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小龍蝦」的前世今生,它如何能火到2018足球世界盃?


據廣州日報6月18日消息,“中國小龍蝦”搭乘中歐專列前往俄羅斯,做球迷餐館、酒吧看球標配,這樣的消息再配上10萬名中國球迷到俄羅斯世界盃現場看球,無論怎麼看都顯示出了本屆世界盃的中國特色,而白巖松那句“中國能去的都去了,除了中國足球”更是火遍了全世界。

俄羅斯《觀點》網對於這則俄新社的新聞給出了這樣的評述:中國主持人的那句玩笑在網絡上流行,甚至有人說‘小龍蝦都來了,中國足球都來不了’但是有10萬中國球迷,10萬隻小龍蝦……好像外國人吃不吃有關係麼?

二十一世紀初小龍蝦還只是一種低端不入流的入侵物種,災難性質比美食性質更顯著。100多年前美國最早開始研發養殖小龍蝦的技術,這一淡水水產資源被利用了起來。也許是不甘心臣服於人類的養殖,也厭倦了池塘的囚禁。在美洲蟄伏多年的小龍蝦終於懷揣詩與遠方的理想,決定出走家鄉。它們搭乘上世界航運的便船遠航歐洲、日本,開始征服天下。


其中最能保證小龍蝦進行種群入侵的就是它驚人的繁殖速度了。生得快且多,不斷使種群壯大是它們的入侵秘籍。與此同時,它還是優秀的雜食營養師。它能在不同時期調整自己的食譜,達到最優的攝食策略。像鮮嫩的海草,小至軟體動物,大至大型浮游動物,甚至各種魚蝦的屍體都可以成為它們的美食,說起不挑食還只服小龍蝦。2015年德國柏林街頭還出現小龍蝦大搖大擺走上街道曬太陽的滑稽場景,似乎刻意挑釁拿它們沒辦法的人類。

雖然敬佩小龍蝦頑強的生存能力和入侵手段,但還是得把它擺上生態環境的審判庭,扣上一頂“外來入侵生物”的帽子。它們囂張入侵的各個水域因此受到了生態環境和物種破壞的嚴重威脅。1927年日本從美國夏威夷引入了20只小龍蝦。最初的引入目的並不是日本人覬覦它的美味,而是用來給牛蛙當飼料。沒想到,強悍的外來入侵者牛蛙竟敵不過新晉之星小龍蝦。 不僅搶奪了舊君主的食物,小龍蝦還險些把當地的黑螯蝦趕盡殺絕。

人怕出名豬怕壯,小龍蝦當紅之時也招了不少黑,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說它“喜愛生活在汙水中吃垃圾”。這可冤枉了適應能力極強的小龍蝦,它們可得舉手抗議了。它們只是耐低氧能力較強,因此無論是湖泊、河流、池塘,還是生活汙水或輕度汙染的工業廢水,它都能存活。小龍蝦除了威脅本地水生動植物的生存狀況之外,還有掘洞的習性。田埂堤壩是小龍蝦最喜愛的掘洞娛樂場所,但“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小龍蝦對水利堤壩危害可想而知。


1930年前後,在日本引入小龍蝦幾年之後對其氾濫束手無策,於是他們最早帶來中國南京進行養殖。這種危害轉移手段是二戰期間納粹國家的慣用伎倆。早期,中國人也對這種鑽孔打洞的破壞王深痛惡絕。

到了1993年,江蘇盱眙一家調料店老闆突發奇想將調料用於烹飪小龍蝦。後來紅遍大江南北的“十三香小龍蝦”就是在這個契機下研發出來的。這麼一煮可謂打開了美食新世界的大門,人們驚悟小龍蝦還能這麼吃。獨特的風味彌補了小龍蝦肉質的缺陷,成功使它登上餐桌,並逐漸火爆起來。

當地政府也擁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趁機打造了“盱眙小龍蝦”的響亮品牌。而以“油燜大蝦”聞名的湖北潛江則流行用油燜的方式烹調小龍蝦,加入白糖、啤酒燜煮,別有一番風味。

潛江與小龍蝦的緣分要追溯到2000年一位農民發明蝦稻連作養殖小龍蝦的模式。這種方法顧名思義是在水稻田中養殖小龍蝦,待成熟後收割水稻並放水淹沒秸稈。隨後放入小龍蝦的苗種,水稻田中的秸稈則成為了小龍蝦的飼料來源。

此後,小龍蝦藉著眾多媒體的追捧在全國各大夜市火爆了起來,成為宵夜界的“網紅”。口味和烹製方法被中國吃貨們鑽研得淋漓盡致,一條完整的小龍蝦產業鏈逐漸成形。截至2017年,中國小龍蝦養殖面積突破1000萬畝,產量突破100萬噸。小龍蝦養殖已經成為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之一。

但其在市場上的售價虛高,甚至超越了很多傳統養殖成本更高水產品。人們對小龍蝦的食物熱情持續高漲,機智的中國人就這樣“吃”敗了外來入侵生物,也對人工養殖提出了更大的需求。

正當養殖戶們苦思冥想如何更快地提高小龍蝦養殖產量,人家小龍蝦家族自己突變出了“超能力”,這種“超能力”叫孤雌生殖,就是雌性個體能複製自身的DNA繁殖出含有成套母體基因序列的完整個體。也就是說,雌性小龍蝦不需要配偶,自己就能生孩子。雄性小龍蝦失去了其價值與存在意義,因此在這個種群中全都是雌性個體。這種變異蝦學名大理石紋鰲蝦,外殼紋路酷似大理石。

變異小龍蝦因繁殖方式的改變而具有更快的繁殖速度。食物自己增加產量供人類食用可真是活久見。小龍蝦當初作為入侵者,人類想盡辦法打壓對付。到如今人類給它們提供優質的場所與食物,精心養殖。難道不是一種從生態層面到精神層面的順利入侵嗎?中外食客們甘受其“害”,又樂在其中,或許正是小龍蝦能火遍中國,走向世界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