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女主播工作9年再讀博 歸國後成情感調解專家

深圳女主播工作9年再讀博 歸國後成情感調解專家

她是《深視新聞》中端莊得體的女主播,是《市民文化大講堂》中優雅知性的智慧學者,也是《第一調解》中言辭犀利的主持人,她是深圳衛視都市頻道主持人——許雨燕。初見雨燕,一股親切感便撲面而來,不同於她知性、幹練的女主播形象,言談舉止中透露著一股別樣的靈動。

深圳女主播工作9年再讀博 歸國後成情感調解專家

談及為什麼會當主持人,她坦言,自己出身教育世家,走上舞臺並不是她的第一夢想,當時家人正在為她盤算出國深造,與電視主播的緣分來自她在大學廣播站門口的一段邂逅。“當時電視臺去我們學校招播音員,翻譯一段紀錄片的材料。我翻譯完之後,導演偷偷把鏡頭藏到了肩後,讓我說了一段片頭。”看不到鏡頭的雨燕表現得自然得體,那是她第一次出鏡,也明確了她未來的事業方向。畢業後,雨燕把簡歷投到深圳電視臺,被順利錄取。

深圳女主播工作9年再讀博 歸國後成情感調解專家

可當時父母卻不太樂意,身為大學老師的父親覺得這份職業太過拋頭露面。“沒辦法,舞臺對於女孩子來說,實在太有吸引力了。”就這樣,年輕的雨燕來到深圳,成了一名電視主播。回憶起對深圳的第一印象,她說,“明媚和溫暖。那一年畢業,電視臺出於安全考慮貼心地派車接機,對於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講,這是一份受寵若驚的溫暖;從機場到市區,驕陽下的南國木棉花開得如火如荼,如夢似幻的錦繡前程讓你無法不對一座城市一見鍾情。”

深圳女主播工作9年再讀博 歸國後成情感調解專家

從一見鍾情至今已有十多年了,她從未厭倦過深圳,這座城市讓她有著天然的歸屬感,就像伴侶般的存在。“我一直以為深圳就是我的家,而不僅僅是我戶口和工作所在地。如果說我在父母的懷中學會了說寫,那麼我是在這座城市學會了行走——曾經走得意氣風發,也曾走得跌宕顛簸……深圳見證了我人生太多最重要的時刻。”作為主持人,雨燕可能很善於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但這一刻,我感受到了她對深圳的特殊情結。

深圳女主播工作9年再讀博 歸國後成情感調解專家

“很多年輕人說在深圳感受不到家的溫暖,我不這樣認為,你需要公平地去理解得失關係。三十多年的積累讓深圳擁有如此規模,新人融入城市的競爭一定會比過去激烈,它迎接你的方式自然和當初迎接創業者的方式是不一樣的。相比更早的拓荒牛,那時的深圳更包容。”畢業不久的雨燕在深圳衛視同時主播《深視新聞》和《英語新聞》,遊走在兩種語言之間,在外人看來事業順風順水。

深圳女主播工作9年再讀博 歸國後成情感調解專家

直到幾年後的某天播國際新聞時,要跟專家現場連線,雨燕根據事先擬好的題目向嘉賓發問,她忽然發現自己有限的知識根本無法與專家進行完美的對話。“我還記得當時我按照臺本上的問題機械發問,到最後,專家連一點交流的興趣都沒有了。”那以後,她開始有了繼續讀書的念頭。2008年,雨燕開始準備跨專業考博,在北京直播奧運的三個月裡,她帶著專業書,白天做直播,晚上挑燈夜讀。

深圳女主播工作9年再讀博 歸國後成情感調解專家

2009年,雨燕考取了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攻讀國際關係學博士——那是一個拓寬視野、訓練邏輯和儲備知識的學科。不久之後,她得到一個去德國深造的機會。三年的時間,她踏遍了歐洲大陸的大街小巷。博士畢業的時候,她收穫不只是紙上的乾坤,還有腳下的世界和世界那讓人敬畏的縱闊感。不過,無論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她還是回到了那個在地圖上她“初戀”的地方——深圳。

深圳女主播工作9年再讀博 歸國後成情感調解專家

回國後的雨燕開始主持《第一調解》。這是一檔多次創造高收視率、給深圳市民留下深刻印象的真人秀節目,在節目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言辭犀利、甚至會大喊住嘴的主持人,與平常的她看起來判若兩人。“我看到過當事人現場持刀、還有人偷偷藏了硫酸上場,刀光劍影、血雨腥風……”她不斷搖頭苦笑。很多人認為《第一調解》是飲食男女的俗世煙火,但在雨燕眼裡,那些被鏡頭記錄的“跌落塵埃的瑣碎”才是真實人性的最普世彰顯。

深圳女主播工作9年再讀博 歸國後成情感調解專家

在《第一調解》調解紛爭的同時,雨燕還穿梭在另一檔畫風完全不同的節目——《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這檔節目旨在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傳播文化、博採眾長,彙集百家之言,請的嘉賓都是行業大咖:國際關係學專家講時事、博物館館長講藝術、醫學專家來講疾病……“為了和這些大咖進行交流互動,我必須事先熟悉選題內容,不懂就查,不能貽笑大方。”

深圳女主播工作9年再讀博 歸國後成情感調解專家

對於未來,雨燕最隱憂於新媒體對於傳統媒體的衝擊,“有人說,傳統媒體正在沉船,如果這樣,那就是我們這一代電視人的悲哀!”不過她也認為,傳統媒體如果用更從容、開放的姿態去擁抱新媒體,就像是多了一個夥伴,或者可以差異互補、融合起來。

深圳女主播工作9年再讀博 歸國後成情感調解專家

從大學畢業供職深圳衛視直到如今,這是她第一份也是今生唯一的一份工作。或許你無法體會一個人兜兜轉轉在一個崗位上工作十幾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那麼請你轉身看一眼你身邊的摯愛和念一次你們攜手時的諾言。“如果有天船倒了,我能有幸做那條船上的最後一群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