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慮》:生活是用一種焦慮代替另一種焦慮

《身份的焦慮》:生活是用一種焦慮代替另一種焦慮


我們的“自我”就像一隻漏氣的氣球,需要不斷充入他人的愛戴才能保持形狀,而經不起哪怕是針尖麥芒大的刺傷。​


要想停止注意某件事物,最快的方法就是將它購買到手——就如同要想停止欣賞某個人,最快的方法就是與其結婚。


人類對自身價值的判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的自我感覺和自我認同完全受制於周圍的人對我們的評價。


生活就是用一種焦慮代替另一種焦慮,用一直慾望代替另一種慾望的過程——這樣說,並非要我們永遠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慮,或不要努力去滿足某種慾望,而是要求我們在努力追求的過程中要明白一個道理:我們的任何一個目標向我們提供的一勞永逸的保證,按照目標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們每天都會經驗到許多不平等的對待,但我們並不會因此而妒恨每一個比我們優越的人,這就是嫉妒的特別之處。有些人的生活勝過我們千倍萬倍,但我們能心安無事;而另一些人一丁點的成功卻能讓我們耿耿於懷,寢食不安。我們妒嫉的只是和我們處在同一層次的人,即我們的比照群體。史上最難忍受的大概就是我們最親近的朋友比我們成功。



貧窮最根本的特徵,貧困最令人痛苦的地方,並不是它所導致的身體上的受苦,而是他人對貧困狀態的負面反應所導致的羞恥感,是貧困狀態違反了亞當斯密所稱的“既定的社會體面原則”所產生的羞恥感。


“被他人注意、被他人關懷、得到他人的同情、讚美和支持,這就是我們想要從一切行為中得到的價值。富有的人忘情於財富,是因為財富能夠自然而然地為他吸引世界的目光。窮人則完全相反,他們以貧窮為恥。他們感覺到自己生活在世界的目光之外。一旦感到自己被世界所忽略,人類天性中最強烈的慾望將必然難以得到滿足。窮人進出家門都不為人所注意,即使在鬧市,他也會像都處在家一樣默默無聞。而名流顯貴們則不然,他們一直為世界所矚目。所有的人都渴望能夠一睹尊顏。他們的行為成為公眾關心的對象。他們的片言隻語、舉手投足都不會被人忽略。”


在每一個社會里,總有一個特定的人群能夠獲得高度的尊崇——其他的人群則因為沒有具備合適的技能、口音、氣質、性別或膚色而受到貶抑或忽略。但這些對成功的定義遠遠不是一成不變或普遍適用的。一些素質和技能在一個地方能夠帶來較高的社會地位,而在另外一個地方則有可能變得無關緊要或為人不齒。



我們總是犧牲自己寧靜的心情而去追求那些轉瞬即逝的世間的榮華富貴,而遺蹟能夠揭示出我們這些行為的愚蠢本質。


只要我們認為有一道生鐵鑄就的牆壁把我們的本性和境況同他人的本性和境況截然分開,只要我們認為我們可以很安全地一直保持一種傲慢自得的態度,我們的大度和容忍就會被冷酷和譏諷取而代之。


一旦充分了解了他人思想的膚淺和空洞的本質、他人觀點的狹隘性、他人感情的瑣碎無聊、他人想法的荒繆乖張,以及他人錯誤的防不勝防,我們就會逐漸對他人大腦中進行的一切活動變得漠不關心。


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