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看環境|凌晨3點,他們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

阿拉看环境|凌晨3点,他们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

滴答滴答……凌晨3點半,瞄了一眼鬧鐘急匆匆出門的方瑋,在昏黃的路燈下,蹬著一輛26寸永久牌自行車,在金陵東路呼嘯而過。

62年出生的方瑋,剛進入環衛行業時還不滿30歲。一個青壯年小夥子早早就與掃帚、鐵鍬、鐵皮小木車打上交道,在很多人看來有些難以理解。畢竟進工廠當一名工人,才是當時社會的主流選擇。

“跑環衛去掃地,你神經病啊”、“看儂老撒度,要麼調工作?”朋友的調侃及老父親的心疼,並沒有動搖方瑋的選擇。整潔的路面,手心的水泡和老繭,都讓他倍感踏實。

像方瑋一樣,每天在人們醒來之前就著路燈俯身而行的一線環衛工人,上海有5.3萬人。春天一身水,夏天一身汗,秋天一身泥,冬天一身霜,正因為有了他們,無論酷暑寒冬,上海才會迎來每個清新幹淨整潔的清晨。

阿拉看环境|凌晨3点,他们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

(開心清掃路面的環衛人 馬雲蛟/攝)

掃地第一天,手心磨出水泡

20世紀以前,上海市區的居民生活垃圾和商店垃圾都傾倒在道路上,工人清掃道路時一併掃除。那時沒有統一的清道標準,僅以掃“清”為度。

“80年代道路垃圾簡單易清掃,沒有塑料袋、易拉罐等,只有一些小石頭、樹葉及行人拋物如廢紙片。” 每天兩趟清掃作業,從武寧路橋掃到中山北路路段,曾經的掃地生涯,方瑋記憶猶新。

掃馬路第一天,方瑋白嫩的手心就被磨出了水泡。工作前認為掃地簡單,沒有難度的方瑋這才意識到,掃地是門學問。“掃地起泡是必然的,也是能掃地會掃地的基礎。”有經驗的同事告訴方瑋:手上起泡,說明輕重不對,姿勢也不對。

每天凌晨4:15點名,4:30到7:00作業,7:00到8:00早飯,8:00到9:30作業,下午13:15點名,13:30到15:30作業。流水線作業,長時間勞作,讓方瑋疲憊不堪:“累,身心俱疲。”除了充滿膿液的水泡,有時熟人同情的眼神也會讓他覺得難為情。

方瑋的父親心疼不已,幾次三番問及要不要換工作,但都被方瑋嚴詞拒絕。“我自己的選擇,我一定要堅持到底。”本著對環衛行業未來前景的憧憬,方瑋心生堅持。

年底評先進,可一次性獎勵20元

在圓滿完成清掃任務後,方瑋也因表現突出成為清道考核員。他清楚記得,90年代初,道路清掃有了一定的獎懲制度,視平時表現進行考核,如平時表現馬馬虎虎,偷工減料,每次扣1-2元不等,不過基本以口頭警告為主;每逢年底評先進,表現突出的工人一次能獎勵20塊。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1984年,上海市環境衛生管理局對特級、一級、二級、三級的市區道路清掃作業作了規範,即保潔要達到六清:路面清、隔離障清、溝底清、樹根清、地坪清、牆角清;一通:溝眼只只通。不過,要達到這樣的標準,有一定難度。

1986年,為了能更好地達到預期標準,上海市環境衛生管理局關於馬路等級劃分和清掃質量標準及清掃力量配備的相互關係進行了說明。如同樣是特級路面都應達到特級路的清掃保潔質量,但不一定都要按特級道路配備清掃力量。例如商業網點繁華鬧市的南京東路應按照特級路清掃力量安排,而飛機場進入市區的虹橋路既有西郊賓館,又有龍柏飯店,外事活動機構還有動物園、農展館等應屬特級路的清掃保潔質量,但清掃工作量並不象南京東路那樣繁重,因此在安排清掃力量時可降低一級配備力量。

阿拉看环境|凌晨3点,他们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

(雨後 楊建正/攝)

掃路車更新換代,一代更比一代強

自1952年第一輛手推掃路車研製成功,小型機械清掃與灑水、人掃相結合的作業方式,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也改善了清道工人的形象。但同時也增加了車輛維修場地、維修人員和燃料消耗,保用掃路車比人力清掃費用要高得多,且掃路車的質量、性能也有待改進。

1989年,手扶機掃車,因無降塵裝置,僅5—6年時間即被淘汰;2004年,手推機掃車,因運行效率低、安全問題、沒有噴水裝置及費油等問題被淘汰;2008年,四輪電瓶機掃車,因返修率高,而被淘汰。

阿拉看环境|凌晨3点,他们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

(人工機掃手推車)

後來,隨著對道路保潔重視程度與日俱增,掃路車的性能和質量逐步提高。2007年,普陀區道路機掃車安裝車載視頻系統,車載視頻系統不僅能清晰看清掃盤及吸盤的工作情況,而且還能及時幫助駕駛員發現漏掃情況並進行及時處理,使道路的清掃質量明顯提高。

松江道路保潔所使用的1噸級小型機動車沖洗,具有前置排噴、手推排噴、手槍噴頭三種沖洗隨意切換,能解決路邊“牛皮癬”及頑固附著物,有良好的降塵增溼作用,適合非機動車道、中小道路保潔。

阿拉看环境|凌晨3点,他们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

三輪電瓶沖洗車

▼四輪電瓶沖洗車

阿拉看环境|凌晨3点,他们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

據統計,截止2010年底,上海全市開展道路潔淨工程的總段數約為2700條(段),面積約為2400萬平方米,約佔當時道路總面積20%。

身體力行,用行動扮靚城市

普環實業有限公司陳扣娣勞模班班長成慧,30歲起就接過老班長陳扣娣的擔子,在這個城市最苦最累最髒的崗位上堅守著。

剛開始看到成慧的時候,時任分管業務的副經理方瑋並不看好她,感覺這個上海小姑娘吃不了環衛的苦,會很快走人。沒想到,成慧不僅勤勞肯幹,還不怕髒累。只要經過成慧的手,保潔質量總是比別人高。因此,沒過多久,成慧就被調至三分公司真光班擔任副班長,後來又調任到真如班做副班長。

真如街,銅川路水產市場,車輛進進出出,人流量密集,同時市場內有很多無名小道,環境非常髒亂,每天產生的垃圾廢棄物也讓不少保潔人員頭疼不已。

“每次整治都是一塌糊塗。”不在職責範圍內,本可以不管不顧,成慧卻擔負起這份額外的任務,帶頭組織班組每週兩次開展義務衛生大掃除。

給班組增加工作強度的做法,自然引起了組員的不滿及不理解。但成慧認為既然這些髒亂出現在自己班組的範圍內,就有責任和義務清掃乾淨。每次大掃除,成慧一干就是大半天,手心磨出了水泡,手臂痠痛到無力,依然身體力行,組員被成慧的言行感動,不理解變成了心悅誠服。

從遠景路到中山北路至光新路口路,成慧所帶領的班組負責著宜川、甘泉地區3座沿途垃圾間、6座公廁、18條道路和沿線147只廢物箱的保潔與管理、480只窨井與溝眼。這個轄區人流量大、商業網點多、公交站點多,因此持續產生垃圾的時間段長,然而,即便有種種問題的存在,成慧和其師傅陳扣娣還是帶領班組連續九屆榮獲“上海市勞模集體”稱號。

阿拉看环境|凌晨3点,他们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

(城市美容師 任亨民/攝)

用青春和汗水譜寫《環衛工人之歌》

從2005年入行到現在,成慧從事環衛工作已經第13個年頭了。她也從青春活力的小姑娘成長為做事果斷堅毅的班組一把手。在她自己看來,環衛工作非常體面,每一次看到清掃後乾淨的道路,都有一份自豪感。“作為‘城市美容師’,將道路清掃乾淨,就是我們的成果。”

像成慧一樣,榮獲上海“十佳城市美容師”的,還有欣誼環衛服務公司外灘濱水區保潔班的班長陳冶,他曾首創“雁式保潔法”,並在2014年的上馬賽上首次進行了實施,通過他在保潔隊伍最前端有節奏的指揮,使整個保潔隊形呈大雁飛行的“人”字形,該作業法既加快了保潔速度又展示了環衛作業新形象。

上海正是有了一支支優秀的環衛工人團隊,他們工作在一線,創新在一線,改進升級了諸多工作手法,也讓今天的“城市美容師”戴上了有技能、敢創新的桂冠,為城市添彩、讓行業發光。

阿拉看环境|凌晨3点,他们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

(上海是全國的上海 趙明燦/攝)

“你推開夜色的朦朧,身披著滿天星星。走遍大街走遍小巷,處處都有你那勤勞的身影。你一人髒換來千萬人清潔,留下一片爽朗朗的笑聲。你用晶瑩的汗水,擦亮了一個個燦爛的黎明……”正如《環衛工人之歌》中所唱,上海5.3萬環衛工人,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工作著,維護著城市的潔淨和美麗,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譜寫著《環衛工人之歌》。

阿拉看环境|凌晨3点,他们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

供稿:市綠化市容局社會宣傳處

阿拉看环境|凌晨3点,他们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
阿拉看环境|凌晨3点,他们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

歷史閱讀 即點即讀“隨手拍”系列活動又啟動啦!快來贏取屬於你的那份獎品!

視界 | 紫藤盛花期來臨,送你這一簾幽夢的浪漫

花訊 | 滬上7月賞花指南出爐,來一場夏日約會吧~

阿拉看環境 | 儂曉得上海“愛鳥周”的前世今生嗎?

【探秘】“網紅爆款”驅蚊植物究竟好不好用?

阿拉看环境|凌晨3点,他们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
阿拉看环境|凌晨3点,他们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