定不可替代性。

做為一名管理者,需要時刻警惕達克效應,剋制自戀本能,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和表現。

認識自己,方能看清世界

有效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

上篇文章中提到過霍桑實驗,負面情緒對工作效率的巨大影響。那麼,作為管理者,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及傳遞積極的情緒給下屬呢?

首先意識到情緒是大腦自然產生的,不可能只產生好情緒或者只產生壞情緒。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產生負面情緒時,通過積極的心理引導,讓負面情緒快速消退。介紹寧向東老師的一個方法,遇到負面情緒時,想像下開採鑽石的工人。採鑽石的工人每天挖數以噸計的泥土,也不一定能挖到一顆鑽石。多數時間,挖出的都是泥土。日常生活中的煩心事就像泥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不斷將煩心事拋之腦後繼續前進,才有可能挖到鑽石。我自己嘗試過,方法很管用。

管理者只有不斷引導和疏散自己的負面情緒,讓自己充滿正能量,才能影響下屬,讓大家都帶著積極的情緒投入工作。試想下,誰也不願意整天面對一個愁眉苦臉的領導。

學會做減法,節省心力

人的心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任何事情上都無限投入,所以需要學會對事情做減法。將有限的精力聚焦到某幾件事情上,才能提高效率和產出。吳軍老師提到過一個認識做減法重要性的方法。將你2017年所做的事情列出來,包括已完成和未完成的。然後回頭審視下,哪些事情是有意義的,哪些事情是浪費精力的。你會發現有些事情你做完了,但不一定有意義。反而導致其它重要的事情投入減少,從而未完成目標。也就是撿了芝麻,但丟了西瓜。工作中常常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可以參考之前一篇文章,”參與事情的量級決定你的職場發展”。

如果將認知比作一個圓,自己掌握的知識就是圓的內部,圓的外面是未知世界。隨著認知半徑不斷擴大,就會意識到未知事物越來越多。不斷認識自己,擴展自己的邊界,才能讓認知範圍越來越廣,而認識自己是一切管理活動的基礎和前提。

認識自己,方能看清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